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 2.为长者折枝.
“枝”同“ ”,
3.刑.于寡妻 “刑”同“ ”,
4.抑为采.
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 ”,
5.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 ”,
7.是罔.民也 “罔”同“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②度,然后知长短
③王请度之
④关山度若飞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
2.道{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得道者多助
3.爱{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舍{
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屋舍俨然
5.若{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更若役,复若赋
6.之{
①以羊易之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牛何之 ④何陋之有
7.于{
①构怨于诸侯 ②然后快于心与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乃{
①夫我乃行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 古义:
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
秦楚
7.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17.刑.于寡妻
18.是罔.民也
19.谨.庠序之教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臣未之闻也。

句式:
译文:
2.莫之能御也。

句式:
译文:
3.何由知吾可也?
句式:
译文:
4.牛何之?
句式:
译文: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句式:
译文:
6.未之有也。

句式:
译文:
7.王坐于堂上。

句式:
译文:
8.构怨于诸侯。

句式:
译文:
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句式:
译文: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句式:
译文: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句式:
译文:
12.将以衅钟。

句式:
译文:
1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句式:
译文:
14.百姓之不见保。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
2.“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 )
七、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 , , ”。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要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
“, , ”。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 ; , ”。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1.()材料一中的“则吾岂敢”表现了孔子的态度,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表现了他对孔子的态度。

2.()对待“教诲”之事,孔子的“不倦”和孟子的“不屑”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材料二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注],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注] 权:权变。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了的教育方法。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

三、微写作。

5.()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且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

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请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200
字左右。

答案见P157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0分)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
..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
..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
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
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
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
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
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
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尊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据
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
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
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
父无君”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颇,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
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在本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过关练
一、
1.悦高兴
2.肢肢体
3.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4.彩绚丽的
5.盍何不
6.途道路
7.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8.斑头发花白
二、
1.①揣测②丈量③考虑④越过⑤量词,次,回
2.①说,谈论②道理③道路④道义
3.①吝惜,舍不得②爱护③爱慕
4.①释放②停留③舍弃④泛指房舍或止息之处
5.①像②连词,假如③如此④代词,你的
6.①代词,代“牛”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往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7.①连词,和,与②介词,在③介词,对于④介词,比
8.①指示代词,这样②副词,表示肯定,就是③代词,你的④副词,竟然,居然⑤副词,才三、
1.吝惜,舍不得。

2.指中原地区。

四、
1.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穿
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5.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6.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7.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8.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9.第一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后两个“老”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人
10.第一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后两个“幼”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小孩
11.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12.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3.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少的国家/众,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多的国家
15.弱,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7.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18.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9.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办理
五、
1.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臣未闻之也”。

译文: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

2.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莫能御之也”。

译文: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3.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由何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牛之何”。

译文:牛要到哪里去?
5.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

译文:不肯去做和不能做到的表现怎么区分?
6.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译文:没有这样的事情。

7.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王于堂上坐”。

译文:大王在殿堂上坐着。

8.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诸侯构怨”。

译文:与各诸侯国结怨。

9.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译文: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在大王的朝堂上站着。

10.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译文: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

11.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2.句式:省略句,应为“将以(之)衅钟”。

译文:打算用它来衅钟。

13.句式:主谓倒装句,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14.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六、
1.√
2.√
七、
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片段读写练
1.答案谦虚敬仰
解析“则吾岂敢”的意思是“我怎么敢当”,即不敢把自己看作圣人和仁人,表现了孔子谦虚的态度。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的意思是“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所学不到的”,表现了公西华对孔子敬仰的态度。

2.答案不矛盾。

孔子的“不倦”反映的是孔子的教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

孟子的“不屑”反映的是孟子的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不从正面启发学生,而从反面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羞
愧而奋发向上。

孟子的“不屑”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发扬,与孔子“不倦”的教学态度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

解析孔子的“不倦”和孟子的“不屑”并不矛盾,分析时主要抓住孔子强调的是教学态度,而孟子强
调的是教学方式这一点即可。

材料一中“诲人不倦”的意思是“用他们的思想去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表明了孔子的教学态度。

材料二“教亦多术”说的是教学
方式多种多样,孟子的“不屑之教诲”并不是不教诲,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
反面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孟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讲到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而不满足,
用他们的思想去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那么可以说的也就这么多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所学不到的。


材料二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算是教诲他啊!”
3.答案因材施教
解析材料一中,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但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从而引
起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
而教的事例。

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应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学问,这
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

4.答案(示例)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个内涵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
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体现
了中庸的本质。

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上述两则材料都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例。

材料三中
孟子指出,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不知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

坚持一点反而
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会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损害,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解析通过整体感知材料内容可知,前两则材料主要是写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材料一是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材料二则直接以理论形式
阐述了要根据人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学问这一道理。

材料三写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执中”要懂得变通,懂得变通才符合中庸之道,而不懂变通的“执一”具有片面性。

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是否听到了就行动起来,老师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是否听到了就行
动起来,老师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有些糊涂了,向老师请教。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材料二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
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材料三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之所以厌恶执着
于一点的人,是因为他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废弃其他了。

5.写作指导解答本题,可分两步,第一步是表达观点,第二步是阐述理由。

阐述理由时应该有理
有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

论证方法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三年模拟练
1.B 解答本题,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如“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
为汙池”,从副词“既”分析,其谓语中心词是“没”,“没”后要停顿;从主语“道”分析,谓语“衰”后要停顿;从主语“暴君”分析,第一个谓语动词是“作”,第二个谓语动词是“坏”,第三个谓语动词是“以为”,“作”后、“以为”的宾语“汙池”后要停顿。

再如“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
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从主语“民”的谓语“安息”分析,“安息”后要停顿;从“以为园囿”分析,“使”前要
停顿;从动词“得”分析,“衣食”后要停顿;从主语“邪说暴行”分析,谓语动词“作”后要停顿。

综合以上
分析,B项最恰当。

2.B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D 由原文“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4.答案(1)周公辅佐武王诛杀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驱赶得远远的,
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欺骗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解析(1)相:辅佐。

远:遥远。

大:非常。

(2)息:停止。

著:发扬。

诬:欺骗。

充塞:阻塞。

5.答案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解析抓住关键句“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我亦欲正人心,息
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啊!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
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
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
百姓无处安居;(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园苑,使百姓不能谋生。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
起了,园苑、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

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

周公辅佐武王
诛杀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自己的君王的,
有儿子不孝杀掉自己的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

《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
事情,因此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大概只凭《春秋》,怪罪我的人大概也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未做官的士人肆意发表言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属于杨朱一派就属于墨翟一派。

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君王;墨翟主张‘兼爱’,
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王的人就是禽兽。

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放任野兽吃人啊。

’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欺骗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古代圣贤的学说,反对
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

(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
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

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结论。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我也想要端正人心,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颇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人,就是圣人的门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