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峰峰矿区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峰峰矿区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1题;共26分)
1. (2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颤动(chàn)煤屑(xiē)参差(cī)
B . 酣眠(hān)袅娜(nuó)幽辟(pì)
C . 倩影(qiàn)蓊郁(wěnɡ)点缀(zhùi)
D . 羞涩(sè)踱步(duó)敛裾(liàn)
2. (2分) (2017高一下·邵阳期末)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 今宵羌管雨林铃故垒
B . 雨具箫瑟念奴娇芒鞋
C . 巷陌烽火醉花阴凄残
D . 参差天堑竞豪奢暮霭
3.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 . 北大荒虽然天荒地老,但经过农垦战士的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C . 新时期的创业需要大智大勇,仅凭匹夫之勇,是不能搞出任何名堂来的。
D . “新新快餐屋”自开业以来,天天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红火。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通过“神舟”号载人飞船飞行的连续成功,进一步证明我国是第三个在技术上已具备独立培养航天员的能力的国家。
B . 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的个人主页,只要这样你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就可以了解你的情况。
C . 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大国国民意识复苏的过程,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有所增强的时代。
D .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有能力、有责任让更多的纳税人享有公共文化资源。
5. (2分) (2018高一下·灌南月考) 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感情的。
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然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
⑤其实不然。
A . ④①③⑤②
B . ①⑤③②④
C . ③⑤①④②
D . ②④⑤③①
6. (2分)(2017·城中模拟) 为下列对联撰写一条横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横批:心旷神怡
B . 秋风古道题诗瘦,落日平原纵马豪。
(刘可毅)——横批:啸傲江湖
C .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当约高阳酒徒。
(吴昌硕)——横批:书生意气
D .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张大千)——横批:纵情山水
7. (2分)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
C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D . 秦时明月汉时关
8. (2分) (2015高一上·宁夏期中) 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 . 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 . “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 . 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 . 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9. (2分)下列句子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伏清白以死直兮②无以,则王乎?③千万不复全④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⑥自名秦罗敷⑦栗深林兮惊层巅
⑧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⑩固前圣之所厚
A . ①/②⑥⑦/③⑨⑩/④/⑤⑧
B . ①/②⑥/③⑨⑩/④/⑤⑦⑧
C . ①⑥⑦/⑧⑤/⑩③④/②⑨
D . ①/②⑥/③④/⑨⑩/⑤⑦⑧
10. (2分)下列各句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 .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 .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D . 斯固百世之遇也
11. (6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说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思维孑遗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因为各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并非线性的历时性关系。
而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又使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而西洋文字却总是“隔”了语音这一层——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因此,它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三是因为图画式的文字已经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而传统的“以意逆志”式的阅读习惯又自动组合了这些“块状”的文字,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
古诗语言的语序要求不严格——诗句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语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卷的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又正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为汉语与汉字的这一特色,却使它非常地适用于诗歌。
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五彩缤纷、众相杂陈的生动世界,而不是一个由冷冰冰的逻辑链条缀合起来的抽象世界,所以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性和汉语非直线性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为了诗人直接触摸与描述世界的天然质料;诗人的思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于跳跃性,所以汉字块状的拼合与语法的简略松散恰好在诗人那里是诗思的直接呈现;诗人的体验乃是一个朦胧混沌的境界,所以汉字语法的省略错综恰好在他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时是一种避免确定与限制的极佳工具;最后,诗人希望于读者的正是追求多义性即多向的意会,所以汉字构成的诗句由于词汇间的“脱节”、“颠倒”所引起的歧义,恰好是启发读者“纯粹默想”以神游诗境的手段。
以温庭筠那一联著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个名词性词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它们都是平行陈列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互相之间并无关联。
除了第一个“鸡声”之外,平列的五个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全景图”,使读者似乎在瞬间就领略了诗境。
可见,在诗人直接呈现思维深层结构的诗句中,只有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你能说它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么?你能说它的意脉没有贯穿这些孤立呈现的“块状”因子并使他们流动起来么?可是语法所必须的那些黏连成分,却都隐没不见,它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待读者“以意逆志”,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因此,语序的话题如果追寻它的“思维—语言”本源的话,它乃是中国传统思维及其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
这语序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都“毫无限制”并且人们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节选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有删改)
