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Hangman骨折患者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Hangman骨折患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2-28T15:16:46.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杨方军杜世艳朱颖尙丽曲建波王晶莉[导读] 绞刑中使用颏下绳结的机制。
已有大量的研究确定这种损伤,称为 Hangman骨折。
杨方军杜世艳朱颖尚丽曲建波王晶莉 (黑龙江省医院 150001)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06-02 【摘要】目的讨论Hangman骨折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稳定程度,大多数患者采用密切观察的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仅有最小畸形的坚固的骨性愈合,不融合的发生率很低。
【关键词】 Hangman骨折治疗枢椎椎弓峡部骨折,最早见于被施行绞刑者,故称Hangman骨折。
当椎弓骨折后,两骨折段分离,椎体可发生脱位,故又称之“创伤性枢椎滑脱”。
枢椎上下关节突呈前后排列,上关节突在前,位于齿状突基底两侧侧块表面;下关节突在上关节突后下方与第3颈椎上关节突联结,在两关节突之间为一狭窄骨质连续,通常称该部为狭窄的峡部。
其间又有一个椎动脉孔(横突孔)穿越,故在解剖学上属于一个脆弱部位。
下面将Hangman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 损伤机制 1.1超伸展外力是枢椎椎弓断裂的一个主要的损伤机制。
1.2绞刑中使用颏下绳结的机制。
已有大量的研究确定这种损伤,称为 Hangman骨折。
骨折发生在侧块最前面的部分,或进入椎弓根,并有前纵韧带、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的断裂。
其损伤机制是过伸加上突然和猛烈的牵张暴力,造成颅颈分离,即枢椎椎体和枕寰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向上分离,后方的枢椎后结构与颈3的连接仍是完整的,常造成脊髓横断并立即死亡。
1.3在车祸或跳水事故中,损伤机制为过伸和轴向压缩暴力。
伸展是由于身体前冲,前额撞击在倾斜的车窗玻璃或游泳池底所致,也涉及了轴向的压力,可能还有旋转的成分。
相当多的枢椎骨折伴随颈3椎体压缩性骨折,还有不能用一种简单的伸展机制来解释的损伤,如低位颈椎的关节突骨折,这提示轴向压应力的存在。
与绞刑中过伸伴收缩和牵张暴力相反,汽车事故或其他减速事故中是过伸伴轴向压缩暴力作用于枢椎。
1.4屈曲损伤也可能是Hangman骨折的原因,但这种情况较少。
实际上,枢椎椎弓根骨折,其损伤的各种外力组合依据涉及的具体暴力矢量而定,包括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作用时间。
总的来说,暴力到达时脊柱各结构的位置,特殊患者其脊柱结构的独特的力学特征,都决定了特别的损伤、破坏的结构部位和移位的程度。
当观察到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时,X轴的弯曲是致伤暴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最可能涉及的机制是过伸性暴力。
2 分型 2.1 Francis分类按照骨折移位、成角和韧带的不稳定情况将Hangman骨折分为5个等级。
移位的测量是在侧位片上枢椎、C3椎体后下缘分别画垂线,测量垂线距离。
成角是枢椎、颈椎体后缘分别画线,测量两线交角的度数。
I级骨折被认为是稳定的。
Ⅱ~Ⅳ级骨折是不稳定的。
V级骨折意味着移位超过颈3椎体矢状直径的一半,或成角畸形已造成至少一侧颈2、3间隙大于正常颈椎间盘的高度。
2.2 Effendi分类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将其分为3型。
Ⅰ型:稳定骨折,骨折线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颈2~3椎体间结构是正常的。
Ⅱ型:不稳定骨折,枢椎椎体显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显的向前滑脱,颈2~3椎体间结构已有损伤。
Ⅲ型:移位的骨折,枢椎椎体向前移位并有屈曲,颈2~3小关节突关节发生脱位或绞锁。
2.3 Levine-Edwards分类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稳定程度,结合损伤机制,将创伤性枢椎滑脱分为4型。
Ⅰ型:骨折有轻微的移位,韧带损伤轻微,是稳定的骨折,占28.8%。
损伤机制是过伸加轴向载荷造成枢椎椎弓在伸展位上断裂。
