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向西方学习讲课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例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 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而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 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 这就是质变。
5.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反 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是以反侵略为主,而且 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反 帝与反封建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王韬 郑观应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
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
②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动资本主义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主张器物变革 主张政治变革
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代表:林、魏
2、洋务派:中体西用 代表:曾、李、张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代表:王、郑
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 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题:感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维新派要变法图强,反对专制,使用的思想理论武器, 即是向西方学来的“人权天赋”,大倡民权,大倡西学。
——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
材料二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
倭仁( 顽固派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
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 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
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影响: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问题1: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你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同: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①洋务派学习西方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学习的领域更广泛; 林则徐、魏源主要学习军事。 ③洋务派掀起了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没有付诸实践。
③减少改革阻力; ④维新派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认识肤浅。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
(1)双方: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洋务派
论 (2)内容 战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实质:是 正面资交本锋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 (4)影响: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是一次影响深远的
课堂练习
1.章实斋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
皆是史学(即史料)。”史料的价值有高低。
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
的争议颇多,以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D
B “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 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 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 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中国 人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 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即所谓 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 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 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康有为、梁启超、 兴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严复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孙中山、黄兴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未付诸实践 器物
洋务运动
没有付诸实践
戊戌变法 制度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激 陈独秀、李大钊、
进派
鲁迅、胡适
无产阶级
毛泽东、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思义想革命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开 眼 看 世
师 夷 长 技 以 自 强 中 器体 物西 用
兴
民
民
主
权
共
君
和
主
三
立
民
宪
主
维
义
新 变
制 度
法
民宣 主扬 科马 学克
思 主 义
思想文化
◎ 聚焦19世纪的世界潮流
瓦特发明的蒸汽 机
英国的议会大厦
英国殖民扩张示意图
◎ 聚焦19世纪的中国
(一)、背景—19世纪四、五十年代
❖ 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郑观应 图三 早期维新派
三第三.维篇新章思:想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 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19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西学的广泛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 作用。
4、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 代表:康、梁、谭、严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思想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 于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 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 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不同点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
反对利用西方技术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争论:
洋务派
顽固派
中体西用,即在维护
主张 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
的前提下,采用西方 的实用科技,才能自 强求富。
阶级
地主阶级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 持既有的政治文化 格局(中体中用)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表 主张及其代表作品 影响
康有为 资
西开办方学资堂本、主聚义徒的讲学政、治研学究说 同维新传理统论的、儒撰家写思书籍想《相》结《合》
中西结合,为维新变法 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 的理论依据
产 阶 级 维
梁共挽启同救超点民宣改族: 科传危举民,权机著思;有想《和提变君倡法主通立西议宪学》制,、兴维民新派权的,宣传家 谭变嗣法同革以君新资权,产、阶宗实级法行自等由级君平制主等度批及立判纲宪常专礼制制:批发判纲展常资礼教本最为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 面临怎样的形势——体用之争的背景?
内忧外 患
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 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 。”
请按照提示词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在不改变 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采用 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 清王朝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
分歧是什么?有何共同 点?
曾国藩(洋务派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
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 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新 主义。教,倡导男女平
激烈
派 严复
翻译《天演论》,借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实
系统介绍西方
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文化的第一人
思维拓展:康有为为何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 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反对力量强大;
②传统思想影响深厚;
开眼的先行者:学习西方自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政治改革。
⑵根据上述问题的思考,总结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先进的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出 现这样趋势的三大主要因素。
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工艺技术到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学了解日益 深入。
探究: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何特点? 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鸦片战争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 “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 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请回答: ⑴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洋务派、康梁 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学习西方,强国御侮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
者的“高明”之处是(D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3.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 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
原因是(A)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 面?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们的活动?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仅限于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军事技术,未涉及政治经济制度。
近代中国向西方思潮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实践结果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派
洪秀全、洪仁干
《资政新篇》
无法实施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自强 左宗棠、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王韬、郑观应、 冯桂芬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
❖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积 极探寻抵御外侮与强国富民之途。
第一篇章: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
林
魏
则
源
徐
怎么做?
