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夜雨寄北李商隐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1
第六单元 诵读观赏
1/11
夜 雨 寄 北李
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
2/11
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 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 (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 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是晚唐最出众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段成式、温 庭筠格调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 称为“三十六体”。
6/11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 环境抒写,阐发了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思念。后 两句即构想来日重逢谈心欢悦,反衬今夜孤寂。语 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7/11
译文: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和杜甫诗篇经成千上万人传诵,现在读起来已经 感觉没有新意了。
3/11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11
注释: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5/11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0/11
哲理: 历史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出前 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 人才涌现,但他们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诗歌应伴随 时代不停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是刻意 模仿,唯古人是从。这就是赵翼要传达给我们思想。 长江后浪推起浪,历史就是这么在一代一代人才 辈出,推陈出新中不停发展,前进。年轻人应该有自己 理想,理想。创造美好未来。
8/1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们大好河山都会有才华横溢人出现,他们诗篇文章 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9/11
赏析:
诗前两句以李白、杜甫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 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诗歌万古流传,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诗篇,至今也以 为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人出现,他们各自影响也不过 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伴随时代不停发展,在创 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 亦趋。
第六单元 诵读观赏
1/11
夜 雨 寄 北李
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
2/11
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 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 (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 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是晚唐最出众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段成式、温 庭筠格调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 称为“三十六体”。
6/11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 环境抒写,阐发了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思念。后 两句即构想来日重逢谈心欢悦,反衬今夜孤寂。语 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7/11
译文: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和杜甫诗篇经成千上万人传诵,现在读起来已经 感觉没有新意了。
3/11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11
注释: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5/11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0/11
哲理: 历史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出前 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 人才涌现,但他们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诗歌应伴随 时代不停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是刻意 模仿,唯古人是从。这就是赵翼要传达给我们思想。 长江后浪推起浪,历史就是这么在一代一代人才 辈出,推陈出新中不停发展,前进。年轻人应该有自己 理想,理想。创造美好未来。
8/1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们大好河山都会有才华横溢人出现,他们诗篇文章 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9/11
赏析:
诗前两句以李白、杜甫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 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诗歌万古流传,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诗篇,至今也以 为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人出现,他们各自影响也不过 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伴随时代不停发展,在创 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 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