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筛选及其特点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简介
➢ 肾功能减退者选 用自肝肾双通道 排出的环丙沙星。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特点
肝功能损害者选用 主要经肝胆系统排 泄的环丙沙星时应 减量使用。
诺氟沙星和培氟沙星使用 大剂量或者尿液pH大于7时 容易发生结晶尿,用药期 间应多喝水,24小时排尿 量大于1200mL。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静脉 滴注时,滴注时间应控 制在1小时以上。
5
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01
02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某些品种会抑制CYP450
酶活性。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可抑制茶碱类、咖啡 因和华法林在肝脏中 的代谢,导致血药浓 度升高和不良反应的 发生。
03
➢ 茶碱类药物血药浓度升 高,会产生中毒症状, 如恶心、呕吐、激动、 失眠、心悸等。
相互作用
皮肤软组织感染
病原菌
骨、关节感染。中耳炎、 窦炎,由敏感需氧革兰阴 性杆菌所致的成年患者, 可以选用。
抗菌 药物
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 萄球菌可能者,不宜选用 氟喹诺酮类。
细菌性脑膜炎
01
02
03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 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
化脓性脑炎的初始经验 治疗。
➢ 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 类药物中也未获批用
➢ 曲伐沙星肝毒性 较大,已经撤市。
血糖异常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和 莫西沙星所致低血糖都 有报道。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时。
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服用加替 沙星时也有高血糖的报道。
其他不良反应
01
白细胞减少和嗜酸 性粒细胞增加的发 生率低于1%。
02
替马沙星所致的以 溶血为主要表现并 伴有肾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不全、肝 功能不全,称为替 马沙星综合征。
药学知识点归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药学知识点归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的主要作用靶位在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影响DNA的合成而致细菌死亡。
今天带大家来学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作用特点】氟喹诺酮类药的主要作用靶位在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影响DNA的合成而致细菌死亡。
血浆半衰期较长,可减少服药次数,多数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阳、阴性菌均具良好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
(2)体内分布广,在多数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同时可透过血-脑屏障,在治疗某些严重的感染性脑膜炎中有作用。
(3)血浆半衰期较长,可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
(4)多数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活性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可集中一日剂量分为1~2次给药,以利于血浆峰浓度/MIC 8~12倍。
(5)给药途径,多数品种有口服及注射液,对于重症或不能口服用药患者可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进行序贯治疗。
(6)不良反应大多程度较轻,患者易耐受。
(7)药物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但细菌耐药性趋势近年来十分严重,且不均衡,氟喹诺酮类药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其他系统围术期预防性应用。
对各种肠杆菌科的细菌、流感杆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作用较强,对革兰阳性菌也具一定作用,且均比吡哌酸明显为强。
淋球菌和卡他莫拉菌对第3代喹诺酮类非常敏感,厌氧菌对之不甚敏感或耐药。
【典型不良反应】1.消化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数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等。
2.神经系统反应发生率仅次于胃肠道,表现为失眠、头晕、头痛,停药后可缓解。
3.变态反应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和皮疹等过敏症状。
4.光过敏反应和光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轻度红斑直至广泛严重的疱疹,直接或间接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下均可引起。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上市,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组织穿透性强等特点且可单药使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显示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对其耐药菌株也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
下面就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1)靶点的改变。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细菌DNA复制过程中所需的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
拓扑异构酶Ⅱ是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分别为gyrA和gyrB[1, 2]。
拓扑异构酶Ⅳ是由2个C亚基和2个E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3]。
在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中,gyrA的改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
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是主要的,且parC的改变比parE更常见[4]。
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是由于gyrA和parC变异所致,其中变异位点最常见于gyrA的丝氨酸Ser83和天冬氨酸Asp87以及parC的丝氨酸Ser80和谷氨酸Glu84,其它位点的变异频率较低[5, 6]。
2)耐药性质粒。
不同研究人员先后在世界各地不同种属的细菌中发现了耐喹诺酮类药物质粒。
该质粒可在不同菌属间广泛传播,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机制因可引起耐药基因高效、快速转移而备受重视。
质粒作为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通过整合酶的作用捕获外来的耐药基因(包括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磺胺类和消毒剂等药物耐药的基因)。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是新的可移动基因元件,能捕获和整合细菌的耐药基因,是细菌多重耐药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内在机制[7~9]。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分析
