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后练习题及单元测验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 1 - 第一框概念的概述.............................................................................................. - 1 -
第二框明确概念的方法...................................................................................... - 6 -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 10 - 第一框判断的概述............................................................................................ - 10 -
第二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 14 -
第三框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 18 -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 23 - 第一框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 23 -
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 28 -
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 33 -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 38 - 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 38 -
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 42 - 第二单元综合测验........................................................................................................ - 47 -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概念的概述
一、选择题
1.下面对所给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正确的是( )
①国家→阶级性②国家→社会性③商品→使用价值④商品→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但是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①正确,②错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而价值才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本质属性,④正确,
③错误。
2.“谁曾见过‘一’,我们只见过某一个人,某一棵树,某一间房,而决不会见到作为数学研究对象的‘一’;类似的,我们也只能见到圆形的太阳,圆形的车轮,而决不会见到作为几何对象的真正的‘圆’。
”这段话旨在表达( )
A.每一事物总有许多性质和关系
B.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C.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D.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B项正确。
3.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下列关于“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概念是反映事物所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B.一个词语只能表达同一概念
C.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D.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
,而不是所有属性,A项错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概念也可以是不同的语词,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项。
4.“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不同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只抓住“人”所共有并且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如张三或李四),而指所有的“人”。
这表明( )
①概念具有抽象性②概念具有生动性③概念具有概括性④思维具有间接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只抓住一类事物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①③符合题意;生动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概念属于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②观点错误;思维具有间接性是指思维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不符合题意。
5.汉语中,中国人用“三角形”这个语词来表示三角形,而英国人用“Triangle”、德国人用“Dreieck”、越南人用“Tam gic”这些语词来表示三角形。
这说明( )
①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②不同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③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④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正确;“三角形”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词中表达不同,但意思相同,③正确。
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定会表达不同概念②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③《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交叉关系④《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所以是全异关系,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区分易混概念,故②④正确。
7.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可分为( )
A.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B.相互依存关系
C.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D.对立统一关系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8.“中国”与“河流”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 )
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全异关系
D.交叉关系
,在外延上完全不同。
9.下列选项与“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关系一致的是( )
A.喜怒哀乐—情绪
B.赤橙黄绿—颜色
C.早中晚—一天
D.东南西北—四方
,四季就是指春夏秋冬,二者是全同关系。
A项,情绪不仅仅有喜怒哀乐,二者之间存在种属关系;B项,颜色与赤橙黄绿之间也为种属关系;C项,一天也不只包括早中晚,排除;D项,四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二者是全同关系。
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
10.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土豆—马铃薯”一致的是( )
A.坦克—战车
B.录音机—录音笔
C.萝卜—青萝卜
D.番茄—西红柿
,与此相同的是D项;而A项属于种属关系,B项属于全异关系,C项属于属种关系,均与题意不符。
11.下列选项中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能用以下图示表达的是( )
A.诗人诗歌诗集
B.绘画音乐艺术
C.教师党员女性
D.工人农民技工
项中的三个概念是互异的,互不相容;B项中“艺术”包含“绘画”与“音乐”,而“绘画”与“音乐”是反对关系;C项中这三个概念是互为交叉关系,符合题干中的图示;“工人”包含“技工”,而“工人”与“农民”是相异关系,D项错误。
12.有同学将“工人”和“工厂”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画成下图。
这一画法( )
A.正确,因为工人与工厂这两个概念属于种属关系
B.正确,因为工人与工厂这两个概念属于属种关系
C.错误,因为工人与工厂这两个概念属于全异关系
D.错误,因为工人与工厂这两个概念属于矛盾关系
间的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人是在工厂里面工作的,所以将“工人”这个概念的外延画在“工厂”这个概念的外延里面。
二、非选择题
13.小刘大学快毕业了,找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他跟着同学东跑西奔去了几个单位,效果很不理想,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单位根本不需要召人。
小刘心想:与其自己毫无目标地乱跑,还不如多发几封“求职信”,把自己的情况及求职要求写清楚,让所需单位与自己联系。
于是,小刘起草了一封“求职信”。
在信中,对于求职单位,他提出了如下要求:(1)国际跨国公司;(2)提供出国培训机会;(3)月收入20000元以上;(4)提供住所;(5)交通方便,工作环境良好。
爸爸妈妈看了以后说:“你提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太高了。
”小刘满不在乎地说:“我所学的专业比较热门,不愁找不到工作,条件当然要高、要多。
”他一字也没有修改,就把这份“求职信”复印了100份,寄给了有关单位,同时又在网上发了电子邮件。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月过去了,他的“求职信”没有任何反馈。
眼见同学陆续收到面试通知,小刘沉不住气了。
“看来,爸爸妈妈说得有道理,我的条件太多、太高。
”于是小刘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求职条件。
他把(4)和(5)删去,把(1)改为“大公司、大企业”,把(3)改为“月收入15000元左右”。
小刘把修改后的“求职信”重新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小刘终于收到两家单位的来函。
经过面试,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这时,同班同学大都已经找到了单位,小刘心慌了。
他来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进行“咨询”。
王主任看了他修改后的“求职信”,连连摇头说:“你提的条件还是太多,要求还是太高。
来,我替你修改一下!”王主任拿起笔,把(1)删去了,把(2)改为“提供培训机会”,把(3)改为“月收入10000元左右”。
小刘把王主任修改过的“求职信”又发了出去。
不到两个星期,就有六家单位回了函。
经过面试,小刘很快就被某公司录用。
运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相关知识,分析小刘对“求职信”不断修改的必要性。
,主要原因是“条件太多、要求太高”。
从逻辑上讲,就是没有用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
所以,找工作时,条件越多,被选的单位越少;条件越少,被选的单位越多。
小刘两次减少条件、降低要求,扩大了择业范围,从而找到了工作。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越大。
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
14.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
满口之乎者也而又穷困潦倒的老书生孔乙己,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但是却死要面子,不愿承认是“偷”。
当别人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孔乙
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有人揭他老底,说亲眼看到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结合逻辑知识分析,为什么众人要哄笑?
