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菌主动外排系统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AcrAB-TolC主动外排泵与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
![AcrAB-TolC主动外排泵与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b201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1.png)
AcrAB-TolC主动外排泵与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前言:多重耐药 (MDR) 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伴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不断出现,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逐渐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案以及阻碍耐药性菌株的扩散变得极为紧迫。
目前,既有研究表明,细菌多重耐药的机制与细菌主动外排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文主要讲述 acrAB-TolC主动外排泵与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
研究背景和意义:因为宋内志贺菌的多重耐药问题而导致的危害性已经日益显现,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宋内志贺菌的多重耐药的机制,以便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和抑制耐药性细菌的扩散。
以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和多重耐药的关系为研究方向,对解决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
研究方法:选择了两株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宋内志贺菌,分别是 EC5 和 EC6。
其中EC5 为 osmotolerant 和准多药耐药的,EC6 为多药耐药的。
从其血清学分类、总 DNA 提取、PCR 扩增检测、Sanger 测序等多个方面对宋内志贺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离,其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 BIOFIRE FilmArray 操作流程和重组 PCR 、文库制备、测序等操作规范。
并对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和多重耐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研究结果:从 PCR 扩增与 Sanger 测序的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菌株的16S rRNA 序列与 NCBI 数据库中的 E. coli 完整基因组的 16S rRNA 序列一致。
此外,细菌多重耐药与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的异常表达, EC6 呈现出了较强的多重耐药现象。
研究结论:本次研究证实了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与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说明减弱 acrAB-TolC 主动外排泵的正常作用可能为预防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提供了新思路。
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
![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9573ebcf84b9d529ea7a2b.png)
的原因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厦门地区仍有大约50%的6〜9岁儿童抗体量处于保护性水平以下,因此建议要加强此年龄段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监测,定期检测抗体水平,适时进行个性化的再免疫。
参考文献:[1]龚晓红,王富珍,李辉,等•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2年后免疫效果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⑷:265・268.[2]刘民哲,陆冠臣,蓝荣伟.预防性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2):117-120[3]姚红玉,陈陶阳,曲春枫,等.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效应概述及相关问题[J].科学通报,2012,57(20):1911-1917.[4]江淑爱.早产儿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同接种程序的免疫应答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50-451.[5]Pail NT,Sukriti S,1'fissar S,et al.Decrease in CD4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responses and enhanced CD150cellexpression in health care workers non-re-sponsive to HBV vaccine[J].V^ccine,2007,25(10):1848-1855.[6]王立杰,戴江红,王莹,等•中小学生乙肝疫苗强化免疫后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68-870.[7]骆渊海,游文忠,吴耀辉.鹤峰县儿童初次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不应答原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4):59-60.收稿日期:2019-04-15(本文编辑:姜晓庆)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座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毛联钢,沈玄艺,冯伟云,梁珊燕,许小敏【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地区肠道感染志贺菌唾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及防控提供依据。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新机制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新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4f41e12227916888486d73c.png)
