B10讲教学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10教案
15、《下雨啦》教学设计
团风县但店小学陈杨
教材分析:
《下雨啦》是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明天的天气怎样”单元的第五课,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下雨有着丰富的体验,本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下雨的模拟实验,从而推想出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设计理念:
《科学》是以培育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过程与方法显性化。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自然界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2、科学探究
(1)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自然界雨的形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会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与人合作探究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会做雨的成因模拟实验,联系实验现象得出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生:喜欢。
3、师: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可要考考你们,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对了——雨,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下雨啦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谁能描述一下?
5、学生描述
6、师: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而且还特别会描述,对于雨,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7、学生提问
8、师:你们真喜欢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问题——雨的形成?)
二、针对问题,作出猜想
1、师:“雨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交流。
3、师:你是怎么认为的?谁来说说?
4、学生猜想
5、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6、生说理由
7、师:看来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呢?
8、生:做实验
三、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1、师:这个办法不错,咱们现在就来做一个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请同学们看老师演示实验方法,注意观察哦!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架,把它放在桌子上,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石棉网可以使物体均匀受热,再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酒精灯时首先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子上,然后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由下而上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将点燃的酒精灯放入三角架下给烧杯加热,盖上玻璃盖,在加热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水、玻璃盖、水和玻璃盖之间、烧杯壁各有什么变化,记录员做好记录。
实验完毕,轻轻拿出酒精灯,用灯帽快而轻地盖上,记住为了安全,千万不能用口直接去吹。
最后根据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并填好记录单,都听明白了吗?
2、生:明白
3、师:那就开始实验吧!
4、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来,赶快告诉大家。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师:通过各小组的实验观察及汇报,我们发现了实验中的“雨”形成的秘密——烧杯中的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形成小水珠依附在玻璃盖、烧杯壁上,小水珠越来越大,最后掉下来就形成了“雨”。
那么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2、学生讨论
3、师: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谁愿意来说说看?
4、学生汇报
5、师:原来自然界中的雨是因为江河湖海里的水被太阳一晒,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形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它们连成一片,就是我们常见的云,云在空中飘浮,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掉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雨。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谈收获
3、师:看来对于身边的事物,我们应该多留心、多观察、多研究,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了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关于雨,上课时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留给你们课下再去研究,好吗?
板书设计:
15 下雨啦
雨的形成
空中
水小
蒸水
气珠
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