Ⅱ型:骨折有超过2mm的前移和不显著的成角,是稳定骨折,占55.8%。
损伤机制是过伸和轴向载荷引起椎弓近乎垂直的骨折,随后突然的屈曲导致椎间盘的后部纤维伸展和椎体的前移和成角,C2、C3椎间盘可因这种损伤机制中涉及的突然屈曲成分而破裂。
ⅡA型骨折是Ⅱ型骨折一种变型,C2、C3间显示严重的成角和轻度的前移,骨折线通常不是垂直,而是从后上到前下斜形通过枢椎椎弓,占5.8%。
损伤机制是屈曲占主要成分并伴有牵张成分的暴力。
Ⅲ型:双侧椎弓根骨折伴后侧小关节突的损伤,通常伴有椎弓骨折的严重移位和成角,及一侧或两侧的小关节突脱位,占9.6%。
损伤机制是屈曲暴力加轴向压缩。
3 临床表现
从解剖结构上看是十分危险的损伤,但神经损害的发生率较低,病情多不严重。
脊髓损伤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甚至当椎体前后移位达椎体前后径1/3时也未发生因脊髓完全损伤而死亡。
可合并头、额面部损伤及气管损伤。
最常见的几种临床表现如下:最常见的症状是颈部疼痛和僵硬;其次是麻木和无力,外伤史是明确的,常是车祸或坠落;另一临床特点是合并有头和颌面部的损伤,位于前额或下颌,多为皮肤挫伤;有时可有其他椎体和长骨的骨折。
4 辅助检查 4.1 X线影像特点 X线的典型表现是枢椎椎弓根部断裂。
骨折移位程度不同,骨折线呈垂直或斜形。
枢椎椎体有时向前倾斜。
有些病例只有在斜位X线片上显示出来,有时伴有邻近椎体缘撕脱骨折。
4.2 CT影像表现进行第2颈椎的薄层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情况,特别是对小的撕脱骨折更容易显示,并观察骨折移位情况及对脊髓神经的影响。
4.3 MR影像特点主要观察骨折移位对脊髓神经的影响情况,而对骨折线的显示不如CT。
5 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稳定程度,大多数患者采用密切观察的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仅有最小畸形的坚固的骨性愈合,不融合的发生率很低。
5.1 非手术治疗包括头颈胸石膏,硬颈围、Halo支架和牵引。
(1)稳定骨折Levine-Edwards(Ⅰ型):石膏固定12周。
(2)不稳定骨折Levine-Edwards(Ⅱ型):可以先行床头牵引复位,床旁拍片,防止拍片搬运途中造成移位。
可从小重量开始牵引,起始2kg,渐加重到4~5kg。
根据损伤机制、移位和成角情况选择牵引方向及颈部位置。
密切的X线复查可了解牵引效果,如发现牵引后移位加重或过度牵引,需立即调整,减轻重量或改变牵引方向。
观察到复位后,改中立位牵引,重量为2kg,维持3~6周,以制动和维持复位,然后带Halo支架下地活动。
注意在骨折初期,Halo支架并不能取得和维持复位,过早带Halo支架下地可能造成再移位。
待伤后3个月期满后,
骨折常能愈合,尽管带有一个最初的椎间隙,枢椎、颈3椎体常自发融合。
对Levine-EdwardsⅡA型骨折的识别是重要的,此型骨折患者行牵引治疗后会造成颈2、3分离和移位加重,推荐的治疗是Halo支架制动并在影像学监测下施行轻度的加压,以取得和维持解剖复位。
在X线片显示已获得解剖复位后继续Halo支架制动12周,观察到骨折愈合后,改用塑料颈围维持6周。
在影像学检查提示颈2、3的纤维环和韧带已有断裂的情况下,牵引可能产生较大的过度牵引。
但也有原始X线片显示较大的颈2、3分离采用牵引获得接近解剖复位的报道。
显然,小心的、轻重量的牵引可以在外固定前或手术前采用,以改进复位,解除肌肉痉挛和获得软组织的修复,但必须在密切观察之下,一旦发现过度牵引,需立即停止。
5.2 手术治疗 Levine-EdwardsⅢ型骨折是唯一需要手术治疗的Hang- man骨折,因后方的小关节突骨折和脱位若不予复位,可引起持续的颈部疼痛。
可行后路手术复位及“8”字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然后Halo支架制动,以获得植骨的融合和骨折的愈合。
颈2、3前方韧带和椎间盘的断裂,可造成该节段的极度不稳,有时牵引难以维持复位,需行手术固定。
术式有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颈2、3开槽植骨融合术,前路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给予有效的外固定制动作为保护,直到有骨性融合的X线表现。
手术的目的是减压、复位及提供稳定。
对于移位不明显或术中透视复位较好的可以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适当给予颈部保护。
参考文献
[1]苏再发,贾连顺,陈雄生,周许辉,史建刚,李家顺,叶添文,西永明.Hangma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04期.
[2]凌尚准,许鹏雍,陈俊,陆晓生,黄承夸,梁广权.颈前路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