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壮丽的山河;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
C.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通过塑造闰土这一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者的形象,寄予了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著名文学家。
小说透过“我”的眼光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爱慕虚荣的形象。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处年代不对《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出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不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另外一处是描写重点不对,本文重点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反映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而不是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C. 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
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3.名著阅读。
(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________(人名)。
书中有三个恶霸,一个是被鲁提辖当街打死的________,另两个是被________杀死的蒋门神和西门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 《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场景,表现了父亲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的智慧。
B.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
他完美的精神操守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
C. 小王子在第四个星球上遇到了两个商人,一个整天在那里数着天上的星星,一个贩卖吃了就不需要再喝水的解渴药。
这两个商人是小王子唯一批评过的大人。
D. 《西游记》中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为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修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E. 飞岛国语言学校里的三位教授正在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
他们的计划是简化言辞和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但遭到了妇女、俗人和文盲的联合反对。
【答案】(1)施耐庵;镇关西(郑屠);武松
(2)A,C
【解析】【分析】(1)《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
书中有三个恶霸,分别是被鲁提辖当街打死的镇关西和被武松杀死的蒋门神和西门庆。
(2)《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所以A项中的“表现了父亲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的智慧”的说法是错误的。
C项,贩卖解渴药的商人是在地球上遇到的,不是在“第四个星球上遇到的”。
据此,答案为AC。
故答案为:⑴施耐庵;镇关西(郑屠);武松
⑵ A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水浒传》文学常识级人物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注意所学名著内容及具体情节的把握。
4.某校正在举行“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识秋】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2)【知秋】秋天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是中秋节,其主要风俗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3)【赏秋】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诗文。
请选出下列名句中你认为不符合本次活动要求的三项,并简述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E.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答案】(1)B
(2)赏月、吃月饼;重阳节
(3)A,D,E;因为它们分别是描写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诗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常识的掌握。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据此可以判断出B项符合这一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华名族传统节日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习俗是赏菊和登高。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
A项描写的是夏季景色,D项描写的是元宵节,是冬天的景色,E项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故答案为:(1)B;
(2)赏月、吃月饼;重阳节;
(3)A,D,E;因为它们分别是描写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诗句。
【点评】传统文化节日,其风俗和文化要注意积累。
5.同学们,这学期我们一定认真阅读了《艾青诗选》,请参与下面两个活动。
(1)【活动一:我是诗评家】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作出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①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
——艾青《光的赞歌》
②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活动二:我是鉴诗人】根据你对艾青的了解,判断哪首是艾青的诗,并说明理由。
①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答案】(1)①艾青的诗歌中,光的意象有很重要的位置。
光是希望是动力是目标,诗歌用了一个排比写出了光的重要,我们需要光。
②写了大堰河忙完家务后,对儿时的我细致的照顾,深情的语言体现我对大堰河的感激和怀念。
(2)②是艾青的诗歌。
艾青的诗歌意象是太阳和土地,蕴藏着爱国激情。
艾青笔下的雪无比寒冷,象征中国土地受到严酷的压迫。
而徐志摩诗中的雪飘逸轻盈,充满着浪漫。
两人的诗歌风格并不相同。
【解析】【分析】(1)活动一:本题考查做批注的能力。
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归纳人物特性,如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也可以从情理的角度畅谈阅读感
受。
①适合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人没有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
“要是没有光,等于……”写出了光的重要,突出了意象“光”的象征意义:光是希望,是动力,是目标。
②适合从人物的角度归纳人物特性及情感,“抱在怀里,抚摸我”运用动作描写,写了大堰河忙完家务后,对儿时的我细致的照顾,运用第二人称,语言包含神情,表达了“我”对细致照顾的大堰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活动二:本题考查对诗人及其诗作的了解。
艾青,现当代爱国诗人。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土地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两段诗句都运用了意象“雪”,①中的“雪”是“翩翩的”“潇洒”的、“飞扬”的,是浪漫的雪,不符合艾青的诗风;②中的“寒冷”“封锁”写出了雪的无比寒冷,且有艾青诗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土地”,以此象征中国土地受到严酷的压迫,饱含着作者的爱国激情。
由此可见,②是艾青的诗歌。
回答时,先作出判断,再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①艾青的诗歌中,光的意象有很重要的位置。
光是希望是动力是目标,诗歌用了一个排比写出了光的重要,我们需要光。
②写了大堰河忙完家务后,对儿时的我细致的照顾,深情的语言体现我对大堰河的感激和怀念。
⑵②是艾青的诗歌。
艾青的诗歌意象是太阳和土地,蕴藏着爱国激情。
艾青笔下的雪无比寒冷,象征中国土地受到严酷的压迫。
而徐志摩诗中的雪飘逸轻盈,充满着浪漫。
两人的诗歌风格并不相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做批注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对语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及其诗作的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注意对诗人及其诗歌要广泛阅读,了解诗人的独具特点写作风格,诗歌常表达的情感。
由此进行判断。
6.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选做三个)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学,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2)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过后是什么?
(3)古人常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
这句话出自哪里?
(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有一部是谁写的?作品名字是什么?