喹 诺 酮 类 抗 菌 药 耐 药 新 机 制刘健华,陈杖榴(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中图分类号:S859.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52926005(2007)0120054202 近年来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过去普遍认为主要起因于染色体基因突变(靶位改变、主动外排和膜孔蛋白缺失),而不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转移基因。
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包括qn r、m f pA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变异基因(aac(6’)2Ib2cr)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其中qn r和aac(6’)2Ib2cr位于质粒上,使得喹诺酮耐药性在人畜病原菌间的迅速扩散成为可能,更加严重地威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收稿日期:2006207205作者简介:刘健华(19732),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兽药安全评价和细菌耐药性研究;E2m a il:jh liu@scau.ed 通讯作者:陈杖榴,E2m a il:chenz l@scau.ed 现就近年来新出现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综述如下。
1 qn r介导的耐药机制1.1 qn r的发现及对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 1998年M artinez等[1]首次报道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医学中心分离的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中获得了一个有广泛宿主菌可转移喹诺酮类耐药性的质粒pM G252。
将该质粒转入外膜孔蛋白缺失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使其对环丙沙星的M I C升高8~16倍,转入外膜孔蛋白正常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使其对环丙沙星的M I C升高32倍。
含有该质粒的E.coli转化子其耐药性突变的频率比不含该质粒的菌株高100倍,且对环丙沙星的M I C从0.008m g L上升到0.25m g L。
这一质粒在其他肠杆菌(如E.coli、伤寒的检测准确性好。
尿样经萃取处理后可去除一些干扰因素,其检测结果应更为可靠,对检测结果不相符的尿样进行萃取处理前后的检测试验说明,TCC、B I O 和DN试剂盒对低含量或阴性尿样的直接检测均存在非特异反应的情况。
福氏志贺菌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福氏志贺菌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3d4e261a45177232e60a20d.png)
Th hg l lx e i n eh ns o u —eitn et ioo e eS iel Fe n r a dM c a im f a Dr grs a c Qun ln s s o
Z a gJ—n h n l g, Q e ui uF n
( h etr f l i l a oaoy3 2H si l f L ,B in 0 09 T e ne o Ci c b rtr, 0 opt P A C n aL ao e i 10 3 ) jg
摘 要: 志贺菌属 (hg l ) S ie a 是 要腹泻炳原菌 ,发展中 国家 以福 氏志贺菌为主 。福 氏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日益 l
严 重 , 耐 药 机 制 复 杂 , 主 要 包 括 靶 化 酶 变 异 、 j 动 外 排 系 统 作 用 和 质 粒 介 导 ,本 文 综 述 福 氏志 贺 菌 及 对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物 的 耐 - 药机制 。 关键 词 :福 氏志 贺 菌 ; 耐 药 机 制 ; 靶 位 酶 变 异 ; 外 排泵 ; 质 粒 中 图 分类 号 :R 7 .。 9 81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7 1 0 1O .0 60 0 18 5 ( 1)10 1—5 2
W o l N o e o n i otc ,2 1Vo13 No. rd t s n A tbi i s 01 , .2, 1
・
临床 报 道 ・
福 氏志 贺 菌及 其 对 氟 喹诺 酮 类药 物 的耐药 机 制
张鞠玲 医 学 中 心 , 北 京 1 0 3 ) 解 0医 0 0 9
发 病有 1 4 . 7亿 ,其 中16 2亿在 发 展 中 国家 ,并 导 6 .3 致 1 0万 人致死川,主 要是 由于发展 中 国家缺少 洁净 1 饮水 、卫 生条 件 差 、营 养 不 良和 抗 生 素 不 合理 应 用 等 原 因 。从菌 群 分 布上 看 ,发达 国家 丰 要流 行 宋 内
抗生素耐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
![抗生素耐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c9df32fb4daa58da0114abb.png)
霉素。但是,这种只对一种底物具有作用的外排系统是
杖稿日期:200l—l卜06
作者简介:饶勇.男,生于1969年,讲师,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性及动物毒理学研究。
曾振灵.男t生于1963年.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化疗药物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陈杖榴.男.生于1937年,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化疗药物、兽医药理学及兽药残留研究
介导多重耐药性的外排泵,其泵出底物有:四环素,氯
生素的主动外排,药物排出增加;(3)细菌形成生物被
霉素,氟喹诺酮类,p内酰胺类,新生霉素,红霉素,梭
膜(biofilm)。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不断开发作用
链孢酸,利福平,溴乙锭,吖啶黄,结晶紫,十二烷基磺
于新靶点的抗生素或者研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药物基
(2)药物作用靶点发生突变,产生新的靶点和作用靶点
发现的排出底物有:各种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金
的过度表达。而非特异性耐药常表现出多重耐药特性,
属离子,消毒防腐剂,去拷剂,抗菌染料,表面活性剂
其机制常与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1)
等““]。例如,AcrB蛋白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一个典型
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下降,药物摄人减少;(2)膜对抗
万方数据
·110·
国外医药抗生索分册2002年5月第23卷第3期