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分析发表时间:2015-09-28T16:52:30.9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作者:陈玉锐魏云臻[导读] 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检验科医院内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高,造成感染日益严重,院感部门应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陈玉锐魏云臻(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检验科 215104)【摘要】目的:了解本院骨科表皮葡萄球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方法:将本院骨科2014年11 月至2015 年4 月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测出表皮葡萄球菌 72 例。
结果: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显示不同程度耐药,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
结论:医院内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高,造成感染日益严重,院感部门应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327-01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或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表皮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疗技术的进步,该菌已成为我院骨科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明显高于其它葡萄球菌属。
为了探讨我院骨科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对本院骨科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4 月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耐药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4 月骨科送检的所有微生物标本,去除同一患者1 周内重复分离的菌株。
1.2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所有送检标本严格按照《全国临检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仪器。
1.3 药敏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提供的VITEK2 药敏卡片进行药敏试验,严格按照操作说明。
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 药敏数据统计软件。
1.4 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概述
演讲人:
时间:
1 抗菌谱 2 共同特点 3 作用机制 4 耐药机制
1
抗菌谱
抗菌谱
第一代
第二代Leabharlann 第三代品种萘定酸
吡哌酸
抗菌谱 临床应用
肠道G-杆菌
尿路感染 肠道感染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G-杆菌 G+球菌 非典型
各系统感染
备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
4
耐药机制
耐药机制
耐药情况
喹诺酮类对不同菌株呈现交叉耐药性; 耐药性上升最明显的是大肠埃希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者耐药率较高,可达50%甚至更高; 淋病奈瑟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已达80%以上。
耐药机制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是: ➢ 细胞膜的主动外排机制; ➢ 外膜孔蛋白缺失造成外膜通透性降低; ➢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 质粒基因编码的蛋白对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保护; ➢ 氟喹诺酮类修饰酶。
对重症或口服用药者可先 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可口服进行 序贯治疗。
不良反应轻
不良反应大多程度较轻,患者 容易耐受。
3
作用机制
耐药机制
氟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DNA合成,起到快速杀菌的作用,可以作用于拓 扑异构酶Ⅱ和Ⅳ,从而造成酶-DNA复合物的断裂。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主要作用靶点时拓扑异构酶Ⅱ;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位点以拓扑异构酶Ⅳ为主; 莫西沙星可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和Ⅳ。
THANK YOU!
演讲人:XXX
时间:2024.X.X
第四代
加替沙星 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吉米沙星 G-杆菌 G+球菌 非典型、厌氧菌
抗菌药最难小节,氟喹诺酮类药物知识点总结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抗菌药最难小节,氟喹诺酮类药物知识点总结(润德景超老师整理)大家好,我是景超老师。
第十章抗菌药物中,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第二节(头孢类抗菌药物)和第十节(氟喹诺酮类药物)当中。
头孢类抗菌药物章节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了,这里是文章链接,没看的同学可以点进去复习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氟喹诺酮类药物,复习好了,拿满3分绝对不是问题。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我们了解一种药物,无非是从药物的使用范围还有药物的禁忌证两个方面去了解。
在氟喹诺酮类药物章节中,不良反应是每年考核的重点。
既然是这样,我们先来看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吧!1.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Ⅳ,干扰DNA复制、转录、充足,导致细菌死亡。
2.抗菌谱: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非常广阔,对G+、G-菌都有效。
尤其是G-菌,特别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
3.多属于浓度依赖型,需要集中一次性给药。
4.由于药效明显,除了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重点)1.可以导致肌肉疼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症和跟腱断裂。
2.服用某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司帕沙星)后,患者在日光下暴晒会产生中等程度的光敏反应。
3.大环内脂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具有心脏毒性。
4.加替沙星可致严重的、致死性、双相性血糖紊乱(低血糖或高血糖)。
用药监护避免跟腱炎和跟腱断裂1.患者应用后若出现跟腱疼痛、肿胀、炎症或者是跟腱断裂,立即停止用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者风险更大。
