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弊_以海艺事件为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视听/21
一、 还原海艺事件
2007年5月25日22点27分,天涯社区的杂谈版里,网友“最后的英雄”转载从魔兽网站上无意看到的视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并将其改名为《北京中学生上地理课怒打老师——真实录像加图片》,视频内容是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简称海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师在混乱的地理课上遭学生摘帽辱骂。

3个小时后,该视频访问量达5000多人次,愤怒的留言上百条,晚上7时该视频被发帖人删除。

然而,更多的网友开始四处转贴,YouTube、56.com、土豆等网站都出现了这个视频,一些视频网站还把这个视频放到了首页上,更有好事者新建一个网页还是事件专题网页“海艺论坛”。

针对此事件网友评论如潮,从海艺事件发生当日至7月1日这一个多月当中,用google、baidu搜索“海艺”分别出现91300项与448000项相关内容,单在天涯论坛杂谈版上,共有海艺相关话题229个,回帖数超过一万。

二、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特性
海艺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从引爆海艺事件的天涯论坛可以看到,仅此一个民间论坛就有注册的网民264278人,在线14020人,总论题730168条,发帖量26229727条,这里曾经还上演过“铜须事件”、“杨丽娟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的大讨论,这就是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特殊功能。

我们看到网络利用其拥有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将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话题集中到一起,然后经过“分拣”、“配装”再向所有的受众发送,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网络的互动性,发送出去的消息经过网友的过滤加工,再次成为货物进入这个集散地,周而复始,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颜色”也越来越丰富。

论网络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弊
——以海艺事件为例分析
李 岩 张川霞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2007)10-021-3
[内容提要]“海艺事件”的发生,再度使天涯等民间论坛成为公共舆论的集散地。

本文以海艺事件入手,将网络信息流通的过程、舆论的要素和网络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媒体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与弊。

[关键词]海艺事件 舆论集散地
三、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利弊
在这部分,我们将网络信息流通的过程、舆论的要素和网络的特性相结合,从信息流通的每个过程以及根据信息单次或者多次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分析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利弊。

1、单次循环过程中
① 进货过程——舆论客体的丰富性
作为舆论集散地的网络,其在进货渠道上体现为多元性,它不仅可以接收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还可以接收来自网络新闻媒体自身记者的供稿,甚至可以是“公民记者”的所见所闻。

在海艺事件当中,第一个“发货人”是网友“最后的英雄”,他将海艺学生辱师的视频转载到天涯论坛上,从而引发了此次“网络群殴”。

在海艺事件发展过程中,网友纷纷加料,网友“箫小无聊”、“羽伤”自发在海艺学校门口进行现场视频报道,在传统媒体缺席的状态下,让所有受众了解到校方对此事件真实的态度。

网络“进货渠道”的多样性,表现在舆论客体的丰富
性上。

截止7月1日,在天涯论坛的杂谈板块当中,总共有730196个论题,轰轰烈烈的海艺事件占其中299个席位。

同时我们也看到舆论客体的丰富性很快就将这段时间重要的“黑砖窑事件”、“重庆农民工广东讨薪遭百人殴打事件”等话题集中起来,网民根据对不同消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历史现实的前后关照,而产生对社会事件的总体
舆论客体把关人
的把握,能得出较为理性的判断。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也让网民在这个舆论集散地有了更自由的选择的权利。

同时,与舆论客体的丰富性相对应的是快速流动性。

快速流动性增强了内容的时效性,可以让网络报道紧追事件的步伐,让网民在时间上同步参与到事件的发生发展中,正是因为网络的这种强时效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网络来获取最新的消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流通更新速度过快导致网络舆论社会教化功能的丧失,很多人抱着观赏与游乐的态度对待网上发布的事情,这让网络这个舆论集散中心缺失其核心作用。

② 暂存、配货、配装的过程——超级链接的充实性
正是因为网络的超大容量以及在网上发消息的过程简化与低技术性,传播者可以将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事实或背景,事无巨细通通发布出来暂存在网络当中,等待网民来收取。

再加上网络的超链接技术,传播者可以通过超文本写作的方式,将相关新闻事件以极强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达到一个配货、配装的效果,当网友收取一个信息的时候,就会有超链接将相关信息打包附送,可以让网友通过一个网页而了解到全部,可以更准确的把握事件的性质,而在整体把握上进行独立的思考。

如海艺事件,网友将海艺事件全过程的记录首先暂存在天涯论坛当中,不到3小时,就有5000人收取了这个信息,与此同时,海艺专题网站将种种相关内容搜集起来,不光有文章说明,下方还链接有海艺事件现场学生辱骂老师的视频;网友“箫小无聊”和“羽伤”在海艺学校门口发回的视频报道;网友恶搞海艺学生的网络视频;以及网友的评价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配货、配装的过程使网民只要通过这一个网页就可以了解事件的全部过程与最近进展,方便有效。

总而言之,网络的大容量为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而配货配装的过程将舆论集散地的优质服务展现得淋漓尽致。

③ 送货过程——网络跨时空传播的快捷性
海艺事件的发起者——网友“最后的英雄”将海艺学校学生地理课上侮辱老师的视频一放到天涯社区的杂谈版里,立刻引来了网友如潮的评论。

网络的快捷性,将送货时间缩到最短。

能让信息及时到达受众,保持新闻的实效性,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反映与舆论的兴起,这是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但是,网络的快捷性让我们更多的陷入在众多事实的表象当中,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的思考就已经被蜂拥而至的话题吸走了注意力,这也导致我们的舆论表面化,多为意气用事,没有沉到事情的底部探求实质。

④ 送货——收货——送货的过程可循环性
当海艺的相关视频被放到网上,到后来上万的回帖率;从只有一个视频文件的消息,到后来拥有近千个话题的热点新闻;从网民气愤的漫骂到后来理性的思考,充分显示了网络媒体的根本意义在于他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严格的界限。