较为少见的。 L 3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的研究发珊,生物的转运蛋白非常丰富,功 能各异。据saier口3总结,现已发现了细胞膜转运蛋白 系统总计超过了250个家族,分为5类:(1)膜通道蛋 白115个;(2)次要主动转运体78个;(3)主要主动转 运体23个;(4)组易位体(group translocator)6个; (5)功能或机制不明的转运蛋白51个。介导主动外排 耐药性的转运蛋白属于次要主动转运体和主要主动转 运体,分别以PMF和ATP为能量来源。主动外排耐 药系统又分为多重非特异性药物外排系统和单一特异 药物外排系统,具体分布情况如下:(1)多重外排系统: 主易化超家族(major faci}itator supcrfamily,MFs), 耐药一节结化细胞分化家族(resistence—nodulation—ceU division,RND),小多重耐药性家族(smau multidrug resistance,sMR),多重抗菌药排出家族(multi antimicrobial extrusion,MATE),质子依赖性寡聚肽 转运家族(proton—dependent 01igopeptide transporter, POT),多药核内体转运家族(multidrug endosomal transponer,MET)和ATP连接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2)单一特异外排系统:MFs,RND, POT,还原性叶酸载体家族(reduced folate car“er, RFC),有机阴离子转运家族(organo anion transporter,OAT)和ABC。其中,只有ABC为ATP 能量来源型(即为主要主动转运体),其余的转运蛋白 都为PMF能量来源型(都为次要主动转运体)。通常 认为是MFS、RND、sMR、ABC和MATE这5个家族 介导细菌耐药性(表1)[3“,尤其对MFs、RND、sMR 家族研究得更为深人[5]。MFs即主易化超家 族蛋白,由1 2或1 4跨膜片断(transmembrane s。gments,TMS)构成,因此,此家族又可以分为12一 TMs和14一TMs型,其中14一TMs型有30种转运蛋 白(多重耐药7种,其他耐药12种,不完全清楚11 种),12一TMS有46种(多重耐药9种,其他耐药15 种,不完全清楚22种);RND 16种(多重耐药6种,其 他耐药4种,不完全清楚6种);sMR 9种(多重耐药4 种,其他耐药2种,不完全清楚3种)。 2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外排耐药系统 2.1 p内酰胺类
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志贺菌gyrA基因突变的研究
![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志贺菌gyrA基因突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8d442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e.png)
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志贺菌gyrA基因突变的研究向前;俞守义;王红【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1(021)012【摘要】目的研究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38株耐药的福氏志贺菌gyrA基因的N末端编码区进行PCR扩增后,用SSCP方法检测突变,然后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gyrA基因PCR-SSCP显示有8株突变,测序结果揭示存在2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点突变:83位TCG(Ser)-TTG(Leu)突变和87位GAC(Asp)→GGC(Gly)突变.结论gyrA基因点突变与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有密切关系.【总页数】3页(P935-937)【作者】向前;俞守义;王红【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医教部,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相关文献】1.46株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J], 周美容;蔡长争;陈荣贵;施俊柱;刘秋爽2.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关系研究 [J], 赵廷坤;凌保东;周岐新;刘刚;雷军3.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解脲支原体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 [J], 王春燕;杜江;吴森林;孙爱华4.鸡和人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耐药的关系 [J], 刘红英;薛双;陈陆;杨霞;王新卫;许兰菊;程增青;王川庆5.郑州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gyrA和gyrB基因突变特征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 [J], 梁丽丽;苑星;刘新;崔秀琴;高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3ca80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7.png)
第41卷第3期Vol.41No.32020年9月Sep.2020农业科学研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673-0747(2020)03-0051-04志贺菌属对唾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王华,孙娜,杨文(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林技术学院,陇南成县742500)摘要:肠科杆菌会引起人和动物以腹泻为主要发病特征的各类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传染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志贺杆菌等。
志贺菌是一种从大肠杆菌逐渐进化分离出来的细菌种属,是临床上常见的细菌型痢疾的致病菌,近年来痢疾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m在我国常见的志贺菌主要有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喳诺酮类对腹泻患者表现出强大的杀灭细菌能力。
但是,随着喳诺酮的使用,志贺菌对该类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其中可移动遗传元件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对志贺菌的耐药性也有很大关联。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会增加用药的成本、彩响治疗效果以及新药的开发成本和周期。
因#匕,需要了解并总结志贺菌耐喳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字:志贺菌;耐药性;奎诺酮;质粒中图分类号:S852.61文献标志码:A1志贺菌志贺菌属中常见的有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均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十分流行。
