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苏教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赏析、积累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把握文章主题。

2.感悟红军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学生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查阅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一、情景导入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
组织学生交流。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一路之上留下了很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老山界”就是其中的一段。

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儿呢?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让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陆定一给我们讲一讲长征路上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认读下列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
攀谈(p n)苛捐杂税(k )搀扶(ch n)盛饭(ch€閚g)
骨碌(g lu)酣然入梦(h n)惊惶(hu€醤g)军阀(f€幔�
缴租(ji o)欺侮(w )峭壁(qi€鄌)寒颤(zh€鄋)
寂静(j€欤 〈Aⅲ╟h€ �塘坊(f ng)呜咽(y€瑁�
蜷曲(qu€醤)点缀(zhu€欤�澎湃(p€閚g p€鄆)咀嚼(j ju€�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教师提示:作者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一定会特别真实而细腻,请同学们在赏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2.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请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原文中找出有关时间变化及其相应地点转移的标志性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明确: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深入探讨:红军翻越老山界一共用了多长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3.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发出豪迈的慨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4.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章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行路难——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教师点拨:在红军战士的身上,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5.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在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感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自由回答,扣住“有坚定信念”即可。

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进一步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文章,找出喜欢的文字部分作批注。

2.进一步积累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学生主要归纳为两个精彩片段:
(一)星夜行军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陆老和他的战友们,面对漆黑的夜、巍峨的山、陡峭的路,没有一声叹息,没有一句怨言。

相反,却在津津乐道地欣赏着星火相连的奇观,忽然听到有战士在喊“我们顶着天啦”,大家不由“哈哈地笑起来”。

在这样的情形里,哪里还有绝壁?哪里还有峭崖?哪里还会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而那“之”字形的火把更是形象地表现出山路的陡峭险峻,暗示了翻山的困难。

以至于后人提到《老山界》都会不免想起那样的夜晚、那样的火把。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星夜行军图,把红军艰难翻山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烘托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夜宿雷公岩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物为心声,景为情发。

那样的路、那样的夜、那样的睡眠,我们的红军战士看到的,却是天幕上满缀的“宝石”,惊喜的却是“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该是怎样的一种乐观,才能触动如此轻松、如此平和、如此从容的笔墨啊?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总觉得在这种近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一股升腾的力量。

那是一种蔑视困难、张扬信念的精神力量。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那么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红军队伍却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精神原子弹”,其威也大,其力无穷。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所感、所见、所闻三个方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红军战士夜宿雷公岩的独特感受。

特别是所闻部分,以动写静,用声音来衬写山谷的寂静,生动地将雷公岩半夜里丰富复杂、此起彼伏的声响描绘出来,也把红军战士深切的感受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恰恰表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乐观、豪迈、无畏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

教师点拨:
同样,红军战士的无畏也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只要有精神,则信仰不灭,目标不弃;只要有精神,则气贯长虹,所向披靡;只要有精神,则坎坷尽踏,越走越远!长征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脚下的路都很漫长,谁知道还有多少“雷公岩”在前方等着我们去征服,谁知道还有多少“之”字路去改写人生?那么我们该不该再读一读《老山界》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张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旗帜呢?
(可引导学生简单讨论,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拓展探究
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但在开篇却用近1/6的笔墨叙写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这一部分内容又与表现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提示:
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可引导学生结合瑶民从“惊惶”“躲”“怕”到后来“哭诉”的转变,以及在“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的做法,体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

应该说,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加上文章着意表现的政治部同志们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乃是红军之所以具有这种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根源。

由此,我们对《老山界》一文有了更全面、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其根源。

三、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

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二三百字写出来,尝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出一期以“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

(2、3小题任选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