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学复习资料
第⼀章⽐较⽂学的历史
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
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
(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
(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
(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
(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
(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
⼆、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
(⼀)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次将⽂学研究分为国别⽂学、⽐较⽂学和总体⽂学;(2)在两国之间的⽂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法必须是实证的。
(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分门别类。
领域:
1、“物质”部分:主题学;
2、⽂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
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美国学派(第⼆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奥尔德⾥奇平⾏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较⽂学协会第⼆次⼤会,耶鲁⼤学韦勒克《⽐较⽂学的危机》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与功能》
列⽂:1972《⽐较的基点》⽅法论之争,采⽤多元的复式批评,率先采⽤“主题”⼀词奥尔德⾥奇:《⽐较⽂学:内容和⽅法》纯粹研究,划分为“类同”和“对⽐”两种(三)苏联学派维谢洛夫斯基(“俄国⽐较⽂学之⽗”)、⽇尔蒙斯基
(四)中国学派阐发研究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西诗歌;
鲁迅:1907《摩罗诗⼒说》;
钱钟书:1979《管锥编》——标志着祖国⼤陆的⽐较⽂学研究⾛向全⾯复兴
东⽅国家(⽐较⽂学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表现(1)殖民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崩溃;(2)世界⽂化逐渐由边缘向中⼼挪移;(3)西⽅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
第⼆章⽐较⽂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
第⼀节⽐较⽂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区分:
⽐较⽂学的研究对象:各种⽂学关系(这些⽂学关系的特点:跨民族、跨语⾔、跨⽂化、跨
学科)
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亲缘关系或事实联系
平⾏研究的研究对象: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
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关系
整个⽐较⽂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围:
⼀级分类⼆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
⽐较⽂学⽂学范围内的⽐较⽂
学研究影响研究誉舆学
渊源学
媒介学、译介学平⾏研究主题学
⽂类学
形象学
⽐较诗学
历史类型学
⽐较神话学阐发研究
跨学科的⽐较⽂学研
究
⽂学与艺术
⽂学与宗教
⽂学与⼈⽂、社会科
学
⽂学与⾃然科学
⼆、⽐较⽂学的三⼤特点:
跨越性——⽐较⽂学的基本属性
可⽐性——研究对象的⾸要条件是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学性——⽐较⽂学的核⼼和终极⽬标
三、⽐较⽂学的研究范围
(⼀)“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
流传学(⼜称誉舆学)——放送者的⾓度:影响与声誉
渊源学(源流学或与源泉学)——接受者:来源
媒介学(可分三类:个⼈媒介、环境媒介、⽂字媒介)——传播者
(⼆)“价值关系”与平⾏研究
主题学(主题、母题、题材、⼈物、情节等)、⽂类学(⽂学类型、⽂学体裁、⽂学风格)、形象学(异国形象的成因)、⽐较诗学(⽂艺理论)、历史类型学等
(三)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
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港台学者提出
王国维——中西戏剧⽐较;鲁迅——中西⽂论;朱光潜——中国诗歌;钱钟书——中西⽂学和⽂化
“阐发研究”的命名:1976,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明确命名
(四)“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雷马克提出
第⼆节⽐较⽂学的扩展性
20世纪70年代,⽐较⽂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1)⽐较⽂学迎来理论研究的⼤潮;(2)东西⽐较⽂学研究热潮的兴起;(3)⽐较⽂学向“⽂化研究”拓展