在发达国家中,福氏志贺菌也比较流行。
志贺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志贺菌又称为痢疾杆菌,感染此种疾病后的主要症状是粘液性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此病的传染率较高,主要可能是由于病原体的迅速传播以及低感染剂量引起的易感性叫据报道,全球每年1亿6500万感染病例中,死亡人数达110万,其中易感人群近70%是儿童,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阻其中1.632亿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80%病发于亚洲国家。
目前亚洲每年有1.25亿病例,死亡人数约为1.4万人铁志贺菌据其表面抗原特征分为4大血清群,包括50个血清型: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包括13种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包括19种血清型;C群鲍氏志贺菌(S. boydii),包括18种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仅有1种血清型,分为I相和U相两类。
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
![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39de17c281e53a5802ff76.png)
较 好 , 良反 应 少 等优 点 而 广泛 应用 。第 三 代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不
志贺 菌除 可 感 染 人 引 起 痢 疾 外 , 可 造 成 多 种 动 物 感 还 染、 发病 。 在 兽 医 临 诊 上 , 后 见 有 志 贺 菌 感 染 猕 猴 、 蟹 先 食 猴 、 猪 、 鼠 、 鼠 的报 道 【 。20 年 许 兰 菊等 从 发 病 鸡体 仔 小 豚 4 04 J 内分 离 到 致 病 性 志 贺 菌 ]并 且 该 菌 可 能 来 自 人 志 贺 氏 5,
1 % 的急 性 发 病 者 转 为 慢性 携 带 者 , 为 重 要 的 传 染 源 。耐 3 成 药 菌 株 的感 染 已 成 为 全 球 对 食 源 性 感 染 关 注 的 热 点 。 细 菌
似 。抗 菌 药 物 被 用 作 生 长 促 成 剂 或 治 疗 用 药 在 动 物 上 大 量 应 用 。在 动 物 体 内能 分 离 出 各种 耐 氟 喹诺 酮 的 细菌 , 沙 门 如
资深 分 析 家 认 为 , 后 , 一 步 开 发 高 效 低 毒 、 险 小 的 孕 今 进 风
妇 、 童用 喹 诺 酮 类 药 将 是 万 众 期 待 。有 研 究 指 出 , 2 1 儿 到 00
年 , 酮 类 药 将 超 过 目前 销 路 最 好 的 头 孢 菌 素 类 , 为 抗 喹诺 成 菌药 物 市 场 中 增 长 最 快 的一 类 药 物 。喹 诺 酮 类 药 近 年 来 处
维普资讯
・
1 0・
《 海 畜 牧 兽 医 通 讯 》 2 0 年 第 3期 上 08
志 贺 菌 耐喹 诺 酮类 药物 机 制 的研 究 进展
刘红英 杨 霞 彭志锋 吴 青 薛 双 王 川庆 (河南农业 大学牧 医工程学 院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现状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151a28977232f60dccca115.png)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现状作者:田秋月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6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田秋月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
从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过程、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整理,综述其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希望为今后喹诺酮药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发展过程;作用机制;耐药机制感染性疾病一直是我国最常见而且难以治疗的疾病,各种致病菌也是导致许多疾病产生并发症的原因。
抗感染药物一直在我国的医药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后,抗感染药物市场就逐渐被各种天然的或合成的抗生素所占据。
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一类化学合成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好、抗菌谱广、组织和细胞穿透力强等特点,目前广泛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各类感染性疾病。
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发展为第四代,其临床抗感染治疗地位逐年提升,已成为一类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竞争抗菌素临床用药的人工合成类抗生素。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为代表,于1962年偶然从抗疟疾药——氯喹中分离并得到。
它的抗菌谱窄且药效较弱,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部分肠杆科菌株具有抗菌作用,现在已基本被淘汰。
为了得到抗菌活性更好、毒性更低、抗菌谱更宽的药物分子,人们对药物结构不断地进行修饰改造,新的品种相继开发面市。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以吡哌酸为代表,与第一代药物比较,它的抗菌谱有所增加,主要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和少部分变形杆菌具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不佳。
由于其应用范围窄、药动力学及安全性不理想,现已很少使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结构中含有氟原子,被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其药效和药性的不断改良,它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抗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更强。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4264e319e8b8f67c1cb9c8.png)
天 津 医药 2 1 年 1 月 第 3 01 1 9卷 第 l期 1
d i 03 66i n0 5 - 8 62 1 .1 0 o: .99 .s . 3 99 . 11 . 9 1 s 2 0 0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 喹诺酮类抗生 素 耐药机制 的研究
