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_以漓江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第14卷第5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 nal o f Guilin Institute o f T o ur ism
Oct.,2003
Vo l.14N o.5
[生态旅游研究]
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
———以漓江为例
李丰生1,赵赞2,聂卉3,刘宏盈2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541004;2.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541004;
3.广西教育学院旅游系530000)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河流风景区;漓江
[摘 要]本文给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并揭示了其内涵。
在深入研究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上,构建了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并以漓江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2003)05-0013-06
Research on the Target System of Bearing Capacity in Eco-tourism
Environment within River Scenic Spots
——Taking Lijing River as an example
L I Feng-sheng,ZHAO Zan,NIE Hui,LIU Hong-ying
(1.Guilin I ns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
2.Tour ism School,Guilin College of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3.Tour ism Dep artment,Guangx i Ed ucation College,Guilin530000,China)
Key words:eco-tourism;the bear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river scenic spots;Lijing River
Abstract:The paper defin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env ir onm ent and its conno-tation as w ell.After ex po unding the feature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in river areas,the paper pro poses the relevant targ et system and taking Lijing Riv er as an ex ample,it puts forw ard som 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已被人们逐渐认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合理确定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将游客数量严格控制在其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倡导发展生态旅游的本质所在。
目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尚无科学合理的模式,而关于像漓江这样的江河水体研究更是甚少。
本文在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性质、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漓江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策略。
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96年定义生态旅游为“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
13
[收稿日期]2003-09-12
[作者简介]李丰生(1963- ),男,福建东山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林学院博士生;赵赞(1976- ),女,广西南宁人,桂林工学院旅游专业2002硕士研究生;聂卉(1977年—),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学院旅游系助教,硕士;刘宏盈,男,湖北人,桂林工学院旅游专业2003硕士研究生。
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 IES)在1999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以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能够给当地带来益处而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到持续发展为条件,开展有责任的旅游行为时,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
”而传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在不破坏生态平衡和产生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如心理感应气氛),达到保护这一单元环境质量时所容纳的游客量。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传统上所指的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在于:第一,旅游主体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不同,保护生态环境、不干扰自然地域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前提,而开展传统的旅游活动前提是为了满足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如好奇)。
第二,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开展的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传统的旅游活动目的是仅仅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经济都较为不发达,只有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当地经济,才能更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旨在使一定的自然地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人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其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传统环境承载力只是强调在旅游活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没有强调其生态环境是否能够以相同的利用率得到持续利用,其保护要求较低。
由上述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内涵:
(1)保护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前提,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人口、经济三者持续发展下的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2)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离不开依托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依托当地经济实力允许范围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3)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来说是有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能够保持良性循环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4)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使地方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地方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的保护、改善和发展时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
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受多因子影响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分类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由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最终是服务于旅游环境管理,从旅游环境的角度出发,在实践应用方面更为有效。
所以,我们可以将旅游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生态旅游承载力可以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三个分量。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可以通过图1-1表示。
如图1-1所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分为度量指标、分量指标和层次指标三类。
其中层次指标包括超载、适载、弱载,三者分别说明承载力处于不同阶段。
分量指标是组成体系的主体成分,必须结合旅游地特征选取。
度量指标表明的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允许增长的度量,通常在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表述,它在测出各时期的旅游地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后才能确定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度量指标。