⼀、地域上的扩展
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前苏联⽇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
埃及穆罕默德.古奈⽶.希拉勒《⽐较⽂学》(1953年出版)——阿拉伯世界第⼀本⽐较⽂学教材
印度泰⼽尔《世界⽂学》1907
⽇本1991,成功举办国际⽐较⽂学协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较⽂学协会第⼀次在东⽅国家召开
中国“格义”⽅法——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
1937,傅东华翻译出版洛⾥哀《⽐较⽂学史》,1937,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较⽂学论》
中国⽐较⽂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学召开的中国⽐较⽂学学会成⽴暨⾸届学术讨论会
⼆、学科上的扩展性
(⼀)理论⼤潮
20世纪60年代后,西⽅出现了“诗学复兴”的现象。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性主义等新⽂学理论出现。
⽐较⽂学的“理论化”使⼈们更加注重探讨⽂学的本质规律
(⼆)东西⽐较⽂学研究的热潮
西⽅:美国纪廉;美国列⽂(主张应突破欧洲中⼼主义);美国奥尔德⾥奇
东⽅:中国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
⽇本1991.8国际⽐较⽂学协会第13次⼤会在东京举⾏
(三)“⽂化研究”热潮
⽐较⽂化研究包含两个⽅⾯:1、⽂化理论研究;2、⽐较⽂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化⽐较跨⽂化研究;⽂化相对主义理论
第三章⽐较⽂学的定义
第⼀节⽐较⽂学的概念和定义
“⽐较⽂学”⼀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辑的《⽐较⽂学教程》
1827,歌德“世界⽂学”;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上第⼀部阐释⽐较⽂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较⽂学”已成为⼀个⾃觉的学科概念
第⼆节⽐较⽂学学科诸要素
四要素:
⽂学性——⽐较⽂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
构成“可⽐性”的三个条件——⽂学性、跨越性、相容性;其中,⽂学性是第⼀性跨越性——⽐较⽂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先决条件)
五个跨越: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跨⽂化、跨学科
最初由雷马克提出
可⽐性——衡量⽐较⽂学学理规范的尺度
“亲缘关系”(或称“同源性”)
“类同关系”
“交叉关系”
“异质性与互补性”
⼈⽂性——⽐较⽂学研究的诗意升华
“新⼈⽂精神”乐黛云、陈跃红《⽐较⽂学原理新编》(1998)
第三节⽐较⽂学研究⽅法
⼀、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法
理论⽀点:历史意识和实证主义;最基本特点——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
进⾏影响研究的四环节:(1)选择研究对象;(2)寻找事实联系;(3)“假设的证明”——写作的阶段;(4)对假定受影响的作品做出具体分析
⼆、平⾏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法
重⼼:⽂学现象之间的异同
研究范围:⽂学的主题、题材、⼈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及意象、象征、格律等⽂学类型、思潮流变、作家、作品
(1)主题:莎⼠⽐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梁⼭伯与祝英台》
(2)题材:“画中⼈”或“灰阑记”、始乱终弃或⽗⼦相残
(3)⼈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外省来的年轻⼈”(于连、拉斯蒂涅、盖茨⽐)
三、阐发研究——借⽤外来理论的研究⽅法
20世纪六七⼗年代,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古添洪
第四章译介学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个⼈媒介和集团媒介;⽂字媒介和⾮⽂字媒介
⼀、研究的对象:
(⼀)个⼈媒介
指将⼀国(民族)⽂学介绍传播到另⼀国(民族)去的译者、学者、作家或其他⼈员。
1、⽂学“放送”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将本⼟⽂化传⼊国外唐代鉴真和尚、明代朱舜⽔、俄国屠格涅夫
2、“接受”国家(民族)中的媒介者:接收外来⽂化鲁迅、季羡林
3、既⾮“放送”⼜⾮“接受”的第三者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居中间者”
(⼆)集团环境媒介
集团媒介(⽂学社团或⽂学流派媒介):⽂学研究会、语丝社、创造社
环境媒介:⽂学“沙龙”、⽂学集会、官⽅(宫廷)机构、开放城市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城市:⾥昂、⽇内⽡、苏黎世、新疆
(三)中外交流媒介
宗教徒、商贩、旅游者的跨国界活动及其著作:唐代⽞奘《⼤唐西域记》、马可.波罗
⼆、译介学研究的范围
翻译、改编、模仿、借⽤、出源、雅化与俗化、评介
第⼆节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中外翻译史
(⼀)中:汉译佛经外:《圣经》
(⼆)翻译的原则
西⽅18世纪,英国塔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2、在风格、笔调上要与原著⼀样;3、译⽂要与原著⼀样流畅。
