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邓稼先》教案微课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
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顺利完成了小初过渡的时期,对初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理清文本内容到挖掘文本内涵乃是题中之意。
这一方面是与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
衔接,同时也学生过渡到八年级更深难文本的学习做有效铺垫。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 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
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
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
“浏览法”就是大略地看一看,把握大致的内容。
小标题,就像这部“史诗”作品的“诗眼”,请大家浏览各个标题,说说这些标题各有什么特色。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明确:
标题一:对比历史;标题二:引用赞语;标题三:人物对比;标题四:发出疑问;标题五:引用原话;标题六:引用唁电。
4、教师小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拟写标题的方法,如对比、引用等。
四、速读,理清“诗人”思路
1、师:下面我们运用“速读法”来读课文。
“速读法”就是1分钟500字,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文中主要信息的方法。
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节内容。
2、同学们活动。
3、教师评说并明确:
⑴略说背景,引出人物;
⑵纵观一生,鞠躬尽瘁;
⑶横向比较,无私奉献;
⑷澄清谣言,自强不息;
⑸环境艰危,生死度外;
⑹元勋千古,永恒骄傲。
五、精读,评说“诗”中形象
1、师:评说邓稼先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下面我们运用“精读法”来评说人物形象。
“精读法”即对文中精段进行多角度精细的品味。
就本文而言,就是从精段中提炼人物灵魂精髓;评说人物形象,要“聚焦”人物身上的“亮点”,评出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简洁,评论要中肯,形式要多样(可用排比、_对联_ 、引用等)。
2、教师示范:
(精读一、二节)“两弹”一雪百年耻,“一星”放飞千秋梦。
横批:民族精魂。
3、同学们精读,评说邓稼先:
(精读第二节)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
横批:血荐轩辕
(精读二、四节)“两弹”之父,民族之子
(精读二、五节)“两弹”元勋,精忠报国
(精读第三节)他比奥本海默更拔尖
(精读三、六节)忠诚纯正,坦荡大度,无私奉献
4、教师小结。
六、比读,发现“诗”之神韵
1、师:把握文章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可用“比读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比读法”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2、师:请同学们从人物、选材、组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比较课文与徐焰的《邓稼先小传》写法之不同(注:《邓稼先小传》课前先发给学生)。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研讨。
3、同学们活动。
4、教师评说并明确:《小传》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清晰,_资料_ 翔实,但选材庞杂,人物是“平面”型。
课文的“神韵”在于创新:
⑴底蕴深厚。
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深厚友谊为基调,开篇写百年国耻,中间引古文、歌词,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⑵诗化材料。
作者从情感角度酝酿、渲染、营造了一个诗意氛围,烘托邓稼先的精神情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形象。
⑶课文采用片断式结构,各节环环相扣,气韵贯通。
⑷语言平实,饱含深情,读来荡气回肠。
全课收束。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诗意盎然、细节精美、逐层渐进、手法新颖的特点。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易于操作,让这篇三千余字长文的教学有了“抓手”,落实了单元教学重点;学生对五种阅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全课的教学思路严谨,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