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方案说明书
某XXX项目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综合说明书




设第计一方部案分总



目录
1.工程概况 (2)
1.1工程概况 (2)
1.2建筑结构及基坑概况 (2)
1.3周边环境 (3)
2.设计依据 (5)
2.1相关设计资料 (5)
2.2 相关规范及规程 (5)
3.工程地质概况 (6)
3.1地质构造 (6)
3.2 地层岩性 (7)
3.3 气象水文条件 (8)
3.4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9)
4.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型 (10)
4.1本基坑工程的特点及难点 (10)
4.2支护方案选型 (10)
4.3方案选型小结 (13)
5 支护结构设计 (13)
5.1设计计算模型 (13)
5.2剖面设计 (13)
5.3 地下连续墙施工 (14)
5.4 地下连续墙施工精度要求 (16)
5.5 地下连续墙的检测要求 (16)
5.6 预应力锚索设计 (17)
5.7三轴搅拌桩设计 (18)
5.8高压旋喷桩设计 (19)
5.9土钉墙设计 (19)
5.10地下水处理设计 (20)
6.土方开挖要求 (20)
7.基坑监测与应急措施 (21)
7.1基坑开挖环境监测 (21)
7.2 应急抢救措施 (24)
第一部分: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总体说明书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1)建筑名称 xxxx (2)建筑地点 xxxx
(3)主要用途融酒店、办公、会务、观光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4)业主 xxxx
(5)工程规模地块总用地面积35250.02m 2,总建筑面积375760.19m 2。

塔楼
建筑高度为 428m 。

图1 项目位置图
1.2建筑结构及基坑概况
(1)拟建工程占地面积约2.8万m2,主楼占地约5900m2,主楼地上86层,高度约428m (业主暂定);设有裙房地上4层,高度约26.6m 。

(2)整个场地设地下室4层,其中主楼底板埋深24.2m (含基础底板厚度),群房区域、地下车库底板埋深19.7-20.6m (含基础底
板厚度)。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为15.200m 。

上部主体结构拟采用核心筒结构,下部基础拟采用桩筏基础。

(3)基坑规模:基坑开挖面积约3.4万m2,基坑周长约758m,基坑形状呈矩形。

基坑支护设计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4)基坑开挖深度:本工程±0.000=+15..200m 。

塔楼区域开挖深度为24.2m ,北侧非塔楼区域开挖深度19.8m ,东西侧开挖深度19.7m ,南侧开挖深度20.6m 。

基坑总平面图:
图2 基坑总平面图
1.3周边环境
该项目位于xxxx ,用地范围呈长条矩形。

四周均为通行市政道路,道路附属设施雨污水管线及路灯,人行通道均已完工。

现场地自然地面标高在14~15米之间(85国家高程系)。

地下室外墙北边距场地红线14.24m ,外墙东边距场地红线9.49m ,外墙西边距场地红线10.06m ,外墙南边距场地红线4.7m ,北侧塔楼外墙距场地红线9.2m 。

图3 卫星地图
图4 周边环境俯视图
1)场地南侧
场地南侧为xx 大道。

地下室结构边线距离道路约为35m ,距离用地红线约4.7m 。

用地红线与国兴大道间为绿化带和人行横道。

距离在建南塔基坑间距约为101m ,国兴大道绿化带内分布有污水电力等管线,最近的老污水管离围墙1m ,最远的交通信号光缆离围墙15m 。

图5 场地南侧国兴大道
图6 场地南侧人行横道及绿化带
2)场地东侧
场地东侧紧邻大英八路,道路另一侧为空地,地势平坦。

东侧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为9.49m。

距离围墙6m有雨水和污水管线。

图7 场地东侧
3)场地西侧
场地西侧紧邻大英七路,道路另一侧为B09地块,地势平坦。

西
侧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为10.9m。

图8 场地西侧
4)场地北侧
B17地块B17地块
场地北侧为大英三街,道路另一侧为国兴城小区,小区距离基坑边线约为30m,小区地上27层,地下一层,采用桩基础,地下室埋深约为7.5m。

项目北侧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为9.2m。

图9 场地北侧
2.设计依据
2.1相关设计资料
(1)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xxxx地块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2)业主提供的IFC-A-总平面及地下室图纸(pdf文件)。

(3)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7.0版。

2.2 相关规范及规程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2010)
(7)《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琼建质〔2012〕190号)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2) 《土木工程玻璃纤维增强筋》(JG/T406-2013)
2.3 基坑设计控制标准
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全性,不仅指基坑本身的安全性,还包括深基坑施
B17地块
工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本工程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指标如下:(1)桩顶位移≤5cm,桩体最大位移≤5cm;
(2)周边地下管线沉降≤2.0cm,水平位移≤2.0cm,并应满足相关主管单位的要求。

3.工程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北侧,东临大英八路、西临大英七路、北临大英三街,交通条件便捷。