(二)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译馆
书籍
炮船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 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
5.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反 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是以反侵略为主,而且 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反 帝与反封建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王韬 郑观应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
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
②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动资本主义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主张器物变革 主张政治变革
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代表:林、魏
2、洋务派:中体西用 代表:曾、李、张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代表:王、郑
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 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题:感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维新派要变法图强,反对专制,使用的思想理论武器, 即是向西方学来的“人权天赋”,大倡民权,大倡西学。
——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
材料二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
倭仁( 顽固派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
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 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
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影响: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问题1: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你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同: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①洋务派学习西方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学习的领域更广泛; 林则徐、魏源主要学习军事。 ③洋务派掀起了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没有付诸实践。
③减少改革阻力; ④维新派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认识肤浅。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
(1)双方: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洋务派
论 (2)内容 战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实质:是 正面资交本锋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 (4)影响: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是一次影响深远的
课堂练习
1.章实斋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
皆是史学(即史料)。”史料的价值有高低。
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
的争议颇多,以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D
B “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 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 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 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中国 人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 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即所谓 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 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 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康有为、梁启超、 兴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严复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孙中山、黄兴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未付诸实践 器物
洋务运动
没有付诸实践
戊戌变法 制度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激 陈独秀、李大钊、
进派
鲁迅、胡适
无产阶级
毛泽东、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思义想革命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开 眼 看 世
师 夷 长 技 以 自 强 中 器体 物西 用
兴
民
民
主
权
共
君
和
主
三
立
民
宪
主
维
义
新 变
制 度
法
民宣 主扬 科马 学克
思 主 义
思想文化
◎ 聚焦19世纪的世界潮流
瓦特发明的蒸汽 机
英国的议会大厦
英国殖民扩张示意图
◎ 聚焦19世纪的中国
(一)、背景—19世纪四、五十年代
❖ 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郑观应 图三 早期维新派
三第三.维篇新章思:想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 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19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西学的广泛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 作用。
4、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 代表:康、梁、谭、严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思想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 于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 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 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不同点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
反对利用西方技术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争论:
洋务派
顽固派
中体西用,即在维护
主张 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
的前提下,采用西方 的实用科技,才能自 强求富。
阶级
地主阶级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 持既有的政治文化 格局(中体中用)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表 主张及其代表作品 影响
康有为 资
西开办方学资堂本、主聚义徒的讲学政、治研学究说 同维新传理统论的、儒撰家写思书籍想《相》结《合》
中西结合,为维新变法 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 的理论依据
产 阶 级 维
梁共挽启同救超点民宣改族: 科传危举民,权机著思;有想《和提变君倡法主通立西议宪学》制,、兴维民新派权的,宣传家 谭变嗣法同革以君新资权,产、阶宗实级法行自等由级君平制主等度批及立判纲宪常专礼制制:批发判纲展常资礼教本最为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 面临怎样的形势——体用之争的背景?
内忧外 患
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 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 。”
请按照提示词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在不改变 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采用 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 清王朝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
分歧是什么?有何共同 点?
曾国藩(洋务派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
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 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新 主义。教,倡导男女平
激烈
派 严复
翻译《天演论》,借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实
系统介绍西方
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文化的第一人
思维拓展:康有为为何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 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反对力量强大;
②传统思想影响深厚;
开眼的先行者:学习西方自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政治改革。
⑵根据上述问题的思考,总结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先进的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出 现这样趋势的三大主要因素。
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工艺技术到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学了解日益 深入。
探究: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何特点? 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鸦片战争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 “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 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请回答: ⑴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洋务派、康梁 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学习西方,强国御侮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
者的“高明”之处是(D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3.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 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
原因是(A)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 面?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们的活动?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仅限于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军事技术,未涉及政治经济制度。
近代中国向西方思潮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实践结果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派
洪秀全、洪仁干
《资政新篇》
无法实施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自强 左宗棠、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王韬、郑观应、 冯桂芬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
❖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积 极探寻抵御外侮与强国富民之途。
第一篇章: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
林
魏
则
源
徐
怎么做?
(二)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译馆
书籍
炮船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 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