前苏联费道罗夫:语⾔“等值翻译”
中国更侧重接受者⼀⽅
严复:“信、达、雅”理论
第三节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读
⼀、创造性叛逆——误译
1、⾃觉“再创造”。
译者的⽬的、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译者的语⾔风格、译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等
罗⽐兹《三国演义》英译本,抽译原著55回,删掉了原⽂的许多内容,甚⾄改写
有意识地进⾏创作性翻译节译、编译、转译、改译等
2、译者的⽆意识的误译或漏译之中
⼆、再创造性叛逆——误读
“⼀千个读者便有⼀千个哈姆雷特”
原因:1、⽂化环境以其所承继的历史⽂化传统
2、个⼈的世界观、⽂化程度、⽂学观念、个⼈阅历
第五章⽂类学
⼀、中外⽂学类研究的历史
(⼀)西⽅
1、亚⾥⼠多德⽂学被区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
2、⽂艺复兴以后,法国布⽡洛将⽂学划分为⽥园诗、挽诗、颂诗、讽刺短语、讽刺⽂学、悲剧、喜剧和史诗
3、18世纪中叶后,法国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悲剧、喜剧
4、德国⿊格尔:史诗是⼀般诗歌种类发展的正题,抒情诗是反题,戏剧是合题
(⼆)中国
1、《诗经》:风、雅、颂
2、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将⽂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类
陆机《⽂赋》诗、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类
萧统《昭明⽂选》39类
刘勰《⽂⼼雕龙》
3、明代:吴纳《⽂章辨体》;徐师曾《⽂体明辨》
4、清代:姚鼐《古⽂词类纂》
5、现代:朱光潜——中国长篇史诗的缺类现象研究;季羡林《印度⽂学在中国》——⽂体和体裁影响的论述
(三)中西对⽐
异:中国:1、偏重⽂体研究,对⽂学的理解狭窄,主要是在诗、⽂范围;2、⼏乎没有⽂学类型样式的研究;3、对⽂体的分类不厌其细,但缺乏严格的科学归纳法
西:1、侧重于对史诗、戏剧等叙事⽂学的分类;2、未能对⽂类学进⾏全⾯、深⼊、科学的研究
同:1、在⽐较⽂学萌⽣之前,都在本民族⽂学的范围内进⾏各⾃探讨,往往从历史⾓度研究任⼀种⽂学类型的产⽣和演变过程;(研究⽅法)
2、⽐较⽂学兴起后,国际眼光,置于跨民族、跨⽂化、跨语⾔界限的视野中
⼆、⽂类学研究范围
(⼀)⽂学类型研究
1、分类:西⽅强调作品的形式:⼩说、戏曲、短论⽂.......
2、具体归属,分歧较⼤
(⼆)⽂学体裁研究
1、⽂学类型的界定和⽂学体裁的划分
2、⽂学类型和体裁的传播和演变
3、⽐较各国、各民族⽂学类型和体裁的异同及其发⽣、发展、变异、消亡等现象
(三)⽂学风格研究
主要是指作家的个⼈风格:个⼈因素、社会因素;民族结构的因素、外来影响的因素
风格归根结底是⼀种语⾔现象:
1、世界各国语⾔的相互浸润和影响是⾮常强烈、⾮常普遍的现象
2、在语体⽅⾯,语⾔学家根据语⾔使⽤的范围、场合、功能的不同⽽表现的特点把语⾔区分为若⼲语体:按体裁、语⾔情调等来划分
3、⽂体特⾊
语⾔和⽂体研究是风格研究的基础
第⼆节⽂学类研究的理论形态
⼀、影响和演变研究
主要是跨⽂化研究如:易⼘⽣的影响
影响研究必须与接受理论结合起来
⼆、平⾏研究
荷马史诗与先秦的《诗经》
三、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
(⼀)历时态研究
研究内容:探讨⽂学类型形成的历史,⽂学体裁在发⽣、发展、变异和消亡中跨国界、跨民族传播和演变的痕迹以及⽂学风格的发展变化
(⼆)共时态研究
跨越时空局限,把把握审美⽅式和⽂本形态的异同
欧洲骑⼠vs中国武侠⼩说
同:1、⽂学类型:都是以锄强扶弱、惩恶扬善为主题
2、⽂学体裁:通俗的消遣⽂学
3、⽂学风格:以紧张的情节、激烈的格⽃场⾯、鲜明⽽略带类型化的⼈物性格引⼈⼊胜
异:1、骑⼠⼩说重⼈物性格塑造,武侠重故事情节
2、不同的⾏为动机和⼈⽣信条:西重建功⽴业;中讲义⽓
第三节⽂类学研究的原则
⼀、掌握同、异的辩证关系
戏剧:欧洲重叙事;中重抒情
诗歌:西叙事;中抒情
⼆、掌握考据式的研究⽅法
三、掌握⽂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两种途径:⽂艺学科内进⾏;从跨学科的途径进⾏
四、掌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
第六章主题学
第⼀节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主题学vs主题研究
(⼀)研究侧重点不同
前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主题、题材、情节、⼈物典型的不同处理;将重⼼放在外部联系上,及表现主题和⼿段
后者:某⼀作品的中⼼思想或某⼀⼈物典型的形象意义;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内涵,是主题的本体
(⼆)研究范围不同
前者: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是⼀条线,甚⾄⼀个⾯
后者:着眼于单个作品主题的呈现,是⼀个点
(三)对主题、母题、题材、⼈物、意象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很⼤的差别
⼆、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主题学的分类
代表⼈物:梵.第根、罗马尼亚学者迪马
1、梵.第根
(1)局⾯与传统的题材
(2)实有的和空想的⽂学形象(犹太⼈、绅⼠;魔⿁、撒旦)
(3)传说与传说的⼈物(普罗⽶修斯;拿破仑)
2、迪马
(1)典型情境(嫉妒⽽死等)(2)地理题材
(3)传统描写对象:动植物等(4)世界⽂学中常有的各类⼈物形象(名妓、贵族等)(5)传说中的典型(俄狄浦斯、浮⼠德等)
过分重表层忽内涵
(⼆)⼈物典型研究
原型⼈物:具有民族特性
类型⼈物:个性⼈物(多余⼈、嫉妒者.......)