场地现已基本平整好,地表为主要为平整场地用的碎石、石屑,东部现存有1层待拆的临时加工板房。

场地地形开阔,地势平坦,钻孔标高为14.04~15.25m,高差最大为1.21m,原始地貌属海成二级阶地。

拟建场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琼北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翼,该盆地主要由近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深大断裂所控制,由于受到北东向临高断裂及北西向马袅断裂、颜春岭~道崖断裂和荣山~岭南断裂等及近东西向展布的马袅~铺前断裂的切割,次级构造自西向东划分为临高地垒、福山地堑、花场地垒、白莲地堑和云龙地垒。

琼北地区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四组,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着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而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着内部次级构造的形成。

四级断裂明显有多期次活动特性,控制着新生代多次火山活动。

根据区域调查资料,拟建场地无断裂通过,邻近拟建场地主要分布有六条断裂,分别为东西向的新村-林乌、富昌-群善村及儒关村-云龙断裂,南北向的南渡江断裂,北东向的府城-卜亚岭断裂,北西向的琼华-莲塘村断裂,详见海南省区域地质图图3。

F1新村-林乌断裂:呈东西向隐伏分布于场地南侧,西起秀英新村,经过府城北侧至东北部的林乌村一带,长约21.5km,走向大约80°,倾向北北西。

该断裂控制区外的秀英新村—坡博一带的上新世火山岩
喷发和分布。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0.7km。

F2富昌-群善村断裂:呈东西向隐伏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杨府村至东北部群善村一带(为琼北地区光村-铺前深大断裂的中段),东西两边均伸出区外,区内长度约42km,走向约80°,倾向北北西,倾角约80°。

新近纪-第四纪以来有过多次活动,控制着北侧大厚度的碎屑物沉积和上新世火山喷发堆积,是1605 年琼州大地震的主要控震断裂。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3.5km。

F3儒关村-云龙断裂:呈东西向隐伏于儒关村—云龙一带,长约18.7km,走向88~95°,倾向北,倾角约80°。

北盘下降,南盘上升,断距80~147m,控制了古新世长流组和上新世海口组的沉积。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10.05km。

F4南渡江断裂:呈近南北向沿南渡江隐伏分布。

长约47km,走向总体南北,呈弧状弯曲,凸端指向东,倾向西,倾角约60°。

西盘下降,东盘上升。

控制古新世长流组和上新世海口组的沉积。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2.0km。

F5府城-卜亚岭断裂:呈北东向隐伏分布于府城西侧至昌用村一带,长21km 以上,走向大致10°,南段稍呈弧性弯曲,走向变为35°,倾向北西,倾角不详。

断裂南东段东盘上升,北西段西盘下降。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0.8km。

F6琼华-莲塘村断裂:呈北西向隐伏于琼华—莲塘村一带,长约28km,走向317°~330°,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南西盘下降、北东盘上升,断距约56m。

控制了古新世以来的碎屑物沉积和晚更新世火山喷发。

该断裂离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
11.0km。

此外拟建场地及其四周未发现有全新的断层迹象以及深断裂影响的破碎带,上述断裂均为非全新世断裂且均已超过安全避让距离,区域稳定性较好。

图10 海南省区域地质图
3.2 地层岩性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由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中
更新统海陆相交互沉积层(Q2mc)、第四系下更新统海相沉积层(Q1m)以及上第三系上新统海相沉积层(N2m)组成,自上而下可划分为17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Qml):红褐色、灰黑色、灰黄色,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砂土、碎石等组成,局部分布有砼块等建筑垃圾,土质不均匀,主要为近期场地整平堆填土。

第②层,中砂(Q2mc):红褐色、黄褐色等,稍湿~湿,稍密~中密、石英质,亚圆形状,粘粒含量约10~20%,级配一般,局部粘粒含量较高,可搓粗条,具粘土质砂状。

第③层,粘土(Q2mc):红褐色、黄褐色、灰白色等,可塑,切面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局部夹粉细砂薄层。

第④层,粗砂(Q2mc):黄褐色、红褐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以粗粒为主、中粒次之,石英质,次棱角状,级配一般,粘粒含量约10~15%,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或团块。

第⑤层,粉质粘土(Q2mc):红褐色、灰黄色、灰白色、可塑,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混少量粉细砂颗粒。

第⑥层,细砂(Q2mc):灰黄色、浅红色、黄褐色等,稍密~中密,饱和,石英质,亚圆形状,粘粒含量约15~20%,级配稍差,含较多粉粘粒,局部呈粉土状。

第⑦层,粉质粘土(Q1m):灰色、灰褐色,可塑,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夹薄层粉砂,偶见生物碎屑。

第⑧层,中砂(Q1m):黄褐色、棕褐色,饱和,中密,石英质,亚圆形,粘粒含量约15~25%,级配一般,含粉质粘土薄层或团块,局部夹1~3cm铁锰结核,局部粉、粘粒含量较大,为粘土质砂。

第⑨层,粉质粘土(N2m): 灰色、灰褐色,可塑~硬塑,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夹粉细砂薄层,含少量生物碎屑。

第⑩层,含生物碎屑粉质粘土(N2m):灰白色、灰色,可塑为主,
局部硬塑,由粉质粘土、中粗砂、生物碎屑等经泥质、钙质淋滤胶结而成,局部半固结成岩,岩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