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囱0工科技2019年•第4期
高职喘校"玫师型"養师刃、任
建彳殳创薪克略硏宅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丁万霞薛博文
目前国家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制度上完成了从原来只强调人数与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向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及与企业合作方向上的转变,如今正不断按照国家高职院校专业“双一流”要求中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方向上努力,即按照“双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应有培养出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实践与理论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他们既能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迈向“双一流”中人才储歸要的基础,更是培养高素技能心的彌。
经过统计:2018年国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到了60.14%,职称比例从助教到教授系列中,讲师的比重占到了41.26%,具有相关企业职称的教师比例仅10.05%,离“双师型”教师(教师职称与企业职称比例均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适应国家对高职院校“双一流”专业教师团队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除此之外,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仍存在的问题有:职称梯队结构不够合理、非专业型教师培养标准缺失及管理体系制度欠缺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及专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
因此,目前应对所存在问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进行创新,保证高职院校"双一流”专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强人才储备和服务企业的能力,此外创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仅可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发展方向的规划,而且还可为高职院校专业“双一流”的建设培养教师梯队,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1创新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准入制度
创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准入制度,既是作为对其完善和加强的首要条件,而且也还可作为动态建立“双师型”教师国家标准与认定办法的有效手段和方向。
1.1"双师型”教师标准与认定办法的建立
“双师型”教师的准入标准建立应是职业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一种控制策略,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他们不仅应具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企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具备指导学生就业并能够稱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或行业快速入职的转变。
随着企业或行业的技术发展与要求提高,他们还应定期深入企业或行业,了解其中的新理论、新技能并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并能逐步适应企业中的技术革新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达到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参照我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院校教师认定办法与准入标准的相关规定,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标准与认定办法,这样做既是对他们职业能力资格的肯定,也代表着其社会认可度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即说明只有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才是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依据,而目前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仅强调了教师资格证和教师企业的挂职或工作经历相关佐证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不全面的。
此外,各高职院校除了依据国家标准外,对“双师型”教师标准都应附加契合各学院专业发展要求的认定办法。
而现状是各高职院校的认定办法良莠不齐,使得企业或行业里的能工巧匠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对“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标准和认定办法统一认识,这在客观上实际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补充,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阻碍。
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标准和认定办法中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其标准建立应符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进行动态管理并参照职业教育的基准方向即职业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出满足现场工作条件不断变化需求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还应表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即体现在”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既要符合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认定的基本要求,还应能突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及对教师职业素养的个性要求。
1.2具有"双师型”教师专业特点职称评定系统的建立
以往高职院校在评定教师职称过程中,仅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能力(即发表论文、课题研究、撰写教材或专著)比较重视,而对他们自身专业的应用性与职业性考核认识不足,这将对培养出符合高职院校、企业或行业要求突出专业性与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存在差距,显然这种办法会与其专业素养能力与职业化能力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目前高职教育不仅应以培养人才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为主,理论为辅,不能按原有高职院校教师晋升系统进行职称评定,而且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出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过程的稳定发展和梯队建设。
解决措施: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双师型”教师自身特点,
学术研讨121
减弱对其科研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归根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将“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质(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职称评定的核心指标。
另一方面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的"双轨制”,即参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职称评定标准,突出其理论与职业技能并重发展的职业氛围,逐步提高职业能力的标准,刺激"双师型”教师不断去追求。
最后,应逐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即以其实践能力评定作为主线,理论基础为支线逐步完善该标准。
此做法可以逐步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此外还保障了各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实习指导。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的建设目标主要为了保障“双师型”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持续发展。
倘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存在缺失或不健全,将会对其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进度产生影响,降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进行创新,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教师成长梯队,另一方面还可作为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保障机制。
2.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管理体系,完善培养规划
研究国外职业教育发现,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如德国,政府就能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和管理体系。
由于制度与体系制定较早,在其多年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这样做不仅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保证了参考标准,而且能够保证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优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这得益于他们很早就能切实根据本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制度和管理体系措施密不可分。
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层面上仍缺少适合各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和管理体系,造成各高职院校的制度不统一,管理不系统等问题。
这样做很难保证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方向,这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应立足于各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的发展思路,取其优点与精髓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将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统一化的培养制度与管理体系。
内容应不仅涵盖专业知识理论的提升途径(师徒的传帮带、自身学习、举办讲座与开展培训等方式)及其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或行业每年的挂职锻炼),而且还应制定出不同职称与专业水准的教师在相应阶段的提升计划(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配合各高职院校总体的培养方案,保证对教师双向实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2.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体系拓展培养内容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体系的任务应是解决他们”学的内容”、“学的方法”与“学完用法”的问题,这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
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内容及目标体系应根据培养管理体系要求,对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按体系标准培养。
除了上述要求两点外,可通过借助引进兼职教师等手段,使他们具有对外拓展各种资源(人脉与发展理念)的素质,解决如何与企业合作方法,即能保证培养内容的专业化和复合化,也体现出“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与企业中的职教理念。
具体方案是:一是教学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除了与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的教师,也有来自非专业教师,也有来自企业与其他行业等。
来由于来源不同将会造成他们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准存在差异。
所以应根据不同教师专业,制定出相应地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各专业指教委员会制定),目的是应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教学能力。
二是专业化职教思想的培养,即要求“双师型”教师们对自己专业对应的企业与行业发展情况实时了解,对自身所授课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思路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即体现出专业化职教思想。
三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模块,也是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渠道,是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关键。
四是通过相关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的引入,为高职院校拓展相关企业或行业的各种资源提供帮助,还可加强校企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
2.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多种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可根据以下两种模式作为参考。
⑴侧重职前培养,入口把关。
目前仍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在职培养或挂职锻炼的方式实现,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质量补救措施。
而实践证明,这种措施也仅能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仍然存在缺点。
相比之下,很多一流高职院校,把培养重点放到了注重对教师进行专门职业化的职前培养上,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双方有针对性地制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及管理体系,保证他们在入职前首先进行系统地专业与实践能力培训,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源头上控制好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入门关。
(2)加强校企合作,双向嵌入。
高职教育本身具有职业性本质特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坚持以服务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密切联系相关企业与行业,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步创新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新模式,形成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企业行业偏重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方面,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保证教师具有进入本地区相关企业与行业挂职锻炼的通道。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从本校专业性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与行业中聘请一些兼具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与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技术专家等到学校担任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给予职称评定方法与相关待遇,利用专家讲座、专业课程讨论、项目合作研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等手段,同时鼓励本校与兼职教师互助交流、分享经验,合作共赢,达到实现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目的。
3结语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与培养管理体系的创新上面,本文既分析了原有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又提出了相应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能够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