规避光毒性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1.服药期间避免暴露在阳光下2.晚间服药警惕心脏毒性上面就说到大环内脂抗菌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心脏毒性,可引起心电图Q-T间隙延长和室性心率失常。
知识点并不多,大家可以先复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部分,之后再将剩余部分补上。
景超老师往后会将药二的知识点给大家总结归纳的,想掌握好知识点的学员要紧跟老师的节奏了!。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无菌检查方法验证_李佳宁
供试品将同一支细菌内毒素标准品制成的溶液)。
结果见表3。
表3 盐酸多巴胺氯化钠注射液验证试验鲎试剂供试品批次供试品供试品阳性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结 果020112020305226622符合规定020112020306226622符合规定020112020307226622符合规定020326020305226622符合规定020326020306226622符合规定020326020307226622符合规定3 讨论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盐酸多巴胺氯化钠注射液对B ET法检查其细菌内毒素不存在干扰,将供试品稀释2倍,采用灵敏度为0125EU・mL-1的鲎试剂检查其细菌内毒素效果较好。
B ET法可以替代热原法用于该品种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2000年版[S]1二部12000.附录.76.〔2〕 中国药典2000年版[S]1二部1增补本.2000.389.(收稿日期:2004208218)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无菌检查方法验证李佳宁1,张新妹2(11贵州省毕节地区药品检验所,贵州毕节551700;2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2)摘要:目的 完善氟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的无菌检验方法标准。
方法 通过确定冲洗量、选择阳性对照菌及加入顺序等,以8种氟喹诺酮类注射液为例,说明无菌检查法建立在验证试验基础上的必要性。
结果 乳酸环丙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盐酸洛美沙星、加替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卡曲沙星等8种注射液的验证试验,保证无菌检查条件,证明方法可行。
结论 建议将验证方法收载入中国药典。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品;薄膜过滤法;验证试验中图分类号:R9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407(2005)022******* 氟喹诺酮类(fluo rqu in lones)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化学合成抗菌药〔1〕。
由于该类药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耐药菌感染亦获显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已达20余种〔2〕。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特点与特性、作用机制、特点、分类和抗菌谱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特点与特性、作用机制、特点、分类和抗菌谱喹诺酮类药物是化学合成抗菌药,该类药物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均不同于其他抗菌药,且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抑制作用强于革兰阳性菌特点,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高效且安全一类药物。
喹诺酮类结构特点与特性喹诺酮类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在4-喹诺酮母核N1位、C5位、C6位、C7位、C8位引入不同基团,形成各具特点喹诺酮类药物。
1.抗菌活性C6位引入氟原子同时,C7位引入哌嗪基后,药物与DNA回旋酶亲和力和抗菌活性显著提高,抗菌谱明显扩大,药动学性质显著改善。
N1位引入环丙基后,环丙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加雷沙星等药物对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杀灭作用进一步增强,C6位脱去氟原子且C8位引入二氟甲基的加雷沙星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均具有与莫西沙星类似的良好活性和药动学特征,毒性更低,诞生C6非氟氟喹诺酮类药物。
2.脂溶性C7位引入甲基哌嗪环,可增加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药物脂溶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对细菌的穿透力。
C8位引入氯原子或氟原子,进一步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消除半衰期,提高药物脂溶性具有扩大抗菌谱和增强抗菌活性效果。
3.光敏反应C8位引入氯原子或氟原子后,在提高疗效同时,增强药物光敏反应,药物包括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
以甲氧基取代C8位氯原子或氟原子时,在提高疗效同时还可降低光敏反应,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
4.中枢神经系统毒性C7位哌嗪环取代基团与γ-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结构相似,可拮抗GABA受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时易产生中枢毒性。
C6位有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易于透过血脑屏障。
去掉C6位氟原子的加雷沙星与NSAID合用不诱发惊厥反应,不影响GABA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显著减低。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一、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检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基于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差异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HPLC 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特点。
在检测过程中,样品经过提取、净化和浓缩等预处理步骤后,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组成和检测波长,可以实现对不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有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了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并且能够对其结构进行确证。
在 LCMS/MS 中,样品经过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质谱仪进行离子化和质量分析。
通过监测特定的离子对,可以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精准定量。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LISA 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检测方法。
