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5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研
究,深入研究并有效指导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

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

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一句话,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一、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什么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化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实为学科知识教学,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重复
测验,以求达到会解题、有记忆、能考试的目的。

这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并且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强制性特征非常明显。

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学已经狭窄到单纯教知识的境地,而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大大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范畴和标准,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会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会使学习方法最多样,会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学生学习也会积极与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了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出现了异化的价值取向。

二、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
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陶冶和造就着思维品质和心灵精神。

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以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理解从而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就很难真正完成教学的任务。

心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心有多深,语文就有多深。

同理,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人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内在的精神生活。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

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

繁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灵性格格不入。

这样的学科教学既不符合教学之道,又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陈怡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BENKANZHUANGAO
本刊专稿
8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年第5
生活,更难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

教学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

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应该怎么做
1.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
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这个定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让我们明白究竟从何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

“掌握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质”。

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核心素养本身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取得优势的东西。

当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将随之改变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最终将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

2.课程整合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的清华附小,打破德智体美劳界限,融合教与学、既有资源与生
成资源,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
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最终
形成五大课程领域——
—品格与社会、体
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
术与审美,这就是“1”。

这五大领域指向
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
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
习。

“X”是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
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
两个层次。

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
充、延伸、拓展。

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
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
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使之自觉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教学”
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
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领域、板块)独
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
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
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
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
将实现统筹统整,整体发挥课程合力,
综合育人。

3.每位教师都要“目中有人”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存在已久的
事实: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
老师的眼中只有数学……教师眼中的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首先是学科本位
的。

有的术科老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
为,熟视无睹之余,还振振有词:那是班
主任的事。

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本身无法自然
发酵为“人”一辈子有用的素养。

学科知
识、学科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
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
非智力的“要素”加入。

这些有用的“要
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
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

目前来讲,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
在分科教学中有效注入核心素养的培
育。

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好,非智力素养
的培养也好,都要有一个载体,例如在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学习
本身也是活动,是占据学生在校90%时
间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
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
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这些
正是绝好的教育资源。

遗憾的是,很多
老师都无视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
把这些“教育”看作班主任的事。

事实上,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
转变意味着: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老
师”,其次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
乐老师、信息老师:首先要清楚作为
“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
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
何方。

要将学科育人目标始终置于教学
行为之前,一个有着深厚学科素养的教
师,本身就是综合育人的典范,这是老
生常谈的“目中有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是从“知
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
然要求。

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
育,对很多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阵痛,
更是一种突围。

目前情况是,不突围过
得了今天,突围了才过得了明天,它不
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
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教研员和教师
的教育素养。

从观念到行动,你准备好
了吗?
责任编辑向保秀
BENKANZHUANGAO
本刊专稿
9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