梁 帆 程玉谦 张 娜 王 俊 王淑香 郭文学 祁 伟
2 0 o 2 1 e e a a y e y K— ik d f so t o rt era t c o il u c p i i t. h y A a dp r u r — 0 9t 0 0 w r n l s d b B d s i u i n meh d f i n i r b a s e t l y T eg r n a C i f o o f o h mi s bi nl
A src Obe t e : o netae h ni i oi s t c hrceii fhgl i j ,n em c a bt t a jci s T vs gt te t c ba r ia ecaat sc o i li Ta i ad h eh- v i i a m r le s n rts s ean nn t
ns f u r unln-eiac eef Meh d : o l f l i l slt f hgl e t e i j o i o oo i oe rs tnet r . to s A t a o 1 cnc oa so i l i ni di Ta i f m m f l q o s h o t 19 i a i e s ea d f n n n r i
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机制及流行状况研究
![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机制及流行状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ab74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f.png)
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机制及流行状况研究游升荣;孙自镛;陈晶【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年(卷),期】2006(16)3【摘要】目的:研究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机制及其流行状况。
方法:对氟喹诺酮耐药志贺菌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查找突变点;用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对志贺菌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两株耐氟喹诺酮的菌株都存在gyrA基因87位Asp(GAC)→Asn(AAC)和177位Gly(GGT)→Ser(AGT)的点突变,一株另有120位M et(ATG)→Leu(CTG)、203位Ile(ATC)→Leu(CTC)、204位Ser(AGC)→Thr(ACC)和205位Ile(ATT)→Leu(CTT)的点突变,另一株还有204位Ser(AGC)→Ile(AAC)的点突变。
除87位点突变外,其余突变位点均未见报道。
parC基因未发现点突变。
REP-PCR基因分型结果提示16株宋内志贺菌有7种指纹图谱,12株福氏志贺菌有两种指纹图谱。
结论:两株志贺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是由gyrA基因点突变所致,耐药表型对突变的类型有一定的预见性,但耐药程度与突变频率的相关性不确定。
2004年夏秋季武汉地区散发流行的志贺菌有相同或相似的克隆,血清型单一的宋内志贺菌存在基因多样性,福氏志贺菌中f2 a比f4 c的遗传多样性高。
REP-PCR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基因分型法,可用于志贺菌同源性分析及暴发流行时的追根溯源。
【总页数】3页(P283-285)【关键词】志贺菌;耐药;氟喹诺酮;gyrA基因;parC基因;REP—PCR【作者】游升荣;孙自镛;陈晶【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5【相关文献】1.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 [J], 胡立芬;李家斌;李旭2.志贺菌属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J], 丁建强;马亦林;龚正3.福氏志贺菌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J], 张鞠玲;曲芬4.宋内志贺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 [J], 鲍春梅;曲芬5.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J], 梁帆;程玉谦;张娜;王俊;王淑香;郭文学;祁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及研究进展
![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4203e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8.png)
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及研究进展梁帆【摘要】志贺菌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目前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一线用药.但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问题日渐严重,其耐药机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近年来在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志贺菌;氟喹诺酮;耐药性【作者】梁帆【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研究所,天津,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1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的病原体,从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统计,志贺菌痢疾发病率已由1980年的8%~12%降至2008年的3%[1],但其仍是全球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问题,其中五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比成人高60% [2]。
在我国居于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第三位,是我国最常见的感染性腹泻之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志贺菌的耐药率逐渐上升,人工合成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已成为当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首选用药。
但是,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喹诺酮类药物进入菌体后,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过程中所必需的Ⅱ型拓扑异构酶的作用发挥杀菌作用的。
Ⅱ型拓扑异构酶包括DNA解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两者分别是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主要作用靶位。