针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制备特异性抗体,然后将样品与抗体和酶标记的抗原进行竞争结合反应。
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的吸光度,可以间接定量样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
ELISA 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的优点,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初步筛查。
4、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利用在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分离化合物。
它具有高效、快速、样品用量少等优点。
对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CE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缓冲液体系和检测条件,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5、微生物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基于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常用的有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
在琼脂扩散法中,将含有待测样品的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观察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抗生素的存在和浓度。
肉汤稀释法则是通过测定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来定量。
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试剂1、标准品标准品是检测中的重要试剂,用于建立标准曲线和进行定量分析。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2-7878.2013.02-002网络出版时间:2013/5/2310:4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2.1726.R.20130523.1044.201302.086_002.html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罗景慧1*1,刘永刚2,杨西晓1,候连兵1,杨迎暴3*21南方医院药学部,广州510515;2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药剂科,广州5105073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研究室,广州510515【摘要】目前,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 ,FQs)是临床最常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但是,在抗菌药的选择压力下,临床常见致病菌对FQs 耐药问题日渐严重。
利用PubMed 和CNKI 两大数据库平台,检索2011—2012年期间发表的FQs 耐药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有效对策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有效防控FQs 耐药性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耐药性;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 9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78(2013)02-086-006Recent Advances in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Epidemiology andMechanisms of FluoroquinoloneLUO Jing-hui 1*1,LIU Yong-gan 2,YANG Xi-xiao 1,HOU Lian-bing 1,YANG Ying-bao 3*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Nanfang Hospital ,Guangzhou 510515,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y ,Guangdong Province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y Force ,Guangzhou 510507,China;3School of PharmaceuticalScience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ChinaABSTRACT Fluoroquinolones(FQs)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clinical.However ,FQs have been acquiring more and more resistance in the common pathogen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pressure.Based on two large data bases ,PubMed and CNKI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involving the advances of FQs-resistant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anti-resistance strategies published between 2011and 2012were re-trieved and reviewed.In the meantime ,and the effective procedures to prevent FQs resistance were discussed.KEYWORDSfluoroquinolones ;resistance;resistance mechanisms[Anti Infect Pharm ,2013,10(2):086-091]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 ,FQs)是由萘啶酸母核发展而来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现已发展其成第4代。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无需剂量调整
每48小时250mg。对于单纯性UTI治疗,无须调整剂量
无剂量调整信息
左 氧 氟 沙 星 肾功能正常成年患者用药剂量 (肌酐清除率﹤50ml/min)
与青霉素类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01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55.7%
2006-2007年
84家
71.3%*
67.2%*
—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大肠埃希菌 的耐药率监测:
*个别省市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80%, *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接近80%。
2014年4月30日,WHO根据114个国家的数据,首次报告了全球抗菌药的耐药情况。
另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均对喹诺酮类耐药。
症状: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皮疹、瘙痒及光敏性皮炎(晒伤、红斑、渗出、水泡、水肿)等。
建议: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时(包括使用后数日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预防。过敏体质及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降低用量。