送货——收货——送货这个可循环的过程显示了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一大优势。

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是单向的。

而网络就像陈力丹提到那样,“因特网的出现,使这一本来十分清晰的概念变得模糊了起来。

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

①收取消息的网友看完消息后或添加内容或发表评论,他们完成了一个受者到传者的转换。

同时,这些内容或评论又融入到主体消息当中成为消息的一部分,被下一位网友收取。

长此以来,初始消息逐渐改变了质或者量,网友的火力点也可能转变了方向,话题顺应民心的发生改变,形成了真正的公共舆论而并非只是媒介舆论。

因此可循环性是网络构筑民间话语权及公共舆论集散地的核心。

⑤ 验货、分拣——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受众在发布和获取信息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单网络传播的交互性、迅速性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在海艺事件当中,“热心网民”公布视频主人公的学校、姓名、还有他们的手机号码与QQ号码,导致后来网友电话讨伐以及“上门说理”,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无法继续;此后,一位广州的网民自拍长达7分钟的谩骂海艺事件当事人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点击率上万。

一时间此网站成为辱骂的世界,用尽所有肮脏之词;网上散布着“海艺地理老师被扇的耳膜刺穿”,“耳钉男被网友打的脾脏爆裂”等假新闻,因为把关人的缺失,使得消息的可信性降低,网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讨论的无序与偏激。

把关人缺失,使媒体无法正常的履行“服务社会、教育社会的功能”。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泛娱乐化,为了增加网络媒体的点击率,“把关人”立即现身对一些社会事件做了娱乐化的处理:网站的视频编辑将其与其他娱乐视频或者色情视频放在了一起,在酷6网当中,海艺周围的临近的视频就有:《看到美女背后的幻想》,《大话三国之校园
大战》等娱乐性题材,让人无法对此事件严肃起来,更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

2、N次循环后
① 舆论数量
在MOP论坛上搜索到的关于“海艺”的145个主题论题当中,我们将其舆论的态度倾向制定了以下表格: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不断的讨论,与开始时统一漫骂海艺学生不同,现在已经形成了八种主要的舆论倾向,并且也出现指责——中性——思考——思考与同情这四种态度,这就是网络的交互性与信息不断从网络→受众1→网络→受众2所产生的较为理想的结果,也是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的优势所在。

② 舆论的强烈程度
与google和baidu搜索“海艺”分别出现的91300项和448000项相比,传统媒体的报道就相对的冷淡,《重庆日报》是对此事件报道的第一家传统媒体,相继还有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等,但是他们的报道也就是点到即止。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对于舆论客体了解越清楚,有所体验,对表达的意见倾向性越强,则意见强度越大。

②网络对海艺事件大篇幅、详细的报道,让公众对事件了解的更清楚,让舆论来的更强烈,最终网络强大的舆论攻势让当事人被迫在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中向老师道歉。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互动性的网络让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但是非理性的网民也常常发表非理性的言论,尤其是在海艺事件发生后两天内,网民的评论以漫骂等过激的言论,同时还有网民自发跑到学校门口,“拍打当事人的车窗”、“辱骂当事人”等过激行为,因此网络作为舆论集散地能增大舆论的强度,但是,如何引导舆论,让它朝正面行走,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③ 舆论的功能表现
通过统计天涯论坛的杂谈版从5月25日至7月1日以海艺事件为题的内容,回帖已经超过10000帖,通过抽样对网友的语言分阶段进行统计,发现在海艺事件发生的前期,网友纷纷以责骂当事人为主,而且语言恶劣,符合华莱士经过研究认为“人们在网上,要比实际生活里的自己表现得更冷漠、就事论事、易怒”。

③在网络族看来,在网络空间,任何得感性体验都是合理的”。


网民当中血气方刚的学生是主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海艺事件当中骂的最凶最狠的也是学生,而且网民的中高文化水平的社会精英非常少,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针对一些社会消极漫骂总多于积极的反省。

随着高学历高层次的人群的加入,也为网络舆论提供了理性色彩,在海艺事件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以往的“铜须事件”、“疟猫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比,理性的成分明显增强:从表1当中我们看到表示“思考”与“同情加思考”态度的比例也占到了23.4%,有四分之一网友从初期的无意义的漫骂到中期指责与思考并存,再到后期的同情与反省,这一系列态度的转变以及后来网友还纷纷发表“对海艺事件,我们如何冷静思考”,“漫骂说明我们还未成熟”等文章反思海艺事件讨论过程中的网络暴力。

这一切表明随着网民素质的逐渐提高,大家对网络作用的逐步清晰:这不只是一个逃离现实发泄的场所,网络表现出理性的功能并不是难事。

从上述分析来看,网络作为舆论的集散地利弊共存,但是总的看来利远远大于弊,只要我们分析其中的缘由,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加强引导,网络这块公共舆论集散地将起到很强的正面的作用。

注释:
①霍香云:《网络新闻赢在民间》,《网络时代》,2004.2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P19
③刘燕青:《网络权利》,http://mail.nhu.edu.tw/~society/e
④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当代传播》,2003.6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主 题文章数量态 度比 例
指责讨伐海艺学生
对海艺学校的指责,认为官方
包庇、无能
指责现在社会的假和谐与道德规范的缺失以及父母的袒护
记录事件进程,未做评价
认为海艺事件只是普通事件,不该小题大做
海艺事件是一种炒作,大家不该
被蒙骗
思考当代教育的问题
同情并关注孙老师的工作以及反思现在中国老师的处境
其他35

36
20



26

指责
中性
思考
同情与思考
24%
5.5%
24.8%
13.8%
1.4%
2.8%
5.5%
17.9%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