【答案】(1)乐曲
(2)清明
(3)《弟子规》
(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结合课下注释或词典对词语的意思总结背诵,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乐曲。
(2)清明
(3)出自《弟子规》
(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分别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故答案为:(1)乐曲
(2)清明
(3)《弟子规》
(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重视。
7.嘉禾中学九年级开展“今人读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趣解古诗文】
时髦网络语唯美古诗文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岂曰无衣?①________。
——《诗经·无衣》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②________,③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
以对。
此中有真意,④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多大点事儿呀。
⑤________,⑥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名句吗?请任意选择两幅来挑战一下吧。
【答案】(1)“与子同袍”或“与子同泽”或“与子同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欲辨已忘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甲图为送别诗,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乙图: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丙图《出师表》,名句示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题目设计新颖别致,用古诗文名句注解学生熟知的网络流行语,例如用“欲辨已忘言”和“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
对”,名句的含蓄隽永明显胜出,引导学生多学经典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表示并肩战斗的“与子同袍”或“与子同泽”或“与子同裳”,后来成为词语“袍泽”,此空较难,其他三题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名句默写。
准确解读图画,甲图内涵比较宽泛,后两图指向明确。
必须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答题才能顺手。
送别名句比较容易,乙图: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出自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
丙图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
故答案为:(1)“与子同袍”或“与子同泽”或“与子同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欲辨已忘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甲图为送别诗,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乙图: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丙图《出师表》,名句示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
【点评】(1)默写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丟字添字。
易错字有同袍、同泽、骥、伏枥、辨。
(2)这是综合应用型默写,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8.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各题。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以上内容选自英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的________。
(2)请用上文中画横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对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
在书里我们认识多彩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
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灵魂都得到一次净化。
【答案】(1)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2)在书里我们感受喜怒哀乐;在书里我们触摸历史沧桑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
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本题要求仿写。
首先观察前面的两个例句,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其特点,然后再进行仿写。
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如:在书里我们感受喜怒哀乐;在书里我们触摸历史沧桑。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此题考查的是《谈读书》和作者弗朗西斯·培根。
(2)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
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尽量接近,结构也要一致。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酒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酒是(cuī)生诗文书法的(jiào)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yuán),留下了许多(guī lì)诗篇与书法珍品。
②酒中有少年意气,王维诗句“①_______________,系马高楼垂柳边”,描写了少年游侠慷慨激昂,畅饮豪谈的情态;酒中有中年旷达,欧阳修谪居滁州,饮少辄辞,“②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忘怀宠辱的洒脱。
③酒中有生活美景,孟浩然与老友闲话农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轻松惬意;酒中有浪漫想象,李白呼月伴影,“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遣内心寂寞;酒中有报国雄心,辛弃疾拔剑细看,“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渴望重回沙场。
④酒中还有书法佳话。
晋代王義之兰亭聚会,乘酒兴作《兰亭集序》,笔法道劲稳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张旭豪饮之后,挥毫落纸,字如龙蛇飞走,人称“草圣”。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cuījiào yuán guī lì
________生________母不解之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②—③段中的名句。
(3)根据第④段内容,下面书法作品中属王義之行书的是________,属张旭草书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催;酵;缘;瑰丽
(2)①相逢意气为君饮;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D;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
注意易错字:酵,瑰丽。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出现错字、别字、形似字。
易错句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本题考查书法鉴赏。
要了解相关的书法知识,书体的演变、不同字体特点、书法家生平事迹、擅长的字体。
四张书法作品,第二个草书是张旭的作品,第四个属王義之行书《兰亭序》。
故答案为:(1)催;酵;缘;瑰丽。
(2)①相逢意气为君饮;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D;B。
【点评】(1)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正确把握,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做题要求是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准确地写出词语,不能出现错字、别字。
平时就要重视积累,多读多写,出现错误及时纠错,加深记忆。
注意字形催、酵、缘三个字的偏旁部首和笔画笔顺。
(2)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句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要能准确无误默写。
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易错字词:意气、开轩、场圃、暂伴、将、须及春、连营。
(3)这道题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几种书体或字体是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书、行书、楷书,要有清楚明白的辨析能力。
四副书法作品分别属于篆书、草书、楷书、行书。
2、4两个分别是张旭和王羲之的作品,容易判断。
10.填空。
(1)《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________、黄叶来渲染,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2)《无题》是晚唐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________之痛,相思之苦。
(3)《行香子》是北宋词人________写的一首词。
这首诗以________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________图。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璧》是南宋词人________的词作。
这首词以“________”为议题,写出了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人生感受。
【答案】(1)许浑;绿芜;萧条苍凉
(2)李商隐;离别
(3)秦观;白描;田园风光
(4)辛弃疾;登高说愁;少年;成年
【解析】【分析】(1)根据对《咸阳城东楼》这首诗常识的积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许浑”,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句分析,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描写的景物有“绿芜”和“黄叶”,这两种景物营造一种萧条苍凉的意境。
据此答题即可。
(2)根据对《无题》这首诗常识的积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第一二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结尾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据此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是: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3)根据对这首词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秦观,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
图。
据此答题即可。
(4)根据对这首词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辛弃疾,结合词的内容分析,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许浑;绿芜;萧条苍凉
⑵李商隐;离别
⑶秦观;白描;田园风光
⑷辛弃疾;登高说愁;少年;成年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以及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体会诗歌意境要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诗歌表现手法以及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⑷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诗歌线索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最后再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写作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