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年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2.(2018年新课标I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7.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8.1950年中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边界冲突。

由此可见,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A.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B.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
C.历史遗留问题的分歧D.和平共处原则的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中印建交到1962年中印爆发战争,两国既有和平共处,但有发生武装冲突,其中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即两国的疆域划分悬而未决,这主要是殖民时代历史遗留问题的结果,C项正确。

A项与题干“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信息不符,排除。

B项美苏冷战的影响应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

D项与题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9.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10.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

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

这表明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C.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答案】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1~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1.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他国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人们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歧途。

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

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
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概括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会议和新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11.【答案】“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3)由材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由此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