(三)意象研究
分为:⽂化意象和个⼈意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学形象或⽂化形象
(四)惯⽤语研究
也称套话
意象:某⼀客观事物以特殊的意味
惯⽤语:由历史⽂化和⽂学传统传递下来的⼀种⽂学贮积的惯⽤说法
第⼆节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区别:1、母题是较⼩的意义单位;主题是较⼤的意义单位。
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是⼀种价值判断
2、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3、母题具有普遍的意义;主题是个别的表达
4、数量上:母题⽆限;主题有限
(⼆)联系:1、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长的基础
2、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式,使母题获得再⽣
⼆、母题研究
分类:(⼀)纯粹母题研究⽣死、别离、相思、怀古
(⼆)情景母题研究与仇敌的⼥⼉相爱
(三)⼈物母题研究恋母母题的俄狄浦斯;复仇母题的美狄亚
(四)意象母题研究
三、主题研究
分类:(⼀)作家对已有题材、故事的再加⼯
(⼆)作家对⼀些母题(主题)性⼈物的再处理
(三)作家对某些母题性意象的再利⽤
第三节题材研究与情境研究
⼀、题材研究
题材:⼽齐:戏剧中有36种悲剧冲突
莫洛亚:长篇⼩说的12种基本题材类型
分类:神话研究题材(“⼤洪⽔”题材)、民间故事题材.......
⼆、情境研究
情境:“形势”、“局⾯”、“情景”,被理解为⼈的观点、情感或⾏为⽅式的组合,也指任务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如:“仇⼈⼦⼥的相爱”
母题vs情境
联系:母题往往出⾃情境,情境还可以蕴含不同的母题
情境vs情节
区别:1、情节是⼀个动作的能够加以概括的部分,是⼀个结构的概念;⽽情境是有机⽽灵活的,可以化成⽆数情节,可说成是母情节
2、情节是对作品局部的把握;情境是总体把握,所有的情节构成都是为情境服务的。
第七章形象学
第⼀节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形象”——异国形象、他者形象(法国学者巴柔)
(⼀)形象学的形象vs⼀般⽂学研究的形象
1、研究范围:前者仅限于异国形象;后者并⽆国别之分
2、研究对象:前者呈现多样化状态,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后者主要是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物形象
3、研究重点:前者关注的是形象背后的⽂化关系;后者关注的是形象本⾝所反映出来的思
想内容及其审美价值
(⼆)形象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莫哈:形象学中的形象具有三重意义——是异国形象,是出⾃⼀个民族(社会、⽂化)的形象,是由⼀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出的形象
1、被动性特征
主体的影响:主观情绪思想......
如:《红楼梦》中的西洋真国⼥⼦能通中国的五经,会做诗填词,完全是作者在以中国才⼥的标准创造异国⼥性
2、程式化特征
定型化、已有的对异国的先见影响之下,对异国他者反复书写,形成⼀种模式化形象如:中国公主——⾼尚美丽,美好中国形
象;同时⼜具有权威,对⿍盛中国畏惧(18世纪欧洲⽂学中中国⼥性的固定形象
3、偏离性特征
他者形象带有主观误解成分。
主观看法与客观存在产⽣偏离
⼆、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形象学研究的范围:
(⼀)形象学的理论研究:研究“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其主体对他者的塑造过程
主体对他者的塑造:
1、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主要探讨制约、影响主体进⾏他者塑造的因素——主体个⼈及社会的诸多原因:主体对他者的态度、主体与他者接触时的先见、接触时的⾝份、频次、时空距离、各⾃所处的社会⼒量对⽐......)