发现:光敏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与氟喹诺酮类的化学结构有关。以司帕沙星最为突出,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高达50%以上,其他喹诺酮类的构成比在7%至23%之间。
3
在体内不被代谢,原型自尿排出,尿中浓度极高,T1/2β短3.5小时。
4
临床主用于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敏感菌感染。
5
宜空腹服用,同时多饮水,避免产生结晶尿。
6
诺 氟 沙 星
氟喹诺酮类的药物
壹
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对G-杆菌活性最强,对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耐药金葡菌等的抗菌活性优于其他同类药物及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特性及临床应用
高于血液浓度 ✓ 半衰期较长,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 ✓ 多数品种有口服及注射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可用于序贯给药
三.新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四.代表药物
左氧氟沙星 ✓临床应用最多的喹诺酮类 ✓呼吸喹诺酮类:对肺炎链球菌具 有较好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少
四.代表药物
莫西沙星
✓近年来临床应用上升快 ✓对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属,厌氧菌,结 核分枝菌的抗菌活性为目前临床应用的 喹诺酮类中最强 ✓主要经肝脏代谢排出 ✓适用于呼吸道感染特别是CAP,腹腔感 染
202X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特性及临床应用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01/01
主要内容
1.临床常用药物种类 2.喹诺酮类药物共同特点 3.新喹诺酮类特点 4.代表药物
一.临床常用药物种类
第一代:萘啶酸 第二代:吡哌酸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 第四代:新喹诺酮类
四.代表药物
环丙沙星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对铜 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为喹诺酮类中 最强 ✓口服吸收差,主要用于静脉给药 ✓部分经肝脏代谢排出
202X
THANKS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抗菌作用 1.对G+菌作用增强,特别是肺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2.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增强 3.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增强了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作用机制
均衡作用于DN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Ⅳ,耐药性产生几率下降 ➢药动学 莫西沙星,吉米沙星部分在肝脏代谢,莫西沙星在体内代谢>50%, 主要排泄途径为肝胆系统 半衰期长,每日一次给药 ➢适应症 有扩大,为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选用药物
152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42
152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152例住院患者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导管等分离出的152株表皮葡萄球菌,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感试验。
结果:共检出MRSE菌株68株,检出率为44.74%;多重耐药菌98株,占64.47%。
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多西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对利福平、阿米卡星、呋哺妥因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均高于80%。
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最高,耐药率高于80%;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
结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耐药性;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126-02表皮葡萄球菌是生长于人体皮肤和粘膜中的正常菌群。
近几年,随着透析、插管、人工关节等医疗材料与技术的临床应用,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日趋严重,并成为医院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多重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重点。
本研究分析152株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152例住院患者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导管等分离出的152株表皮葡萄球菌。
其中男78例,女74例;年龄25~70岁,平均(45.2±4.8)岁。
1.2 方法药敏试验:使用肉汤稀释法,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红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洛美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呋哺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仪器选用山东XK微生物鉴定仪,采用配套药敏复合板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
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研究
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研究陈寒冬;房雷;钟利;闫宏钧;彭勋;王守云;杨丽敏;赵培利;苗亮;李丹【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fluoropuinolone resistance mediated by norA gen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Methods The susceptibility test was performed by Ki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FQNS can be issued fluorescence by laser excitation at a certain wavelength,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fluorescence valu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FQNS was linear. The 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 of two FQNS in bacteria were measured by fluorescene measured method. Study on norA gene of S. aureus.