(1)
关于汉字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汉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
B . 由于汉字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
C . 汉字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
D . 图画式的文字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这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典语言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这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语言上的表现。
B . 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
C . 客观世界具有生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汉字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天然质料。
D . 汉字构成的诗句词汇间常有“脱节”、“颠倒”引发歧义的现象,这往往有利于读者体会诗味。
(3)
对文中温庭筠诗句的举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一联诗虽只展现了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它并非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也并不缺乏诗的意脉。
B . 这一联诗六个名词之间形式上缺乏语法上的黏连成分,内容上互相也无关联,但却不影响诗境的呈现。
C . 这一联诗虽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但读者理解这一联诗时“以意逆志”,能够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D . 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2. (12分) (2019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
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
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
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
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
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
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
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
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幸好,他还不年老,44岁至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⑩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在第②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
B . 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 . 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
D .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
(2)简析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3)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
13. (12分) (2017高二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
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
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美食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 . 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 . 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 .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2)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4. (11分)(2017·凉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麒麟,昌黎棘城人。
自云汉大司马增之后也。
父瑚,秀容、平原二郡太守。
麒麟幼而好学,美姿容,善骑射。
景穆监国,为东曹主书。
文成即位,赐爵渔阳男。
后参征南慕容白曜军事。
进攻升城,师人多伤。
及城溃,白曜将坑之。
麒麟谏曰:“今方图进趣,宜示宽厚,勍敌在前,而便坑其众,恐三齐未易图也。
”白曜从之,皆令复业,齐人大悦。
后白曜表麒麟与房法寿为冀州刺史。
孝文时,拜齐州刺史,假魏昌侯。
在官寡于刑罚,从事刘普庆说麒麟曰:“明公仗节方夏,无所斩戮,何以示威?”麒麟曰:“人不犯法,何所戮乎?若必须斩断以立威名,当以卿应之。
”普庆惭惧而退。
麒麟以亲附之人,未阶台官,士人沈抑,乃表请守宰有阙,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员,广延贤哲,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怀德安土,庶或在兹。
朝议从之。
太和十一年,京都大饥,麒麟表陈时务曰:伏惟陛下天纵钦明,道高三五,上垂覆载之泽,下有冻馁之人,皆由有司不为其制,长吏不恤其本。
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年,竞相矜夸,浸成侈俗。
故令耕者日少,田者日荒。
谷帛
罄于府库,宝货盈于市里,衣食匮于室,丽服溢于路。
饥寒之本,实在于斯。
愚谓凡珍玩之物,皆宜禁断。
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相劝课严加赏罚。
数年之中,必有盈赡,虽遇凶灾,免于流亡矣。
卒官,遗敕其子,殡以素棺,事从俭约。
麒麟立性恭慎,恒置律令于坐傍。
临终之日,唯有俸绢数十疋,其清贫如此。
赠散骑常侍、燕郡公,谥曰康。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相劝课/严加赏罚
B . 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相劝课/严加赏罚
C . 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相劝课/严加赏罚
D . 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相劝课/严加赏罚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男”是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
B . “拜”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授、拔、除、擢、迁等。
C . “守宰”指地方长官,史书中有记载“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D .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要项是()
A . 韩麒麟跟随征南将军慕容白曜征讨升城,慕容白曜准备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活埋。
韩麒麟劝谏其应显示宽厚仁爱,白曜听从了他的劝告,下令将俘虏全部释放。
B . 韩麒麟任齐州刺史时很少用刑罚,朝廷使者刘普庆劝他用杀戮来树立威信,他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对其严厉驳斥,刘普庆十分惭愧。
C . 韩麒麟因新归降的人没有能进身官府,读书人颇受压抑,便上表请求朝廷任用归附的豪门望族,增加官吏数额,广泛延纳贤士哲人。
D . 韩麒麟性情恭敬谨慎,经常将国家的律令放在座位旁边。
他为官清廉,临去世的时候,家中惟有数十匹作为俸禄的丝绢。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怀德安土,庶或在兹。
②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年,竞相矜夸,浸成侈俗。
四、古诗文默写 (共1题;共6分)
15. (6分) (2019高一下·锦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杜甫在《登高》中,写家国的愁苦和郁愤都涌入心头,使他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敌占区的百姓已忘记国恨家仇的痛心之情。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9高三上·扬州月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