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5*2=70分)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
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A
【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故最佳选项为D项。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 项错误。
6.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
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
所以应选B。
7.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C项。
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不符。
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
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
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
9.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
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10.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
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 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1.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
约。
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12.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
所以答案选C。
13.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
1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
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
限制自
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
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
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
所以BD选项排除掉。
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
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15.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
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的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答案】D
【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项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
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错在“世
界各国”。
16.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
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
”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
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
各国效仿
的理由是
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 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
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可知,材料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由“这一传统
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材
料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
“殖民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阐释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
项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17.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 马丁·路德
B. 俾斯麦
C. 加尔文
D. 歌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
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
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18.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的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
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
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选C。
19.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
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
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2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 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21.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
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
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
故选A。
2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23.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B
【解析】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
24.“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
A. 五四运动期间
B. 巴黎和会期间
C. 华盛顿会议期间
D. 开罗会议期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C。
25.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选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和材料主旨是吻合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
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
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7.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土地革命
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28.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
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2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 《政府论》
B. 《共产党宣言》
C. 《乌托邦》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由题干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阶级和阶级斗争已经消亡,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A项,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启蒙思想,提出了天赋财产权利的神圣性和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政治分权学说,与题干不符。
故A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