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高考加分制度如何“拨乱反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600多名考⽣凭“三模三电”等获⾼考加分,再度使⾼考加分制度遭遇“信任危机”,删减所有加分项⽬、⾼考“*考”的呼声不绝于⽿。
当教育的“公平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项旨在淡化“应试教育”⾊彩、体现教育“科学性”的国家政策,⾼考加分制度该如
何“拨乱反正”?
“三模三电”⾼考加分再受质疑,浙江释疑“政策过渡期后⼈数将明显减少”
2009年“三模三电”⾼考加分事件发⽣后,浙江对能够加分的相关项⽬、赛事与名次进⾏⼤幅缩减,加分分值也从20分降⾄10分。
但在2010年⾼考加分公⽰期,600多名凭此获得加分的考⽣依旧受到了质疑。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2010年该省共有4310名考⽣获得⾼考加分,1011⼈获得体育项⽬加分。
⽽在体育加分考⽣中,三模三电和定向项⽬为643⼈。
“因三模三电和定向⽽加分的⼈数,约占体育加分⼈数的三分之⼆。
⽥径游泳球类等加分⼩孩,那是⽤时间和汗⽔换来的,⼤家都没意见。
但‘三模三电’是靠⾦钱和规则换来的。
对那些‘*考’的孩⼦来说,是⾮常不公平的。
”质疑者说。
“三模三电⽐赛确实存在组织不够规范,获奖⼈数增长过快,近年来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
”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表⽰,“但是新规出台后,申请难度已⼤幅提⾼。
在2010年获得三模三电和定向项⽬加分的643⼈中,只有1⼈是在2010年1⽉6⽇以后通过⽐赛获得加分的。
”
如针对⽐赛名⽬繁多、考⽣跨赛区获名次的情况,浙江的新规是,从2010年1⽉6⽇起,申请者必须在国际重⼤⽐赛及全国体育⼤会取个⼈前6名,全国性重⼤⽐赛(不包括全国分区赛)取个⼈前3名,全省性重要⽐赛取个⼈第1名且需同时获⼆级及以上运动员证书。
⼜如有考⽣家长反映,在相关⽐赛中,考⽣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轻松获得名次和证书。
浙江则规定,获奖者必须通过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省级统⼀认定测试⽅可获得加分。
“今年加分的643名考⽣中,只有89⼈符合新规。
但是由于政策的过渡性,2010年1⽉6⽇前在新规范围之外、但⼜在国家体育总局年度竞赛计划赛事中获得相应奖励或证书的考⽣,仍有申请加分的资格,导致单从数字上看,2010年的加分⼈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说。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解释说,由于⾼三学⽣可凭⾼中三年内获得相关奖项申请加分,这种“过渡期”情况很可能在2011年和2012年重现。
到2013年,“三模三电”等项⽬加分⼈数将明显减少。
造假事件迭出、权钱交易⾊彩浓厚,⾼考加分制度⾯临“信任危机”
⾼考成绩的每⼀分,都意味着增加或者减少成百上千个竞争对⼿。
在⼀分决定命运的情况下,20分⾼考加分的“诱惑”,令许多⼈趋之若鹜,导致⾼考加分“乱象丛⽣”。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对于⾼考加分制度的公信⼒,公众已经形成了⼀种“习惯性质疑”,执⾏多年的⾼考加分政策⾯临信任危机。
记者在调查中感受到,这种“信任危机”,⼀⽅⾯源⾃⼀些⾼考加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为操纵,给造假提供了较⼤的空间。
如2004年西安曝出的⼆级运动员证造假事件中,600多名申请⼆级运动员加分的考⽣中,只有约200⼈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运动员,有体育教师透露“从市有关部门弄到国家⼆级运动员证书,编造在⼀次体育⽐赛中获得前⼏名。
这都容易,也不⽤花多少钱”。
2006年湖南省曝出的“上千名体育特长⽣造假事件”中,⼤批拥有国家⼆级运动员证书的考⽣⽆法在复审测试中达标,由于听说测试⽐较难,3000多名申请加分考⽣有1000多⼈缺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考加分考⽣,还被屡屡曝出来⾃“⾮富即贵”的家庭。
有民因此评价说,“在公平、公正象征的⾼考⾯前,加分制度已成为⼀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径。
”
以2010年在民族成分⽅⾯造假骗取⾼考加分的31名重庆市考⽣为例,以“*分”659分稳居重庆⽂科第⼀名的何川洋,其家庭就是典型的公务员家庭——其⽗何业⼤是重庆巫⼭县招⽣⾃考办公室主任,其母卢林琼是巫⼭县编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重庆⽯柱⼟家族⾃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汤平的⼥⼉汤佳(化名)也在此列。
浙江省教育厅宣传处负责⼈陈峰介绍说,2008年,浙江省取消了优秀学⽣⼲部的⾼考加分政策,其原因就是“这⼀项⽬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多为领导⼲部的⼦⼥,⽐重已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范围”。
“⾼考加分政策在⼀些地⽅严重异化,成了⼀部分⼈以权谋私的⼯具和滋⽣腐败的温床。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说。
“公平焦虑”下素质教育⾯临两难选择:“*考”还是“规范加分”?
