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大全七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七篇范文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七篇范文
高一语文教案都有哪些?教案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

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范文精选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

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

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

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

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

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
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

(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

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

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

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

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在那抗
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

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

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

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

(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

读时
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范文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

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

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
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注:在比赛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尘气莽莽然
危楼一座往来屑屑或凭或立高插青冥历历在目
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
3.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
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
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

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

自由组成研讨小组。

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
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范文精选篇6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
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__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
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__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

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

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

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

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大全范文精选篇7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

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

”(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

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

(文末附上部分)。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

(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

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

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

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

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

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

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

(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

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