,但在表示一种不正当行为时,是指同一个意思,
即“偷”就是“窃”,“窃”就是“偷”,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重合的,即“偷”和“窃”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
孔乙己不承认自己“偷”,却承认自己“窃”,把同一关系当作非同一关系,所以令人发笑。
,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全同
关系、种属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在不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所谓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二框明确概念的方法
一、选择题
1.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
下定义( )
①可以确保概念能客观反映认识对象②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③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外延,消除概念在外延方面的歧义④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夸大了下定义的作用;下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③错误;
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下定义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种差是指( )
①不同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②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③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④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项。
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此定义中,被定义项是( )
A.人民群众
B.是指
C.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
D.人们
,被定义项是“人民群众”,定义项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定义联项是“是指”,“种差”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属概念是“人们”。
4.“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这一定义所犯的错误是( )
A.定义过窄
B.定义过宽
C.循环定义
D.比喻定义
也就是说研究思维的科学有很多,研究思维的科学未必是形式逻辑,所以应该是定义过宽。
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把这句话作为革命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A.定义过宽
B.循环定义
C.定义过窄
D.比喻定义
,但并没有直接、准确地揭示出“革命”的本质属性,这就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6.“长方形是平面上每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这个定义( )
A.正确,符合定义种差加属概念的原则
B.正确,符合定义不应遵循的规则
C.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D.错误,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上述定义“长方形”和“平面上每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所指的外延是不同的,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故选D项。
7.下定义时,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循环定义、否定形式、比喻定义、定义过宽或过窄。
对以上各种错误定义举例正确的是( )
①循环定义: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②比喻定义:教师职业是神圣的③否定定义: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④定义过宽: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并未给出定义,故②错误;“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故④错误;①③正确。
8.绝对反义词,也称互补反义词,这类反义词在意义上互相排斥,肯定甲必否定乙,肯定乙必否定甲;同时,否定甲就必肯定乙,否定乙就必肯定甲。
根据此定义,下列属于绝对反义词的一组是( )
A.完整——残缺
B.高兴——生气
C.寒冷——温暖
D.卑微——高尚
,只有A项符合这种情况;不高兴未必是生气,不寒冷未必是温暖,不卑微未必是高尚,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定义要求。
9.下列语句的划分,正确的是( )
A.房屋面积可分为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B.电视机可分为彩色的、黑白的、微型的和遥控的
C.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D.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可分为几个小类,A、B两项在划分过程中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财政政策还有中性的财政政策,故D项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C项按是否从事农业这个标准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正确的划分。
10.下列语句的划分,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的是( )
A.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戏剧
D.从市场范围看,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
项对战争的划分标准不统一;B项的划分是正确的;C项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D项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
11.有人把三角形划分为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这样的划分( )
A.错误,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B.正确,符合划分的规则
C.正确,符合划分的子项应互相排斥的规则
D.错误,违反了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的规则
,对三角形的划分,既按照“角”来划分,又按照“边”来划分,显然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
12.如果“A可以分为B、C、D”是一个正确的划分,则B和C的外延是( )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反对关系
,B和C的外延不可能全同和交叉,A、B两项错误;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而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可见,C项错误,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我们发现这四个句子的中心话题是“遗传”,且四个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后面三句都是围绕第一句来说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第一句作为答案的主干,把其余的三个句子变成第一句的附加成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合理安排好即可。
14.下列语句中的定义和划分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1)期刊就是每周或每月定期出版的出版物,可分为文学期刊、非文学期刊和外文期刊。
(2)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包括自用产品和用于交换的产品。
①该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
②该划分不正确,违反了“同一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和“划分的各子项应互不相容”的规则。
(2)①该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②该划分不正确,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划分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的规则。
,要遵守必要的逻辑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定义不能用比喻等。
划分是明确概念的一个方法,一个正确的划分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同时必须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本题(1)(2)两句中的概念无论是在定义上还是在划分上都是不正确的,明确了这一点,再结合以上阐述的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分析说明即可。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第一框判断的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电视剧或歌曲的名称中,属于判断的是( )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②我可能不会爱你③微微一笑很倾城④你和我的倾城时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不表达判断;②是否定判断;③是肯定判断;④不是判断。
故本题选C项。
2.以下有歧义的句子是( )
A.经过长达九个月的苦苦侦查,案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B.中国女排大败美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
C.假酒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D.对阴阳八卦的迷信使小李人生的航向偏离了正确的航道
