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尔虎右旗自然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巴尔虎右旗自然概况
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部,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北纬47°36’~49°50’,东经115°31’~117°43’。

东以乌尔逊河为界与新巴尔虎左旗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口岸城市满洲里毗邻;北、西、南三面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国接壤,国境线长达515.4公里。

其中47公里为中俄边境线,468.4公里为中蒙边境线。

全旗东西宽168.34公里,南北长245公里,总面积25102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为3353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

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27457人,占总人口的81.8%。

旗人民政府驻阿拉坦额莫勒镇。

邮编:021300 代码:150727 区号:0470 拼音:Xinba'erhuyou Qi
【行政区划】新巴尔虎右旗辖1个镇、9个苏木:阿拉坦额莫勒镇、达来东苏木、达来苏木、阿敦础鲁苏木、克尔伦苏木、赛汉塔拉苏木、杭乌拉苏木、贝尔苏木、宝格德乌拉苏木、呼伦苏木。

境内有:敖尔金牧场。

直辖2个林场、1个渔场和56个嘎查、4个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该旗的巴尔虎人比陈巴虎旗的巴尔虎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迟两年,故名新巴尔虎。

蒙古语称西为右。

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政府为“移民实边”,将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2984名巴尔虎人迁入呼伦湖、贝尔湖、哈拉哈河、乌尔逊河与克鲁伦河下游一带,编为两翼八旗称新巴尔虎。

其中驻牧在呼伦湖、乌尔逊河以西,克鲁伦河下游的为新巴尔
虎右翼四旗。

1932年,四旗统编为一个旗,称新巴尔虎右翼旗。

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造旧政权,成立新政府,1959年改称新巴尔虎右旗。

2000年,新巴尔虎右旗辖1个镇、11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36764人,其中各镇苏木人口(人):阿拉坦额莫勒镇 18081 达来东苏木 2326 达来苏木 1099 额尔敦乌拉苏木 909 阿敦础鲁苏木 2229 克尔伦苏木 1461 赛汉塔拉苏木 1752 杭乌拉苏木 1524 宝格德乌拉苏木 1996 呼伦苏木 1895 贝尔苏木1736 阿尔山苏木 980 敖尔金牧场虚拟苏木 776
【地形地貌】新巴尔虎右旗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平原等地貌单元组成。

平均海拔600—800米。

位于低山丘陵地带。

海拔在650~1000米之间,属于呼伦贝尔高原的一部分。

由低山丘陵和高平原等组成,地形是东北高而多丘陵、低山,呼伦池西岸和南岸地热平缓。

最低点是在南部阿尔山、查干诺尔一带,海拔501.6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巴彦乌拉山,海拔1011.3米。

北、西、西北和西南为中蒙毗邻的低山丘陵,与蒙古高原相连,南部为平原。

【气候资源】全旗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多风少雨,东北部为温凉半干旱气候区,南部为温暖半干旱一干旱气候区。

降雨量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递减,气温则由北向南递增,干旱程度随之加大。

光能资源(1)日照与太阳辐射,本旗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75小时,牧草生长期(4~9月)的日照时数为1796小时,
约占全年的58%。

年辐射总量为5655.11兆焦耳/米2,牧草生长期(4~9月)总辐射量为3858.97兆焦耳/米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8%。

牧草生长期内光合有效辐射为1890.90兆焦耳/米2,占该期太阳总辐射量的49%,完全可以满足牧草在生长期内对太阳辐射能量的需要。

(2)光能生产率与光能生产潜力,本旗草场产量以亩产200公斤以下草场为主,面积占90%,光能利用率<0.48%是非常低的,而光能生产潜力却很大,草场生产力有待改良提高。

热量资源全旗年平均气温0.4℃,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38℃,气温变化特点是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也较快,牧草生长季节的日较差较大。

无霜期128天。

降水和蒸发降水的一般特征:①年降水量少,平均降水量250毫米左右。

②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秋两季而冬春少。

③降水强度小,易被土壤吸收,很少产流,降水利用率高。

④蒸发量大,全年为1878.4毫米,为降水的7.6倍。

年湿度为O.13~0.32。

生长季为0.35,⑤冬春降雪日效较长,历年降雪持续209天,积雪平均持续173天,雪深8~14厘米,降雪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降雪来充分利用无水草原。