区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是其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管理承载力之和,而是四者之最小值,它遵循水桶原理即最低量定律,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那些表现最不佳状况的限定因子。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在一定的自然地域所能承受的旅游人数,而不同类型的自然地域由于地域空间的环境背景值不同,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的结构不同,在组成体系中起限制性作用的因子也必然不同。
本文讨论的是河流风景区,因此,在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依据组成成分选择评价指标之前,还需界定河流风景区的研究范围,分析河流风景区的环境特点。
三、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4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可分
14
图1-1 河流风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为8个主类、31个亚类,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的景观同属水域风光类,本文讨论的河流风景区主要是指河段这一亚类的风光,它包括观光游憩河段、暗河河段和古河道段落三个基本类型的景观。
(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共性特征分析
(1)客观性
在一定时期、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对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结构的反映,它依赖这种结构功能而存在。
在生态环境系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自然区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下,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是存在的,可以计算出来的。
要使人类的旅游活动不干扰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对其进行保护,必须把这个客观存在的量计算出来。
(2)变异性
在不同的时间内,一定自然地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是不同的,它们总是在发生变化的。
生态环境系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环境系统
15
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要求也发生变化。
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上就是其“质”和“量”的变化,“质”上的变化表现为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变化;而“量”上的变化则表现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值的变动。
(3)地域性
不同的自然地域,生态环境系统结构是不同的,此外它们的社会环境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系统的需求也完全不同。
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很强的地域性,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要因地制宜。
(4)可调性
人们在充分了解一定自然地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是可以对其进行保护和改善的,而社会环境条件也会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朝着人们期望的目标而变化。
正是生态旅游环境的可调性,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具有实践的意义。
(二)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依据生态旅游环境承力的共性特征,以下根据河流风景区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一些共有的个性特征,对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和主要的限制因子进行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河流风景区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中,限制性作用最大的通常是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
这里的资源承载力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
资源空间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在空间上所能承纳的游客数量。
资源空间是旅游者活动的场所,在河流风景区由水资源承载力和资源空间承载力所决定。
资源空间承载力取决于河流流域的面积大小,而水资源承载力取决于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年径流量的年平均分配量。
河流的流域面积大,承纳游客的资源空间就大,资源空间承载力就越大;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决定了河流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月份数,年径流量的年平均分配量决定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时的径流量。
河流的丰水期月份越长,河流游览的时间就越长,年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越大;年径流平均分配量越趋于平均,河流丰水期的径流量就不会太高,枯水期的径流量也不会太低,则不会出现因丰水期径流量太大和枯水期径流太小都不能开展游览活动的两个极端。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间内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不干扰、而使其得到逐步改善的旅游经济活动数量。
它包括水体纳污力和垃圾处理能力。
对河流风景区来说,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受水体的纳污能力影响。
水体纳污能力即是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特定水体在一定环境目标条件下某种污染物的容许排放量,它可以定量说明这种水体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
(2)经济环境因素
旅游活动的食、宿、行、娱、游、购六个环节需要各种配套的服务,旅游地的经济供给能力制约风景区的综合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如果河流风景区距离经济依托地近,则经济依托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设施能力和劳动力供给能力将成为河流风景区的经济承载力。
如果河流风景区距离经济依托地较远,则河流风景区自身的物质和服务能力将成为经济承载力的主体,它也将有可能成为制约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的心理因素,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心理因素,两者都会影响到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四、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的构建
河流风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主要是分量指标,因此以下主要是确定分量指标,在其基础上再确定其发展速度和层次。
(一)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原则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选取指标,以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
(2)实用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把复杂性和简单性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度。
要保证既能全面反映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又能尽可能从实践中获得,因此选用的指标必须实用、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3)简单性原则 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多而全为目的。
在不同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取有用的指标即可。
16
(4)系统性原则 如前所述旅游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到社会、自然、经济的系统,这样要求选取的指标要全,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各个系统的各个方面。
(二)以漓江为例构建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旅游环境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它所涉及的因素更是交错复杂,指标体系构建难以既面面俱到又保持普适性,即使是只包含了观光游憩河段、暗河河段和古河道段落三个基本类型的河段亚类风景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使旅游活动在层次和内容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能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和具体测算指标上做硬性统一规定,只能从兼顾区域特殊性、可操作性、综合性与层次性三个角度将其分类。