、C、D三项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明确的;B项存在歧义,因为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中国女排败给了美国队,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女排战胜了美国队。
故本题选B项。
3.下面摘自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语句,属于肯定判断的是( )
①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②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③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④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④均作出了肯定判断;③是提出的要求,并未作出判断。
本题选D项。
4.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 )
A.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B.判断的正确与否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C.判断的真假问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D.是否有用是某个判断真假的判定标准
,但是并非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正确的,这些判断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方知真伪,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均未表达判断与实践的关系。
故本题选B 项。
5.判断与语句是有密切联系的。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是( )
①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来表达②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③只有与客观相符合的断定语句才是判断④只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语句才是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但是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只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语句才表达判断,故①④正确,②错误;只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就是判断,与客观事物符合与否都是判断,故③错误。
本题选B项。
6.下列语句属于真判断的是( )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②草色遥看近却无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每逢佳节倍思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并不符合客观,所以不属于真判断;③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②④均符合实际,是真判断。
本题选D项。
7.下面对判断的逻辑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任何判断都必须有断定②任何判断都必须有真假③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④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且正确;③④表达的是判断与语句的关系,不属于判断的逻辑特征。
本题选A项。
8.下列电影名称属于肯定判断的是( )
①冬天没有童话②我不是药神③妈妈你真棒④最美的地方遇见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④是肯定判断。
本题选D项。
9.关系判断属于( )
A.直言判断
B.简单判断
C.联言判断
D.假言判断
,故B项正确。
10.下面语句不属于复合判断的是( )
①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②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③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④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④都属于复合判断中的假言判断。
本题选A项。
11.下列语句属于假言判断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④均是假言判断。
本题选D项。
12.下列语句属于选言判断的是( )
①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②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③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④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④皆为选言判断;③是简单判断。
本题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读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的四句话,属于判断的是哪些?
断。
是疑问句,不是判断;“愿君多采撷”是祈使句,不是判断;“此物最相思”是感叹句,此处不是判断。
14.以下是四个判断:
小李是三好学生。
0小于1。
小刘或者是优秀团员或者是三好学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分别指出这些判断的类型。
小于1”是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
断;“小刘或者是优秀团员或者是三好学生”是复合判断中的选言判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复合判断中的假言判断。
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是本身还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第二框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选择题
1.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
下列语句中,不能够准确表达判断的是( )
A.苏轼是伟大的诗人
B.飞机
C.天空格外的蓝,白云格外的白
D.奇数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
,B项是个概念,不表达判断。
2.判断是事物情况的反映。
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需具备的条件有( )
①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③恰当搭配和使用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④全称判断不得用作特称判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应排除。
3.下列四个判断中,哪个是性质判断( )
A.形象很好
B.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民主与集中是紧密相连的
D.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者
,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故A项符合要求。
4.从判断的形式结构看,“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是( )
①简单判断②关系判断③性质判断④联言判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这是简单判断;其次,这是简单判断中的关系判断。
本题选A项。
5.“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山东人”,这个判断的主项是( )
A.高二年级的同学
B.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
C.同学
D.高二年级
,它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
“高二年级所有”是表示性质判断范围的量项,“同学”是主项,“是”是联项,“山东人”是谓项。
故选C项。
6.下列说法对判断的“质”、判断的“量”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判断的质是指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②判断的量是指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③性质判断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共有六种判断形式④“质”是
“量”,“量”是“质”,“质”和“量”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A项。
7.“甲和乙是同案犯”与“甲和乙是盗窃犯”这两个判断( )
A.都是关系判断
B.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不是关系判断
C.都不是关系判断
D.前者不是关系判断,后者是关系判断
,而“盗窃犯”仅仅是说二者都具有的性质,所以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是性质判断。
8.如果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 )
A.传递关系
B.对称关系
C.反传递关系
D.非传递关系
,题干描述的是反传递关系。
本题选C项。
9.下列关系判断属于非对称关系的是( )
①黎明与张晔是同学②黎明比张晔岁数大③黎明信任张晔④黎明借张晔10元钱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③④
,张晔可能信任黎明,也可能不信任黎明,因此③为非对称关系;黎明借张晔10元钱,张晔可能借了黎明10元钱,也可能没借黎明10元钱,因此④亦为非对称关系;①为对称关系,②为反对称关系,均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D项。
10.下列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中,属于非传递关系的是( )
①全同关系②矛盾关系③交叉关系④反对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矛盾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交叉关系和反对关系均属于非传递关系。
本题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