DNA 解螺旋酶在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能短暂的同时裂解DNA双链,使其解旋、解链,改变DNA的拓扑结构,形成负超螺旋,有利于引物和引物酶的附着,确保复制的顺利进行;拓扑异构酶Ⅳ主要参与解链并参与复制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分配[3]。
医学微生物经典问答题
![医学微生物经典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576841fe4733687e21aa52.png)
(1)细菌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各期特点:a.迟缓期: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适应阶段,为大量繁殖作准备;对数期:生长迅速;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典型,因此, 采用此期观察细菌的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pH下降以及需氧菌菌数过密通气不良所致。
细菌的芽胞和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在此期产生;衰亡期:形态多样不典型(2)根据DNA片段的来源及交换方式不同,将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分为: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
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供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菌转移给受菌。
转导(transduction):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可以前噬菌体形式在细菌内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溶原性细菌可因此而获得新的性状(如白喉毒素、致热外毒素、肉毒毒素和α毒素)。
(3)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
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上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耐药性及交叉耐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耐药性及交叉耐药](https://img.taocdn.com/s3/m/ebab8f4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f.png)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耐药性及交叉耐药李筱涵;曲芬;鲍春梅;崔恩博;郭桐生【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09(034)004【摘要】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的耐药性及交叉耐药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加庆大霉素的沙门志贺菌培养基作粪便培养,筛选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采用CLSI推荐的Kir-by-Bauer法药敏试验,比较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率最高,对弧菌属的敏感性最好.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3种药物同时耐药占9.4%,3种药物耐药率有区别又存在交叉耐药.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仍然是治疗肠道致病菌的较好选择,福氏志贺菌感染可选择左氧氟沙星,由于氟喹诺酮类之间存在交叉耐药,尽量避免选用同类药物.【总页数】3页(P251-253)【作者】李筱涵;曲芬;鲍春梅;崔恩博;郭桐生【作者单位】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69【相关文献】1.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性研究 [J], 张健騑;李跃龙;陈鲜花;余永鹏;王刚;尹烨华;谭滇湘2.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鲍曼不动杆菌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研究 [J], 邱燕;吴蓉;刘东华3.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交叉耐药性研究 [J], 毛理纳;罗予;荆鹏伟;陈妍4.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观察 [J], 赵磊;荆鹏伟5.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化 [J], 陈妍;罗予;毛理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志贺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志贺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711f3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7.png)
志贺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玲;沈继龙
【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
【年(卷),期】2013(15)4
【摘要】志贺菌属(Shigellasp.)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
和危害严重的革兰阴性肠道致病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三类传染病病原体。
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的原因之一。
自人工合成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菌痢治疗以来,喹诺酮类药物以其强大的抗菌作用,成为临床上治疗菌痢的首选药物。
随着该类药物的普遍使用,尤其是临床不合理用药,出现了大量耐药志贺菌株,这些耐药株产生速度快,耐药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本文就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410-412)
【作者】张玲;沈继龙
【作者单位】230061 安徽医科大学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0061 安徽医科大学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2+5
【相关文献】
1.益生乳酸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马春艳;李少英;宋晓敏;
李贞;李淑芬