巴柔:三种主体对他者的基本态度直接决定了他者的象征模式
(1)狂热⼼态:迷恋他者,他者是天堂;本地⽂化是被否定的地狱
(2)憎恶:他者落后,丑化他者
(3)亲善:平等地位,包容、客观
2、作家与⽂本的关系
作家通过⽂本来呈现他者形象
(1)⽤⼤量表现他者的旧式⽂本来创造新式⽂本,影响新式⽂本的创作
(2)结构⽂本时,存在模仿的痕迹(题材选择、内容组织、情节设置、结构安排、主题表达、词汇的运⽤)
(3)创作⽬的:教化、娱乐、交流.......
3、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整个社会对异国他者)的关系
存在差异性,形成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第⼆节形象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范畴
⼀、他者理论(法国巴柔)
他者内涵:(⼀)⽂化综合论:“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缺席”论:在异国不在场的情况下虚构,与原型脱节
(三)主观论:主体在创造中上午主导性作⽤
⼆、社会总体想象物
(⼀)双极性
1、巴柔: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
2、法国保罗.利科《从⽂本到⾏动》:意识形态+乌托邦
(1)意识形态(认同性):整合作⽤、维护本国⽂化、对相异性进⾏整合、否定异国⽂化,具有向⼼性
(2)乌托邦(相异性):颠覆作⽤、对现实质疑、向往他者社会、肯定异国⽂明、质疑本⼟与现实,具有离⼼性
(3)两极性的相互包容:两者形式虽不同,但最终归并到本⼟群体⽂化来,是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1、认同:与本⼟社会保持⼀致
2、强化:
3、反抗:18世纪正⾯中国形象在西⽅社会⼤⾏其道时,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展⽰的是⼀个伪善保守、懒惰肮脏、丑恶
的中国形象
4、传播
作家塑造的异国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差距越⼤,其个性化特⾊越明显
三、套话
最先将套话运⽤到社科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尔特.利普曼《公众舆论》
构思⽅式与语⾔特征
(1)构思⽅式源于两种⽅式
1、表语成为套话:很绅⼠绅⼠(被泛指英国⼈)
2、⾃然属性与⽂化属性混淆:鹰钩⿐犹太⼈(精明、奸诈)
(2)语⾔特征
1、⾼度浓缩性:简洁,但信息量⼤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西⽅⼈“洋⿁⼦”,但在特定历史阶段过去后,其内在含义会被弱化
3、套话的⽣命限度:套话的时间性会依社会的变化⽽变化
4、套话的隐喻性:隐含着⼀种等级对⽴,套话制作者这个“⾃我”即指定了⼀个等级制度,将世界⼀分为⼆第三节形象学的研究⽅法及其特点
⼀、形象学研究的⽅法
基本原则:巴柔——双向交流的平等对话原则
研究⽅法:
(⼀)⽂本外部研究
源于形象学的跨学科特征
步骤:1、了解本国史实,异国看法、社会总体想象物,收集资料
2、作家研究(途径、个性情绪、经历)
3、异国的史实研究(对⽐⽂本中的异国形象与客观异国)
借鉴的理论:年鉴学、⼈类学、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性主义批评
(⼆)⽂本内部研究
1、词汇
2、等级关系(对⽴关系:我——叙述者——本⼟⽂化,他者——⼈物——被描述⽂化)
3、故事情节
⼆、特点
(⼀)实证性:最早脱胎于影响研究,考证
(⼆)跨学科性
第四节形象学发展概述P97-100
第⼋章类型学
第⼀节类型学研究概述
⼀、研究的对象和类型
对象:⽂学现象中的共同性,共同的诗学品性vs传统的“类型”是指各种⽂学作品的类别范围:⽂学出现相似性特征原因:1、两种⽂化的交往或影响;2、不存在直接的相互接触与影响却产⽣类似性的情况(类型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发展轨迹(俄苏学者)
(⼀)法国
梵.第根:共有形式、“没有影响的类同”现象
艾⾦伯勒《⽐较⽂学的⽬的、⽅法、规划》:从⽂学作品结构出发
(⼆)美国
倡导平⾏研究,虽包含类型学研究(侧重宏观的类的研究,但更注重具体⽂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学性的讨论。
亨利.雷马克
(三)德国
霍斯特.吕迪格《⽐较⽂学的内容、研究⽅法和⽬的》