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by Trizol reagent, Reverse transcription was done by TOYOBO's reverse transcriptase kit. For RT-PCR, the volume of reaction is 25μL, 10μL of the product of reverse transcript ion of total RNA, 1μL of upstream primer,1μL of downstream primer, 12.5uL of 2×PCR Master Mix, up to 25μL of double distilled H2O. PCR products were visualized on horizontal agarose gels after electrophoresis. Then the PCR products were purified and were sequencing and diluted series of gradient, as a quantitative standard reference. Expression level of norA gene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 of TaqMan probe. The volume of PCR reaction is 25μL, luL of probe, 4uL of upstream primer,4μL of downstream primer, 5μL of cDNA or standard reference, 25μL of Realtime PCR Master Mix and 11μL of double distilled water and carried out as hot start at 95℃ for 60s, 40 cycles ofdenaturation at 95℃ for 15s, renaturation at 60℃ for 60s, extension at 60℃ for lmin. Results There are MDR and CDR in Four FQNS. The steadystate 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 of two drugs in the sensitive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sistant bacteria. norA gene were detected in all experimental strain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nor A gene in bad resistant strain were 0~8 times more than the average expression in sensitive stains. Conclusion There is CDR to four different quinolones in S. aureus, while there is MDR to other antibacterials.The decrease of 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 of FQNS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in S. aure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nor A gene in resistant strains was more than that in sensitive strains. It prompts that norA gene expression that increases in bacteria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of decrease of 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There may be not norA gene participate in part of resistant strains, even if there is norA gene, the role is not the same.There may be other efflux pumps involved in FQNS resistant in S. aureus.%目的研究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葡菌norA基因的介导机制.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敏感性(Kirby-Bauer法),研究两种FQNS在菌体内的蓄积量,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两种药物在敏感菌菌体内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高于耐药菌,所有实验菌株中均检测到norA基因的存在,经RealTime PCR扩增后,检测到高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菌株平均norA基因表达量高0~8倍;中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高5~17倍.结论推测norA基因表达增加是菌体内药物蓄积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菌株的耐药可能没有norA基因参与,即使有norA基因参与,起作用也不相同;可能有其他外排泵共同参与金葡菌的耐药.【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2(037)011【总页数】5页(P851-855)【关键词】氟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外排泵;norA基因【作者】陈寒冬;房雷;钟利;闫宏钧;彭勋;王守云;杨丽敏;赵培利;苗亮;李丹【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泸州 64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秦皇岛 0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葡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四环素诱导表皮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
四环素诱导表皮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陈宜鸿;刘皈阳;陈世铭【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年(卷),期】1999(9)4【摘要】目的为研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建立细菌筛选方法,并研究其耐药特点及遗传稳定性。
方法使用高浓度四环素作诱导剂,分步诱导敏感表皮葡萄球菌产生高耐突变株,并从中选择对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菌株。
结果经过4 步四环素诱导突变后,获得的突变株对四环素的M IC增加了500 倍,这些菌株中约有1/3 对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中度耐药,MIC比亲代株增加了60 倍。
子代菌与亲代菌相比主要生化反应无改变,连续传代培养证明突变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
结论采用四环素诱导突变的方法可使细菌获得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总页数】3页(P199-201)【关键词】四环素;环丙沙星;司帕沙星;交叉耐药【作者】陈宜鸿;刘皈阳;陈世铭【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4;R978.19【相关文献】1.体外诱导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 [J], 逄崇杰;巩路2.致病性沙门氏菌对部分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J], 张正庆;罗薇;刘亚刚;傅安静;黄兴3.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常见耐药基因及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研究 [J], 邱惠麒;黄支密;邢建明;单浩;仵蕾;陈榆;吴晶4.2001-2002年日本中部地区淋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口服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 [J], 陈强5.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J], 王美珍;陈昌福;刘振兴;谭晶晶;高宇;李革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分析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分析方蓉;赵芳;李珍大;邵海枫;王卫萍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年(卷),期】2005(23)6
