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章1-3节复习 (浙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3节》导学测试作业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3节》导学测试作业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3节》测试班级姓名成绩一、我会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 分,共50分)1. 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制取氧气 D.滴管滴加液体2. 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比约为1:4,这是指它们的()A.质量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比 D.密度比3. 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4.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 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

它们的共同点是()A. 都发光 B. 都剧烈燃烧 C. 都是氧化反应 D.都发生爆炸7. 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A.二氧化碳、冰 B.氯酸钾、二氧化锰 C.氧化镁、锰酸钾 D.水、液态氧9.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

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0.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11.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自然、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1都产生热量○2都要发光○3都属于氧化反应○4都很缓慢○5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6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第六讲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复习 答案(2021年初二科学浙江版)

第六讲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复习 答案(2021年初二科学浙江版)

第六讲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C )A.B.C.D.2.下列模型能表示氧气分子结构的是(B)A.B.C.D.3.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B)A.B.C.D.4.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下列物质不是由原子构成的是(C)A.金属铝B.铅笔内的石墨C.水D.黄金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B)A.氯酸钾B.空气C.二氧化碳D.水6.在同一原子中一定相同的是(C)A.中子数和电子数B.中子数和质子数C.质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和中子数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7个中子和6个质子,则它们不同的是(B)A.质子数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C.核电荷数D.核外电子数9.下列微粒中一定带电荷的是(C)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③④⑤⑥10.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B)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11.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B)A.电子数目不同B.中子数目不同C.质子数目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12.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B)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13.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于近日完成比太阳核心温度高三倍的聚变反应,一座核聚变反应堆已经喷射出温度达到5千万开氏度(相当于4999万摄氏度或者9千万华氏度)的等离子体,并且持续了102秒的时间。

浙教版八下 科学目录(2014最新)

浙教版八下   科学目录(2014最新)

八年级下册目录(新)
第一章:电与磁
第1节指南针为什能指方向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的应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6节家庭用电
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第1节空气与氧气
第3节氧化和燃烧
第2节化学方程式
第4节二氧化碳
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6节光合作用
第7节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
第1节土壤的成分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第6节保护土壤。

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集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通过读图,可知: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练习】【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举例: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课时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卷版)

【课时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卷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课时练习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B.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C. 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2.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下列哪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A. 牛顿B. 爱因斯坦C. 道尔顿D. 阿基米德3.曾经充满活力的碧波,滋养着740平方公里土地的母亲河“温瑞塘河”,而现今由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造成了重度污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氮、磷含量严重超标,这里提到的“氮”、“磷”指的是()A. 分子B. 原子C. 离子D. 元素4.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5.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为()A. 63B. 89C. 152D. 215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 电子数B. 中子数C. 最外层电子数D. 质子数7.下列关于原子核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由质子和电子构成B. 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一般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 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8.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

铪、钨两种元素原子本质的不同是()A. 核内质子数目B. 核内中子数目C. 核外电子数目D. 相对原子质量9.下列关于元素的理解,正确的是()A.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B. 中子数相等的原子的统称叫元素C. 元素既论种数,也可计个数D.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10.科学家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靶,使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118的新元素。

浙教版初中科学全六册每章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科学全六册每章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全六册知识点汇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实验和观察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温度的测量第5节质量的测量第6节时间的测量第7节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动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熔化与凝固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4节升华与凝华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第1章科学入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第2章观察生物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第3章地球与宇宙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七年级(下册)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2章运动和力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节机械运动第3节力的存在第4节力的图示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6节摩托擦的利和弊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第3节走向成熟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第5节植物一生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实验与制作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章运动和力制作制作水火箭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实验嫁接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实验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制作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八年级(上册)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第2节天气和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5节风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运动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路图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5节变阻器的使用第6节电压的测量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8节电路的连接实验与制作第1章生活中的水实验一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制作制作飞机机翼模型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植物的向性第4章电路探秘实验一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二用龟压表测电压实验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八年级(下册)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与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2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第2节氧化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5节光合作用第6节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3章植物土壤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第5节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第4章电和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实验与制作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②氧气的制取和氧气性质研究③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④观察木质茎的结构⑤装备直流电动机模型⑤安装和研究楼梯灯线路九年级(上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本质第3节探索碱的本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金属的性能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变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内能和热量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实验与制作土壤酸碱性测定碱和盐的性质杠杆的工作原理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剖猪的心脏九年级(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地球的诞生第2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3节生物的进化第4节进化与遗传第5节恒星的一生第6节宇宙的起源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节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1节健康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验与制作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②观察酵母种群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④制作生态球⑤设计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与方案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重要知识点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 (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之利润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共22张ppt)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之利润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共22张ppt)

夯实基础·巩固练
5.【中考·抚顺】某公司今年销售一种产品,1 月份获得利润 10 万元,由于产品畅销,利润逐月增加,一季度共获利 36.4 万 元,已知 2 月份和 3 月份利润的月增长率相同,设 2,3 月份 利润的月增长率为 x,那么 x 满足的方程为( D ) A.10(1+x)2=36.4 B.10+10(1+x)2=36.4 C.10+10(1+x)+10(1+2x)=36.4 D.10+10(1+x)+10(1+x)2=36.4
1.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小 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 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 4,设个位数字为 x,则可列方 程为( C ) A.x2+(x-4)2=10(x-4)+x-4 B.x2+(x-4)2=10x+(x-4)-4 C.x2+(x+4)2=10(x+4)+x-4 D.x2+(x+4)2=10x+(x+4)-4
(1)从 2019 年年初至 5 月 20 日,猪肉价格不断走高,5 月 20 日 比年初价格上涨了 60%,某市民在当年 5 月 20 日购买 2.5 千 克猪肉至少要花 100 元钱,那么当年年初猪肉的最低价格为每 千克多少元?
探究培优·拓展练
解:设 2019 年年初猪肉的价格为每千克 x 元. 根据题意,得 2.5×1+60%x≥100. 解得 x≥25. 答:2019 年年初猪肉的最低价格为每千克 25 元.
探究培优·拓展练
解:设 2019 年 5 月 20 日该超市猪肉的销量为 1,根据题意, 得 40×141+a%+401-a%×341+a%=401+110a%. 令 a%=y,原方程可化为 40×141+y+401-y×341+y=401+110y. 整理这个方程,得 5y2-y=0. 解这个方程,得 y1=0,y2=0.2. ∴a1=0(不合题意,舍去),a2=20. 答:a 的值是 20.

