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劲中蕴潇洒厚拙中藏灵动浅析著名书法家李少青的笔墨人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 手 ,上 溯魏晋 ,下及 明清 ,一 方面在 浅析著 书法家李少青的笔墨人生
赵 ”诸体 中体验着 比划 的严 谨和结 字的肌理 ,另一方 面
在 中 国 的 历 史 长 河 中 , 风 流 人 物 ,可 谓 是 层 出 不
享街扣或 厚拙中藏灵动 苍劲中蕴潇洒
又 在汉隶 的古拙 中 ,习练优 游与 从容的创作 心态 。钟 鼎
更可 以感 受到作者那满满的 自信和新 时代的文人情怀 。 众 所 周知 ,艺 术因 为有 了 文化 的 浸润 ,方能 呈 现
其厚重和 不朽 。李 少青先 生的作 品 ,整体有 一种古逸 之 气 ,字法 遒婉深邃 ,字形 参差变化 ,字与字 之间跌 宕有 致 ;而构 成作 品的每一个 字 ,乃至 一笔一画 ,都如 同是
会副 会长 、外 交部诗 词协会 副会 长、 中国诗 书 画研 究
会理 事 、北 京大 学书法 艺术研 究所客 座研 究 员、北 京
市 书 法 家协 会 会 员 、 中 国 书 画收 藏 家协 会会 员 、
幼 秉承家学 ,在其 父的悉心 指导 下临帖 习字 。他从唐 楷
“ 颜 、柳 、欧 、
文
~
冷 传 训
黄
云
青
事 少 . 号少卿,字佐城 , 1 9 6 4 年4 月生于北京 ,
现 任 外 交 部 离 退 休 干 部 局 副 局 长 、 中 国 书 法 家 协 会 会 员 、 中 央 国 家 机 关 书 法 家协 会 副 主 席 、外 交 部 书 画 协
作 为当代书法 大家李锋 先生的 [ , - 7 - - ,李少青先生 自
子 ,宋代 苏洵 、苏辙 、苏轼父子 ,米芾 、米 友仁父子 , 元代 赵孟 、赵 雍父子 ,明代 文征 明 、文嘉 父子等等 都 属 于这方 面的代 表人物 。他们 用行动和 事实 撰写着 “ 虎
李 少 青在 理 论与 实 践 的结 合 中 ,找到 了 习 帖的 精
髓 所在 。他 认为 :书法 “ 从形似 层面到神似 层面 ,是 一
书 之人所 无法 比拟 的 。然 而也正是 这个原 因 ,李少 青对
一
木 。” 实 际 上 ,李少 青 先生 并不 囿于 书论 中所 谓 的碑
派 、帖派 ,而是在 碑 、帖 两派之 中汲取养 分 ,去探 寻和 塑造 自己的风 格 。经 历了 数十年 的努力探 寻 ,遍 临百家
的他 ,融合 碑帖 ,熔 古铸 今 ,广取 博收 ,逐 步形成 了 自 己雍容醇厚 、雄浑¥ t - gl 的艺术风格 。 书艺法 承其父 的李少青 先生 ,在古今 诸多书 法大家
归 。”的感觉 应 该承 认 ,李少 青 先生 是 一个 在艺 术 上 很有 见 地
故 。行走在古 今两位 书法 大家 中的 李少青 ,其作 品的创 作风 格亦表现 出了古 今兼容 的特色 。从书体 上看 ,李少 青先 生的书 法涵盖 了真 、草 、隶 、篆诸体 ,具有广 泛的 包容 性 。在 用笔 、用 墨 、章法等许 多方面都 拥有 自 己的 理解和 感悟 ,充分 做到了 “ 师古而 不泥古 ”,较好 的把
中 ,最喜欢 的还是 王铎及其 作品 。大概是 由于父亲 李铎 在笔 势的某些 方面也 颇具 王铎风范 ,二者相 得益彰 的缘
个个舞 动的音符 ,狂放逸 动 、抑扬 顿挫 ,从而营造 出 美轮 美奂 的视觉效 果 。欣 赏李少青 先生的作 品 ,就如 同
在 浪 漫 的春 色 里徜 徉于 鲜 花 盛 开的 百花 园 中 ,令 人 流 连 忘 返 。大 有一 种 “ 春色 宜 人 人易 醉 ,醉 入 其 中不 愿
个 升华的过 程 。神 似源于形 似 神 似是对形 似的提升 , 二 者相辅相 成 。达 不到形似 ,就无 从谈到神 似 。形似 是 前提 ,神似 是根本 。悟者 ,觉也 ,明也 。所 谓悟帖 ,其
实 质体现在 晤 ’字上 ,悟 什么? 简而言之 ,就是悟 得 法 帖的风格 特点和 内在规律 ,努 力将 法帖 中内质的东 西
父 无犬子 ”的传 奇故事 在 中国书画 史上传 为佳话 。从 历 史回到现 实 ,当代书 画艺术 领域 中这 种子 承父业 的现
象 也并不 少见 。本文的 主人公李 少青先 生就 是这样一 位 父子书法相 承者 。
C h i n a H e a l t h Vi s i o n 12 5
握了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 关系 。 李少 青先生 的作 品 ,气 韵生动 ,笔墨酣畅 ,文采飞
的书 法家 ,多年来 他一直在寻 求 自己的风格 定位 ,并 力
求 在艺术 上能有所 突破 。作 为名家 之后 ,李 少青 自然拥 有 得天独 厚的优越 条件 ,所 获得的 耳提面授 也是一 般学
碑 文 、法 帖残纸 ,只要是经 典的 ,李少青都 认真学 习临
摹 ,毫 不 惜 力 。李 少 青 认 为 :书 法 的 全 部 技 术 合 在 传
穷 。他们或 才华横 溢 ,健笔纵 横 ;或文 韬武 略 ,智 勇双 全 ……而最 令后人 津津 乐道 、啧啧称奇 的当属 父子 几人 同时留名 青史 ,交相辉 映 。这种 “ 父子 兵 ”的现象在 数
转换 成 自己笔下活 的灵魂 。有道是 ‘ 能摹 才能善书 ’ , 在继 承的基础 上才能 进行 与时俱进 的创新 ,才能够 逐步
形 成 自 己的 风貌 和 风 格 。否 则 就是 无 源之 水 ,无本 之
着强烈饱 满的激情 ,散发 着昂扬 向上的正气 。从他 的作
品中不仅 可以发现 厚重的 文化 内涵 和浓浓 的时代气息 ,
世 法帖 中 ,从古至 今的书 法技术训I 练体系 尚无法脱离 经
典 碑帖独立 存在 。他说 : “ 父亲 常对我说 ,要向古人 学 习 ,在古 帖中找寻 结字 的脉 络 ,从而将 临摹 巧妙运用 到
自己的作 品中去 ,才是真正 的书者 。”
千 年的书 画史 中更是 比比 皆是 。晋代 王羲之 、王献之 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