2.空肠弯曲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蒋月;盛鹏飞;张陆
3.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研究进展 [J], 刘杨;欧宁
4.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云宁;李小凤;韩旭颖;姜爱雯;王淑珍
5.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夏利宁;南海辰;底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
![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148573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3.png)
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周美容;舒少为;张勇;陈荣贵;施俊柱;刘爱胜【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2(30)12【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6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PCR法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相关基因gyrA、gyrB、parC、parE,并对产物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6株志贺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5.0%、30.5%、36.1%、16.7%;测序结果显示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率为90.9%、45.5%、66.7%和24.2%.结论宋内志贺菌的gyrA基因突变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有协同作用,是引起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总页数】2页(P1003-1004)【作者】周美容;舒少为;张勇;陈荣贵;施俊柱;刘爱胜【作者单位】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金葡球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J], 张能江;张淑华;庄镇华2.金葡球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J], 张能江;张淑华;庄镇华3.46株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J], 周美容;蔡长争;陈荣贵;施俊柱;刘秋爽4.禽大肠杆菌DNA旋转酶活性改变与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J], 樊丽红;张中直;杨汉春5.宋内志贺菌-CRM9和2a型福氏志贺菌-rEPA_(succ)结合疫苗在1~4岁儿童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J], 黄雪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ae01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8.png)
志贺菌临床株耐药性分析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梁帆;程玉谦;张娜;王俊;王淑香;郭文学;祁伟【摘要】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higella in Tianjin, and the mechanism of fluoroquinolone-resistance thereof. Methods: A total of 119 clinical isolates of shigella identified in Tianjin from 2009 to 2010 were analysed by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 for thei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he gyrA and parC in fluoro-quinolone-resistant stains and 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t (PMQR) determinants (qnrA, qnrB, qnrS, aac(6')-ib-cr and qepA)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Conjugation test was performed for PMQR determinant positive strains. The 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 of E.coli J53AZR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conjugation test. Results: The susceptibility rate of 119 shigella strains to nalidixic acid was the lowest (1.72%), followed was ampicillin (2.52%) and sulfamethoxazole (3.3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nsitive rates to fluoroquinolone between shigella sonnei and shigella flexneri. Five isolates of Shigella flexneri were resistant to fluoroquinolone, in which 2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ciprofloxacin, 2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levofloxacin and 4 to double mutations (gyrA83,87 and parC80).There were 3 PMQR positive strains, including 1 strain qnrS, 2 strains of aac(6')-ib-cr. E.coli J53AZR, showed de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many antimicrobial after conjugation. Conclusion: Shigella clinical isolates showed high resistance rate to manyantibiotic, but low resistance rate to fluoroquinolone (<5%). The mechanisms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in shigella included both sense mutations at target enzyme in 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 and harboring plasmid mediate quinolone-resistance gene.