各季及牧草生长期降水量
风能资源本旗风能资源丰富,全年平均风速为4.4米/秒,大风日效(≥8米/秒)也较长,多年平均出现大风日效为40天,而以春季最多,占全年45%,年风能密度>130瓦/米2,≥3米/秒有效风速时效为4000~6500小时,利用风能资源发电,对解决牧区用电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本旗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白灾、黑灾、白毛风、霜冻、寒潮降温、冷雨、湿雪、大风等。

危害最大的是春旱和白灾。

(1)干旱:干旱主要表现为春旱和黑灾。

春旱影响牧草返青,推迟牲畜饱青期;黑灾造成牲畜饮水困难,无水草场不能充分利用。

据统计,从1958~1980年,平均每两年就出现一次春旱,每四年就有一次重黑灾。

(2)白灾:白灾系冬春发生的自然灾害,是粗放的草原畜牧业最大灾害,发生频率也大。

据统计,从1958~1980年间,平均每两三年就出现一次不同程度的白灾,每隔3~6年就出现一次重灾,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一年内黑灾、白灾相继出现,对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3)寒潮:主要以风雪型寒潮为主。

牲畜受其袭击极易引起疾病或死亡,每年4、10两月出现次数最多。

(4)白毛风:白毛风发生时牲畜无法放牧或被吹散,造成牲畜死亡,每年3、4月份出现最多,而此时牲畜抵抗力最低,受其危害更
为严重,成为春季又一大自然灾害。

【水资源】河流与湖泊新巴尔虎右旗河流少,仅有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河网不发育:湖泊有呼伦池(达赉湖)、贝尔湖、乌兰泡等,流域面积11160公里2,占全旗总面积的44.3%,闭流区面积为11700公里2,占总面积的46.44%,水面面积为2098.68公里2,年径流总量为8.072亿米3,多为入境水,而区内很少产流,仅呼伦池周围年产流5000多万米3。

水能蕴藏量为1.6亿千瓦。

因此,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此外,全旗尚有近200个水泡,多为季节性的,也是牧业用水的辅助水源。

属于黑龙江流域的呼伦池一额尔古纳河水系。

克尔伦河从西部入境后向东流,横贯全旗注入呼伦池。

还有由贝尔湖流出后流进呼伦池的乌尔逊河,总长465公里。

呼伦湖在本旗境内2028平方公里,贝尔湖在境内面积38.4平方公里,乌兰泡水面面积33.3千方公里。

此外小型湖泡、泉水星罗棋布。

径流总量8.07亿立方米。

河网密度0.02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资源由于本旗的地质构造较复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各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含水层以中生代火山岩裂隙水为主。

分布较广,埋深小于10米,水质较好,为重碳酸钠、重碳酸氯化钠镁水。

(2)克鲁伦河河谷地带为河流冲积砂、砂砾石孔隙水、潜水埋深在5米左右,为氯化物重碳酸钠水。

(3)南部高平原属呼伦贝尔沉降带,为第四纪冲积、湖积层潜水
和承压水,埋深5米左右,局部地区含氟量超过饮用标准。

贝尔湖以北富存第四纪承压水,埋深50米以下,水质较好。

呼伦池东南部向西至中蒙边境,有一条地下贫水区,面积约3000公里2。

土壤资源根据1984年土壤普查结果,全旗土壤共划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屑。

7个土类是:粟钙土、草甸土、粗骨土、沼泽土、风沙土、盐土、碱土,见表。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野生植物有66科、232属、472种。

药用植物有甘草、车前子、草乌头、百里香、防风、玉竹、龙胆、狼毒、黄芪、柴胡等。

河流、湖泊盛产多种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优越。

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35种;鸟类191种,其中珍稀鸟类35种。

主要有野生动物有沙狐、旱獭、艾虎、黄羊、狍子、野兔、狼、狐狸等。

飞禽类有大雁、火鹤、鸿雁、水鸭子、鱼鹰、海鸥等,都是候鸟。

还有山鹰、毛腿鸡、百灵鸟等。

【农牧业资源】土地资源2005年拥有耕地320公顷,林地面积0.2万亩。

草场面积228.2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19.37万公顷。

森林本旗是一个森林资源极少的地区。

森林覆盖率为0.03%。

林业用地以天然防护林为主,其次是人工林和未成林造林地。

草场资源全旗草场共划分两个草原带、5类,13组,57个类型。

(1)低山丘陵草甸草原草场类
(2)低缓丘陵干草原草场
(3)高平原干草原草场
(4)河滩低平地草甸草场类
(5)沙地植被草场
牲畜存栏头数
单位:万头(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