下面以漓江为例,根据其旅游环境的特点,着眼于主要的限制因子,在尽量保持经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三者协调统一而脆弱的整体,从资料的可操作性方面,构建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见表1-1。
以上的指标测算时在数量表示方式上有所不同,为了能方便最后计量和比较,在实际运算中需要统一转化为同一类型指标,习惯上统一为旅游者人数。
度量指标与层次指标的划分是建立在测算出以上体系的各个分量指标的基础上才能测算出来。
度量指标为降低(变化倍数>1)、保持不变(变化倍数= 1)、提高(变化倍数<1)。
层次指标三个层次为超载、适载、弱载,根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分量指标的情况而确定。
五、实例分析
这里所说的漓江是指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江段,总长83公里,俗称“漓江百里画廊”,桂林旅游的精华之一。
根据上述构建的指标体系,以下是依据漓江各分量指标的情况,确定限制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优化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策略。
经济环境承载力
(1)服务设施承载力分量指标分析
住宿接待能力:据2001年的数据,在桂林市的各类住宿设施中,有星级酒店31家,客房6211间,床位12263张,另外定点饭店28家,旅馆、招待所等500多家,全年可接待游客量1056多万人。
此外,2001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009.22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93.26万人次,完全能满足市场需求。
餐饮接待能力:高级餐厅一般都附属于星级酒店,据统计桂林市星级酒店的餐位多达14300多个,社会餐饮机构有法人单位211个,其中市区181个;网点24433个,其中市区12297个,能够充分地满足旅游者和当地人的餐饮需要。
购物、文化、娱乐接待能力:桂林市新建成的正阳路步行街,约有店面100多家,中山中路夜间就成了步行一条街,长达800多米的街道上有摊位多达500多个。
桂林每年传统的大型节庆主要有桂林山水与文化旅游节、漓江之声、青春艺术节,以及张艺谋开办“刘三姐艺术团”从今年起每年都要在桂林进行大型演出活动。
这些丰富的娱乐活动都大大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休闲需求。
(2)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各分量指标分析
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桂林市已开辟国内航线67条,旅游营运车辆大型客车305辆,中型客车647辆,小型客车248辆,游船总数为229艘,游船座位为16180个。
保证了运送旅游者的交通需求。
供电能力:桂林市目前拥有35—220千伏变电站27座,主变压器39台,220千伏变电容量780兆千伏安,35—220千伏输电线路52条,线路总长度1507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24条,线路总长度1921公里,可确保桂林市各方面的供电需求。
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
(1)居民心理承载力:游居比(游客人数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值),2001年漓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66万人次,漓江流域人口244.76万人,游居比0.5951。
旅游业是桂林市的支柱产业,为桂林市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桂林市民积极配合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措施,居民的心理承载力较大。
(2)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因旅游者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它的弹性变化较大。
自然环境承载力
(1)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包括水资源的承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力,而这两项都依漓江的径流量有关。
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全长约83公里,其旖旎的风光举世闻名。
山是漓江的骨,水是漓江的魂。
漓江属山区雨源型河流,其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
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漓江流量变化很大,丰水期
17
和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丰水季节4月到8月水量约占全年总水量的68%,枯水季节9月到次年3月约占32%,冬季水量更少,多年最枯月平均流量约每秒9.8立方米,而旅游通航所需最低流量为30立方米/秒,无法满足桂林市生产生活用水、生态保护和全线通航的需要。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限制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水资源承载力更是重中之重。
(2)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水体纳污力、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大气净化能力。
污水处理能力:污水除了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之外,漓江水体对污水也有自净能力。
据2001年的监测数据来分析,漓江景区的水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5.96万吨,而桂林市有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日污水处理量为17.85万吨,则2001年全年污水的处理率仅为为:17.85×365/16395.96=39.73%,资料统计每年有11016.31万吨污水排入漓江,每日30.18万吨。
在现有排污量及污水处理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实现排污零增长,桂林市的污水处理厂还不能满足需要。
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据统计,2001年桂林的固体废弃物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33.54万吨,综合利用率39.1%,生活垃圾产生量(不含县城及农村)为19.43万吨,处理率为84.35%,桂林市于1998年实施的冲口垃圾填埋场工程中,设计总库容为596.3万m3,有效库容为506.9万m3,可接纳生活垃圾456万吨,按1997年垃圾基数可服务20年。
由生活垃圾处理承载力=垃圾产出量/垃圾处理量=19.43×84.35%/(456/20)<1属弱载,因此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有富余,可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净化能力:桂林市作为旅游城市,污染大的工业少,废气排出总量少。
据2001年的数据桂林市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二氧化硫0.010m g/m3、氮氧化物0.018mg/m3、总悬浮微粒物0.109mg/m3、可吸入颗粒物0.062m g/m3,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根据上述对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分量指标的分析,制约漓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是水资源承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要想优化漓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必须从这两方面采取有关措施:
(1)兴建水库枢纽工程,为漓江枯水期实施补水。
目前,桂林市已采取了相关措施,在位于漓江支流田河上流的思安江上兴建思安江水库枢纽,预期明年8月完工。
工程竣工后,漓江枯水期流量将由目前的23立方米/秒提高到39.7立方米/秒,水深从目前的平均0.69米提高到0.93米,可保证这条举世闻名的“黄金水道”一年四季正常通航,还将使枯水期的漓江山水更加漂亮迷人。
(2)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向旅游者宣传环保意识,少丢废弃物,让旅游者自觉保护环境。
(3)兴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桂林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漓江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 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国旅游网.
[2] 孙道玮,牛延章,俞穆清,等.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东
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57-60.
[3] 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环境科学研究,1995,8(3):20-24.
[4] 周密,王华东,张义生.环境容量.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 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
[6]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4.[7] 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田卫,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
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东北师大学报,第34卷第1期.2002.3.
[8] 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经济地理,
1995,3,15(1).
[9]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6.
[责任编辑:张文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