⾼考加分制度本意是⿎励、照顾有特长的⼈才以及特殊群体,是体现公平之举,现在却被权⼒侵蚀,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
但在还没有实现素质教育、上⼤学被⼤多数⼈视为“出路”的情况下,这项制度到底是该废除还是规范,各界⼈⼠⼀直没有达成共识。
在2010年3⽉初进⾏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将⽭头直指⾼考加分政策,称这是对绝⼤多数“*考”学⽣极⼤的不公,纷纷建议规范⾼考加分政策,杜绝权利寻租。
“只要有加分项⽬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制造假材料、假证明,通过不法⼿段谋取⽤以⾼考加分的证明,⽬前的⾼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起码公平。
建议政府下定决⼼取消⾼考加分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说。
在公众的推动下,不少地⽅出台了整顿⾼考加分项⽬的政策。
“只减不增”已成为⾼考加分中的⼀种趋势。
江西、湖北、江苏等省则陆续取消了省级优秀学⽣保送或加分的政策。
2010年,⼭东取消所有省内规定⾼考加分政策。
浙江、重庆等地也都缩⼩了加分的⼀些项⽬和分值。
云南省还取消了⼤中⼩学校招⽣中的“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
“不能因为存在违规现象就⼀味地要求废除加分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导师鲁安怀表⽰,加分政策的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为的确有特长的考⽣脱颖⽽出创造了条件,对于打破应试教育弊端、推⾏素质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学⽣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0年年初,在调整“三模三电”等项⽬的⾼考加分前,浙江省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召开了9次征求意见会,听取家长、学⽣、校长、教师、体育教练员、裁判员、专家学者、党代表、⼈⼤代表、政协委员、管理部门等各⽅⾯代表⼈⼠的意见建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是与会者之⼀,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考加分政策已经成为⼀尺衡量社会公平与否的标杆。
公众的“习惯性质疑”⼼理,恰是社会公平受到侵蚀后的反映,也是公众痛感公平缺失的折射。
“⼀⼑切”取消⾼考加分项⽬,虽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因噎废⾷”之嫌,但能够消除⼴⼤公众对⾼考加分政策变形⾛样的教育公平焦虑。
但同时与会的⼏位知名中学校长则认为,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实际情况下,学有所长的学⽣能够通过科技类、注重动⼿能⼒的⼀些竞赛获得⾼考加分,就像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开出的“透⽓⼝”,所具有的导向性是不容抹杀的。
“即便加分完全合理,也可能受到群众质疑。
⾼考加分制度执⾏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来解决,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位校长说。
杨建华表⽰,如果“*考”⼀时难以实⾏,加强对权⼒的监督与约束则成为剔除⾼考加分丑闻的路径。
⾼考加分很重要的⼀条,是要使“正义以看得见的⽅式体现”,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之⼿染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校招⽣考试⼯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2010年全国普通⾼校招⽣考试⼯作要深⼊实
施“阳光⼯程”,切实维护招⽣公平公正,加强信息公开公⽰,进⼀步规范特殊类型招⽣和⾼考加分政策。
为了便于了解加分考⽣真实情况的同学和⽼师进⾏监督,浙江规定,从2009年起,考⽣的加分材料不仅要经过所在学校、所在地市县招考机构与省招考机构的三级审核,还必须经过学校师⽣出⼊必经处醒⽬位置、所在地招考机构点和省招考机构
的“三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