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4课《苏武传》课件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 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 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 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 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 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 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 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 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 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出使 时尚属壮年的苏武已须发皆白。
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 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 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 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 (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 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 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 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 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 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 武等人已经死去。
课文情节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 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 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 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
艰难,发白归汉。
对比手法,刻画苏武形象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 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 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 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 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 川。
无怨无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武”形象概括: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 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 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 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 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 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 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 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
魅力,千古流芳!
《苏武传》思考与练习
(1)课后习题 (2)专项训练苏武传思 考与练习.doc
《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 著作的长处,有《史记》、 《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 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 而有条理。但班固依附于外 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 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 权势集团,迎合统治者的意 志,否定了《史记》某些方
面的成就。
《苏武传》
班固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 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 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 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 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 代郡太守。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 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 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 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 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
《汉书》—二十四史又一个辉煌
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著作。东汉班固
撰。其记事始于汉(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终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 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 70篇,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
《汉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 断代史。这是班固对中国历史学发展 的重大贡献,故有“史汉”(《史 记》、《汉书》)、“班马”(班固、 司马迁)之称。
人生。
传唱不衰的民族精魂——《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 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
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 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 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
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 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 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
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
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
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
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 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 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 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 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是我国民间广 为流传的一首民歌,苏武历尽艰 辛,持节不屈的爱国形象,成为 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爱国精神象 征。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 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