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南京大屠杀》课文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屠杀》课文详细解析
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
浓郁的梧桐树阴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夏季时装大展销的广告吸引着对对情侣的目光,欢腾跳跃的迪斯科乐曲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
(①文章开头的城市风光与下文的日寇暴行该如何综合起来理解?)我在一条小巷口下了公共汽车。
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
她手里挎着菜篮。
如果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
.....,我也许不会注意她。
她步履蹒跚地走了
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
..和
绝望
..起来。
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
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老太太又.发疯了,唉!”行人驻足,回头。
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品味】
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下文的写人、写事作铺垫。
“残缺的右耳”是揭露日寇罪行的有力证据。
“恐惧”“绝望”和“哆嗦”这些词令我们心有余悸,而不得不设想一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
“又”说明老太太发疯的情况经常出现。
老太大的精神失常证明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
【段析】写南京这座现代大都市的繁荣,在繁荣景象中,一个老太太因看到自己当年惨遭蹂躏的地点——老槐树而发疯。
我和几个路人把她送进医院。
两鬓斑白的H医生很生气地用听诊器敲着桌
子问:“是谁让她到老槐树那儿的?”
H医生告诉我,这位老人叫静缘,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她惨遭日本鬼子蹂躏,地点正是在那棵老槐树下。
我被极大地震动
..了。
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品味】
“震动”表明这件事的影响之深,令作者久久不能平静,更加深了对日军暴行的愤慨。
引用外国护士的日记,描述了静缘被蹂躏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段析】H医生告诉“我”静缘的病因,“我”的心灵受到的震动。
H医生把一本珍藏多年的英文日记拿给我时说:“日本兵攻陷南京时,特莉萨·英格尔小姐正在教会医院工作。
她记下了许多中国人被害的情况。
1939年回国时她把日记给了我。
”我翻到了日记的第25页:
1937年12月15日
近日来,几乎天天有被日本人强奸致死致残的中国妇女送到医院来。
上午11点30分,一个名叫静缘的13岁中国尼姑被抬进医院。
她们的庵观早己被日本兵烧毁,师父被强奸后痛不欲生,跳入火中自焚。
她侥幸逃出,躲在一棵大槐树下,今天早晨6点被四个日本兵发现。
他们轮流发泄了兽欲之后,又疯狂地虐待她……三天之后她才醒过来,但精神已经失常。
(②在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受害人不计其数,而文章却以一位老太太的发疯引入故事,请你仔细阅读对老太太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段析】引用外国护士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