【摘要】为了比较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本文选择共116株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进行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4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如下。
【总页数】1页(P472)
【作者】方蓉;赵芳;李珍大;邵海枫;王卫萍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相关文献】
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的体外敏感性分析 [J], 倪语星
2.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研究 [J], 崔振玲;王洁;陆俊梅;汪小黎;胡忠义
3.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J], 陈淑勉;李珍大;张小卫;邵海枫
4.7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J], Han Pengzhe;Li Qiao;Guo Xuxia
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J], 李洁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皮葡萄球菌主动外排氟喹诺酮的实验研究
表皮葡萄球菌主动外排氟喹诺酮的实验研究何汉江;李丽华;谭立志;周芸;姚艳冰;方会龙【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05(4)4【摘要】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是否存在主动外排系统,以揭示表皮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在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利血平和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情况.结果加入CCCP及利血平后,表皮葡萄球菌敏感株及多数耐药株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MIC变化不大,而利血平可以使耐药菌SR79对环丙沙星的MIC减低7倍.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中可能存在针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总页数】3页(P305-307)【作者】何汉江;李丽华;谭立志;周芸;姚艳冰;方会龙【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郴州,423000;湘南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郴州,423000;南华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湘南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郴州,423000;南华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1;湘南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南,郴州,4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5【相关文献】1.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 [J], 金龙翔;程龙飞;陈红梅;潘异哲;黄瑜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 [J], 方小龙;陈群3.志贺菌主动外排系统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J], 程玉谦;梁帆;祁伟4.泵抑制剂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氟喹诺酮主动外排表型特征的影响 [J], 陈愉;周秀珍;张智洁;孙继梅;孙博;赵立;李胜歧5.主动外排抑制剂对耐氟喹诺酮的表皮葡萄球菌MIC的影响 [J], 刘传爱;何汉江;谭立志;李丽华;周芸;姚艳冰;方会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喹诺酮类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筛选及其特点刘皈阳,陈世铭,王 睿,刘庆锋,方 翼,陈 迁(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摘要:目的 建立应用四环素筛选氟喹诺酮类(FQN s)非特异性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方法,并探讨耐药性经质粒介导传播的可能性。
方法 选择培养对四环素高度耐药的突变菌株,并从中选择环丙沙星(CPL X)和司帕沙星(SPL X)耐药菌株,用K2B纸片法评价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提取细菌质粒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细菌对FQN s的敏感性分析质粒与FQN s耐药的联系。
结果 经过4次筛选后,所获得的突变菌株全部对两种FQN s 耐药(M I C≥1Λg m l),其中有1 3菌株达到中等程度耐药水平(M I C≥4Λg m l),在空白M H琼脂平板上连续培养10代后,细菌对两种FQN s的耐药性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中度耐药水平;耐药菌中含有17kbp的可自主复制质粒,敏感菌和质粒消除菌则未检测到质粒存在。
结论 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经四环素选择培养后可获得对FQN s非特异性耐药的菌株,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细菌质粒,并可能经由质粒介导传播。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司帕沙星;表皮葡萄球菌;非特异性耐药;细菌质粒;细菌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3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1)0620412203Screen i ng of Fluoroqu i nolones-Resistan t S tap hylococcus ep iderm id isand Its Character isticsL I U Gu i2yang,CH EN Sh i2m ing,W AN G R u i,L I U Q ing2feng,FAN G Y i,CH EN Q ian(Genera l H osp ita l of PL A,B eij ing100853,Ch ina)Abstract:OBJECTIVE To bu ild an in v itro m ethod w h ich cou ld iso late FQN s2resistan te m u tan t from clin ical w ild2type iso lated after expo sing to h igh concen trati on tetracycline.T he po ssib ility that bacteria′s fluo ro2 qu ino lones resistance