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
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
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这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高
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
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
知识要点。
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即是九年义务
教育的延续,又是为中国未来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教育,学生对各门学科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升学及以后的学习情况。
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
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但如今它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虽然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是个“小科”,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在教
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该学科应有的重视。
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
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
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今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
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3、追求学生
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
教育。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
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
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
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
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
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T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
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
问题作好铺垫。
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
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
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
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
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
我以为这对学
生学习是无益的。
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
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
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
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
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
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
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
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
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
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
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
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
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
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
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
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
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
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
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
因的“嫁接”技术。
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
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
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
精神。
3、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
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
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
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
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
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
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
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
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优化生物
学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调整,继续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卫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2007
[2]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学科教研教苑 2003
[3]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中学生物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