重视⽂学演进的同⼀性原则与内在的联系关系
(四)俄国(学者的名字)
1、维谢洛夫斯基——“俄国⽐较⽂学之⽗”:《历史诗学》,内在的共同的历史规律与诗学品性(规律性)
2、⽇尔蒙斯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致性和规律性;相似性,差异性(民族特性)
类型学研究应与平⾏研究、影响研究相结合
3、康拉德:历史类型学的⽐较研究
4、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学的发展》:类型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全⾯考虑整个⽂学各个⽅⾯的特点;运⽤同⼀的研究原则
5、巴赫⾦
6、普洛普
第⼆节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形态
⼀、类型相似与⽂学影响的关系
(⼀)相互联系
1、类型学的相似性往往与⽂学影响交织在⼀起。
类型的相似成为⽂学影响的先决条件
2、类型学相似与国际间的⽂学影响都是受⼀定的民族、社会、历史和⽂学发展规律制约的,它们反过来有反映了这种规律性(⼆)相互区别
类型学与影响研究、平⾏研究的区别:在具体的历史、⽂化背景下观照研究对象,对⽂学现象之间的异同进⾏系统性的阐述,对其成因进⾏深⼊的历史探索和具体的说明,使研究对象得到本质的深层的揭⽰。
⼆、类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共同规律下的民族特性)
相似性的⽂学现象中,必然会存在局部的不⼀致(地域性、民族性)
表现(以⽂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为例):
1、⽂学思潮和流派在不同国家形成和延续的时间的不同
2、⼀般⽂学过程的个别阶段在不同的民族⽂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程度(19世纪法国和英国现实主义的正统形式与德国现实主义的“庸俗”性有很⼤差别)
3、在同⼀⽂学思潮和流派内部也会显出阶段性的差异
第九章跨学科研究理论
第⼀节跨学科研究理论及其依据
⼀、跨学科研究理论的提出
提出:20世纪中叶以韦勒克、雷马克为⾸的美国学派
1958.9,韦勒克《⽐较⽂学的危机》
60年代初,雷马克——最早提出⽐较⽂学跨学科研究的视域和理论主张,《⽐较⽂学的定义与功⽤》
特点:1、以⽂学研究为中⼼,虽涉及学科⼴泛,但⽂学研究是终极⽬的
2、系统性,每个学科都是独⽴的系统性学科
3、交叉互渗
4、汇通整合
5、独⽴性,不受跨语⾔、跨民族、跨⽂化、跨国界的制约
跨学科研究既注意了⽂学审美的表达,⼜⼤⼤拓展了⽂学研究的空间
⼆、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要求的结果历史条件
(⼆)⽂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理论内在本质的合理性
⽂学⾃⾝特点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包容理论⽣成的本源
作家的综合素质及创作兴趣理论依据
(三)“新⼈⽂主义精神”为跨学科研究理论提供了⼴阔的学术前景
第⼆节跨⽂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
⼀、学科性原则——是对跨学科研究对象的规约
雷马克:必须是⼀个独⽴的学科、具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系统性原则——对研究本质的规约(共通性)
三、整体性——对研究中主体内在运思机制的规约(综合考察、宏观结论、有机整体、整体思维)
四、汇通性原则——对研究⽅法的规约(融会贯通、从汇通⾛向综合)
要求:(⼀)研究主体要在多维透视中追求各学科内在结构体系的融通,⽣成并提炼出某种能提供综合研究的“可⽐性”问题(⼆)从跨学科研究的内在机制上来说,要采⽤综合性研究的⽅法
将⽂学和其他学科进⾏综合考察的具体表现:
(⼀)进⾏选题的价值判断(本质特征、历史渊源、表现⽅式、社会功能及相互影响)(⼆)进⾏选题的可⾏性判断(三)建⽴理性分析的⽅法(归纳、判断、推理、演绎、分析等⽅法)
(四)各学科特定概念、术语的相互借⽤
五、⽂学性原则——研究⽬的的规约
以⽂学研究为中⼼,突出⽂学的审美特征,探寻⽂学⾃⾝的价值和规律
第三节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视域
⼀、⽂学与艺术
⼴义:⽂学属于艺术;狭义:⽂学与艺术处于同等的学科地位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