%目的:了解本地区志贺菌抗生素耐药情况,探讨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的突变及流行情况.方法:K-B纸片扩散法测定2009-2010年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119株志贺菌的药敏情况,对氟喹诺酮耐药志贺菌的gyrA、parC基因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qepA进行扩增、测序,将PMQR阳性菌株与大肠埃希菌J53 ARz进行质粒接合试验,比较接合前后受体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结果:119株志贺菌对萘啶酸敏感率最低(1.72%),其次为氨苄西林(2.52%)及复方磺胺甲(噁)唑(3.36%).福氏志贺菌与宋内氏志贺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差别较大,5株志贺菌对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耐药,均为福氏志贺菌,其中2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4株同时存在gyrA83、87位点及parC80位点突变,1株缺乏gyrA87位点突变.PMQR基因阳性菌3株,包括1株qnrS及2株aac(6’) -ib-cr阳性菌,接合菌对多种抗生索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本地区志贺菌临床株对多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率较高,对氟喹诺酮耐药率低于5%.喹诺酮耐药机制既有染色体介导靶位酶突变,也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1(039)011【总页数】4页(P1009-1012)【关键词】志贺菌属;喹诺酮类;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抗药性,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反应;流行病学,分子【作者】梁帆;程玉谦;张娜;王俊;王淑香;郭文学;祁伟【作者单位】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菌痢)的病原体,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h i g e l l a s t r a i n s , 5 i s o l a t e s o f S h i g e l l a l f e x n e r i a r e r e s i s t a n t t o f 1 u o r o q u i n o l o n s u c h a s c i p r o l f o x a c i n , a l l o f t h e m a r e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Shi g e l l a
C h e n g Y u - q i a n , L i a n g F a na n d Qi We i
(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f e c t i o n Di s e a s e , 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T i a n J i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i a n j i n 3 0 0 2 1 1 )
6 9 6
中国抗 生素杂 志2 0 1 3 年9 月第3 8 卷第9 期
文章编号:1 0 0 1 — 8 6 8 9 ( 2 0 1 3 ) 0 9 — 0 6 9 6 — 0 4
志贺菌 主动外排系统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 的影响
程 玉谦 梁帆 祁伟
( 天津 医科大学第二 医院感染性疾病研 究所,天津 3 0 0 2 1 1 )
摘要 :目的 探讨主动外排 系统Ac r AB — T o l C 在志 贺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 K. B 纸 片扩 散法及MI C 测定2 0 0 9 -2 0 1 1 年 天津地 区临床分离 的1 4 4 株志贺菌 的药敏情况 ;加入泵抑制剂C c C P ( 羰基 氰氯苯腙) 检测耐 药菌株对氟喹诺类抗 生素敏感性的变化 ;应用定量P C R 研 究外排泵基因a c r A B . C 表达 以探讨外排泵在菌株对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结果 1 4 4 株志 贺菌 中,共有5 株志 贺菌对环 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均为福 氏志贺菌 。加入泵抑制剂后 ,5 株 志贺菌对5 种氟喹诺酮类
Ab s t r a e t Ob j e e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Ac r AB. T o l C P u mp o n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抗生素的MI C下降了4  ̄ 1 6 倍 ,而对照菌株对上述药物 的MI C 没有变 化或仅下 降至 原值 的1 / 2 。实时定量P C R结果表 明耐药菌株外排
泵基 因a c r A、a c r B  ̄t o l C的mR 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野生株( P < 0 . 0 5 ) 。结论
关键 词 :志 贺 菌 ;氟 喹 诺 酮 ;外 排 泵 中 图分 类 号 :R 9 7 8 . 1 文献 标 志 码 :A
t h e c h a n g e i n MI Cs . E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o f a c r A B — t o l C mRNA w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Re a l — t _ i me P CR t o a n a l y s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Ac r AB— T b l C P u mp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n u O r o a u i n O l o n e O f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 S h i g e l l a . Re s u l t s Amo n g 1 4 4
本地区志贺菌 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抗 生素环丙沙星及
氧氟沙星耐药率最 高,为3 . 4 7 %。Ac r A B . T o l C外排泵基 因的高表达是导致志 贺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的主要原 因之一 。
Ef f e c t s o f t he e f lux f s y s t e m on r e s i s t a nc e t o nu0 r 0 qu i n0 l 0 ne s 0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