tran sfered via p las m ids w as also invo lved in th is study.M ETHOD S FQN s sen sitive iso lates w ere inocu lated stepw ise in M ueller2H in ton agar cu ltu re m edium con tain ing increasing concen trati on of tetracy2 cline.T ho se m u tan ts w h ich w ere resistan t to ci p rofloxacin(CPL X)and sparfloxocin(SPL X)w ere co llectcd fo r the fo llow ing experi m en ts.A ll the m u tan ts w ere incubated in M H agar cu ltu re m edium w ithou t an tib i o tics fo r ten generati on s to see w hether they cou ld p reserve FQN s resistance.Bacteria′s p las m id DNA w as ex trated and analyzed by agaro se gel electropho resis m ethod.RESUL TS Selected by tetracyo line,all the m u tan ts w ere resis2 tan t to CPL X and SPL X(M I D≥1Λg m l),of w h ich abou t1 3strain s show ed moderate resistance(M I N≥4Λg m l).A fter incubated in b landM H agar cu ltu re m edium,these strain s cou ld p reserve their resistance to FQN s fo r a long ti m e.A garo se gel electropho resis assay of bacteria p las m id DNA suggested that FQN s2resistance m u tan ts con tain a17kbp p las m id w h ich cou ld rep licate independen tly.T here w as no p las m id detected in FQN s2su scep ti2 b le iso lates and p las m id2eli m inati on m u tan ts.CONCL USI ONS A fter expo sing to h igh concen trati on of tetracy2 cline FQN s2resistan t S tap hy lococcus ep id er m id is m u tan ts cou ld be iso lated,w h ich show ed m edium level no2struc2 tu re related resistance to CPL X and SPL X.Persistance genes w ere encoded in an independen rep licati on p las m id th rough w h ich sen sitive bacteria m igh t acqu ire to lerance to FQN s.Key words:F luo roqu ino lones;C i p rofloxacin;Sparfloxacin;S tap hy lococcus ep id er m id is;A n ti m icrob ial resis2 tance;N o2structu re an tib i o tic resistance;P las m id 近年来临床分离致病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luo roqu ino lones,FQN s)的耐药率明显上升1,多数耐药对FQN s耐受外,还表现出对其他结构非相关药物交叉耐药,提示在这些菌株中存在着非特异性的耐药机制。
为研究这些非靶酶变异所致的耐药,本实验选用临床分离的FQN s敏感表皮葡萄球菌,收稿日期:2001201221; 修订日期:2001206208采用四环素分步选择培养的方法筛选出对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的突变菌株,并就其耐药特点、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质粒对细菌FQN s耐药性传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1 材 料1.1 抗菌药物 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和四环素。
1.2 受试菌株 测定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Ep)・214・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1N o.62001的M I C,选取对同3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的8株供试,编号:S1~S8。
1.3 质粒DNA提取 按文献报道方法提取细菌质粒2;质粒消除所用超纯SD S为Gibco BRL产品,批号:98P26362。
2 方 法2.1 耐药菌株的筛选 S1~S8作为亲代株接种于含T et的琼脂平板表面,37℃培养48h;挑取3~8个生成菌落分离培养,测定T et对各株菌的M I C,从中选取M I C最大者作为下一次筛选的亲代株,按同样方法共进行4次筛选。
经过4次筛选后,从各亲代株的突变菌株中随机抽取10株,测定CPL X和SPL X对细菌的M I C。
以M I C≥4Λg m l作为中度耐药的标准,计算10株菌中同时对两种FQN s中度耐药菌株所占比例。
2.2 耐药突变株的生化反应改变 使用V IT EK 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测定敏感株和突变耐药株产酶、产酸、碳源利用等32种生化反应结果。
2.3 突变株耐药稳定性实验 突变耐药株接种于空白M H琼脂平板中连续培养至第10代,测定每一子代CPL X和T et的抑菌圈直径。
2.4 质粒DNA电泳 取亲代株、突变耐药株、质粒消除株的细菌质粒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电泳图谱经Kodak EDA S系统处理,计算各质粒带的分子量。
3 结 果3.1 3种抗菌药物对受试菌M I C的测定结果 T et、CPL X和SPL X对亲代株和突变耐药株的M I C 见表1。
经过4次药物选择后,突变株对T et的M I C 上升了500倍;对CPL X和SPL X均达到中度耐药水平,M I C增加了60倍。
表1 3种抗菌药物对受试菌株的M I C(Λg m l)比较菌 株T et的M I C值 亲代株 突变株 倍数CPL X的M I C值 亲代株 突变株 倍数SPL X的M I C值亲代株 突变株倍数11.002562580.1258.0064.00.06304.0064 21.002562560.1258.0064.00.06304.0064 30.502565120.0634.0064.00.03134.00128 40.2525610240.2508.0032.00.12504.0032 50.502565120.1258.0064.00.06304.0064 60.2525610240.1258.0064.00.6304.0064 71.005125120.2508.0032.00.12508.0064 80.502565120.0638.00128.00.06304.0064平均0.542795120.1257.3458.70.06804.3564表2 T et选择Ep突变耐药发生频率菌株T et选择1代2代3代4代CPL X耐药13.0×10-68.3×10-86.7×10-76.0×10-80.4029.3×10-79.3×10-86.0×10-85.0×10-80.4038.0×10-73.3×10-83.2×10-77.7×10-80.3047.3×10-77.3×10-81.3×10-62.1×10-70.2058.7×10-73.3×10-81.7×10-74.6×10-70.4064.6×10-88.7×10-81.7×10-75.7×10-80.3075.3×10-63.3×10-83.7×10-76.7×10-90.5088.7×10-71.7×10-79.7×10-83.7×10-80.40平均2.14×10-67.56×10-83.96×10-71.20×10-70.363.2 耐药突变发生频率 表2列出了4步筛选过程中耐药突变的发生频率,表中“CPL X耐药”指第4次培养所生成的全部菌株中对CPL X达到中度耐药水平菌株所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