一对一教学 新浙教版 八下科学 第二章第1-3节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

一对一教学 新浙教版 八下科学 第二章第1-3节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

教师一对一系列浙基教育个性化教学授课教案教师: 居建忠 学生: 时间:Ⅰ、授课内容与授课目的分析: 1、了解符号与模型的作用,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2、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以由原子构成。

知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了解原子的构成。

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Ⅱ、教学内容:第 2 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第一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一、模型 1、模型的概念:模型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 图画、图表、计算机图像等。

2、模型的分类:物体的复制品;事物变化的过程;图片;数学公式、表达式或特定的词。

3、模型的作用:建立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 或极其微小的事物(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 。

二、符号 1、符号的概念:符号是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 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常见的符号有:交通标志、消防安全标志、汽车标志、元件符号等。

【例 1-1】下列表达方式中属于符号的是( ) 【例 1-2】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有( )(例 1-1)(例 1-2)三、化学模型的建立 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也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的特征。

如: 1、人们用水分子结构模型来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 104.5° 角附在氧原子上:比例模型棍棒模型2、对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表示水分子)的观察。

(1)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变。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例 1-3】如下图: (1)水在三态变化中,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构成水这种物质的水分 子有没有变成其他的分子? ; 故水的三态变化属于 (物理或化学) 变化。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A. 马德堡半球实验B.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C.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奶 D. 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A. 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B. 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C. 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D. 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3.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绍兴市四季分明,7、8月份多台风,描述的是天气B. 今天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10℃,描述的是气候C. 夏季高温闷热多雷阵雨,描述的是天气D. 夏冬两季季风现象明显,描述的是气候4.民间用一种“拔罐子”的方法治疗腰腿疼痛。

拔罐子时,用火将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猛扣在病人的皮肤上,等冷下来之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掉之后,可观察到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红印。

则上述事实 ( )A. 只说明了大气有压强B. 只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C. 既说明了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D. 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又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5.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A. 受水浮力的作用B.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C. 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D. 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6.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A. 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B. 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C. 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D. 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7.如图所示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染成红色的水,如果要使管中的水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加热点放在( )A. A处B. B处C. C处D. D处8.下列各种现象与其应用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A. 飞机获得升力起飞﹣﹣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B. 热气球升空﹣﹣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D. 航空母舰漂浮在海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9.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气特征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水,当活塞上升到S管口后继续上升,则发现的现象有( )A. 水从S管口流出B. 管内水随活塞继续上升C. 管内水面开始下落D. 水不能从S管口流出,水保持在管口附近不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A. 玻璃管的粗细,越粗,测得的结果越小B. 玻璃管的长短,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大C. 稍倾斜,倾斜时不准确,只有竖直时才准确D. 在山上和山下做,在山上测得的值小,在山下测得的值大12.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很多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地铁交通。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原子结构的模型》课程内容,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概念,并准备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问题。

2.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记录教师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内容,包括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不同模型的特点等。

3. 实践操作(1)制作原子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乒乓球、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原子模型,并标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原子模型,讨论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子结构。

4. 课堂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预习准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2)理论学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确保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3)实践操作:制作的原子模型要符合科学原理,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和讨论。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课堂听讲的表现、实践操作的成果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反馈形式: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反馈。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后续跟进: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进和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内容
空气的成分和利用 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制取
化学方程式与质 量守恒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氧化和燃 烧
一、白磷的着火点为40℃。如 图所示装置,先在空气中装好, 称出总质量为m1,再使之充分 浸入80℃左右的热水中。
空气
白磷
热水
1、当该装置被热水加热到一定程度 时,燃烧匙内的白磷会不会燃烧?
(会、不会)
这么多的氧气的体积为多少? (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
该装置的容积至少为多少?
二、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 2、实验室制法
1、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实验室制法
原料:
高锰酸钾KMnO4
原理: 或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KClO3 MnO2 装置: 或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 收集方法和原理: 实验步骤:2KMnO4
K2MnO4+MnO2+O2
加热
2KClO3
3O3
MnO2
2H2O2 MnO2
2KCl + 2H2O + O2
高锰酸钾 或 氯酸钾








过氧化氢
因为燃烧的条件是:
你认为白磷能暴露在空气中保存吗?
2、该白磷燃烧时 有何现象?
此实验能说明了氧气有 助燃的化学性质吗?
3、燃烧后将该装置从
热水中拿出在空气中
擦干冷却至室温,再
次称量总质量为m2,
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


为什么?
质量守恒定律
4、将导管的另一头放入水中,打
开开关,有何现象? 为什么?
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 由此可以知道这种剩下的气体有 什么性质?
5、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书写的原则和规律
6、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与该反 应相对应的选项( )(可多 选)
A、物理变化 C、化合反应 E、氧化反应
B、化学变化 D、分解反应
7、若该装置足够大,白磷的质 量为0.62克,要使白磷完全燃 烧,至少需要多少克氧气? (利用化学方程式,写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