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伍特点是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
在运用方面,它对于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上部热象。热邪伤津,可以烦躁、口渴、神昏、苔黄、脉数,所以邪热在上。当然由于它又有散结作用,像连翘这些有散结作用。我们现在来说,这个方治疗头面、咽喉这一类的热毒引起的,或者出血、或者热毒引起的红肿热痛,包括像咽痛,包括扁桃体炎,那这些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在随证加减方面,上焦热毒壅盛的,如果它反映出气分之热突出,可以加桔梗、加石膏,桔梗是为了使它更好作用于上部,石膏作为清气分之热,像这种口渴明显的,清气分之热比较适宜。这是凉膈散,凉膈散是常用方。
凉膈散
第二个方是凉膈散,是Ⅰ类方,是个常用方,这个方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的。
从这个方使用的证候,针对的证候是一种邪郁中上二焦。有的说他胸膈郁热,胸膈郁热是偏上了,所以在中焦、上焦,中上二焦,是热郁胸膈,是一种郁热。所以用这个方的标准不像,不必要有明显的身热,可以有发热,也可以不发热。蓄聚在局部之热,从中医的热形式,从症状反映出来,并不是单从体温。那作为热郁之后,有可能化火,热郁在胸膈,它化火就向上可以到头面,所以说它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那作为表现出来的证候,它这个热郁胸膈,胸膈烦热,这是常见。胸膈烦热,烦躁了,热郁在胸膈。化火向上,可以引起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这个上部不仅(是)热,是火了,有一种化火上炎。同时由于胸膈是心所居的部位,所以有一定的热扰心神表现。如果热邪化火向上灼伤血络,可以咽喉肿痛,可以吐血、衄血,所以它有这种影响心神,可以有咽肿、咽痛,这类有热毒的一个特点了。当然作为一种大便秘结和不爽,是一种伴见症,兼见的症状,兼症。那它在用这个方的一个指针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有大便秘结说明一个热不仅郁于胸膈,也影响到整个胃肠,胃肠燥热。如果没有大便秘结,这个方使用也是一种清上泄下并行;有大便秘结是上下同治。所以从适用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可以使用。归纳起来,这是热证郁在局部,可以蕴集成毒,同时化火上炎,那部位主要是中上。所以从这个方的治疗,它实际上也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结合。
从这个方是治疗大头瘟的了。大头瘟,从病机来讲一般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在有蕴热这种体质因素;外来一种传染因素。现在认为病毒感染,有种风热疫毒,传染性很强,也很快。风热疫毒感受,外邪偏于风热,它传染性强,叫做疫毒。从现代医学观点看病毒感染了,像流行性腮腺炎这类,中医把它病名叫大头瘟。它由于外来病发于上,所以说壅于上焦,发于头面。那就是说,在头面风热疫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初期可以红肿,红肿热痛,非常烫,所以说它红肿焮痛,很烫。当然初起阶段,由于有外邪的因素,有一定的寒热,这个热毒形成红肿热痛,肿势很厉害,所以目不能开、咽喉不利,那个疼痛非常剧烈的,小孩子发生这个疼痛非常剧烈,碰碰不得,一碰要哭要闹,这个很厉害。这些年来,这类病开始少了,但有些地方还在发生,一发生具有明显的一个流行性了,由于病毒感染,中医治疗的确有它的长处,疗效是确实的。由于风热疫毒引起,所以它典型的舌脉是有热象了,明显的热象。这种治疗,它有两类不同情况:一个初起阶段,那是以红肿热痛为主,局部发烫,有一定寒热,肿胀还比较硬,这个阶段,既要疏散、解毒,疏散这个风热疫毒,外来之邪要散了,同时清解热毒,造成它搏结气血的那个根本的原因,这个为主,因为它到后期逐渐化脓,以后可以破溃,还结合外科治疗。所以这类用中药及时治疗,大多数可以不使它留下一些后果。本身整个病的发生过程,完整来看,像七天到十天就结束了。但是如果破溃以后,往往留个疤,所以现代这比较少了。从过去五六十年代,经常看到一些颜面像这些地方形成一个疤,都是有些儿童时代得流行性腮腺炎了,这是主治证候分析。从病机来看,外来温热疫毒侵犯,本身一般有蕴热基础,造成热毒搏结气血,成为这个大头瘟。
第32讲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一)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第32 讲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一)
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上次讲到清热剂,从清气分热到清营凉血,那就是说这是按照卫气营血辨证的体系和治法体系来展开的。
第三节 清热解毒
第三节是清热解毒。清热解毒的适用病证是各类热毒证候,当然这里所说各类热毒证候也是选用一些各种内证、外证这类代表性的针对性的方剂。这一节里边我们所要讨论一个基础方黄连解毒汤;有三张是常用方,包括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因为对于热毒证候,在讲清法的时候曾经谈到过热毒的一个含义,虽然没有整个规范过,但是热毒从多数情况,历来医家对热毒的表述来看,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热邪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可以轻则热扰心神,重的话窍闭神昏,这一类认为是热壅热聚成毒造成;第二类,热邪搏结气血,搏结气血使局部红肿热痛,进一步可以腐败血肉产生脓血一类的这种现象,称为热毒,这大体上讲,因为中医学它内容产生在长时间的一两千年的小生产方式下的,所以正在一种整理规范过程,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主流的、多数的一种内容的反应上来归纳。
那这个方它是针对热毒,是以清热解毒了。从方解来看,简单地讲很简单,四味药都有清热解毒作用,各自特点不同。一般从三焦来分析,同时有的从脏腑来分析,可以两者结合。黄连擅长于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其作用从三焦来说,作用中焦为主,所以它也能清降胃热、胃火;从五脏来讲,它还能擅长于清心热,解除心经热毒,你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像导赤散,如果说发展到心经有热,有热毒特点了,那加上黄连就(是)清心导赤散,它能够清心。黄芩擅长于清上焦的热毒,同时也能清热燥湿,从脏腑来讲,又擅长于清肝胆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清热燥湿,同时它又能清解肾脏的虚热、虚火,那这个通过配伍了,这是三黄。三黄在历史上,过去黄芩、黄连开始用得多,就并列用了,当时仲景时代黄连、黄柏也并列用。但作为黄芩、黄连和大黄来相配清热毒,它主要是清中上为主,同时又引热下行。但三黄同配,当然后世各家的方书里基本都也收载。栀子这个药它是有清热利水作用,它擅长于使热邪从小便排出。从三焦来讲,它擅长于清三焦的热毒,所以上中下也都可以配它,但实际上三焦概念也包含什么呢?包含就是三焦是水道,它能够既清热,又能够利水,所以能引三焦之热从小便排出,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架构是个基础方。在运用的时候,应当说根据具体部位的不同来使用。当然这是一般历史上形成一种共识,当然也有一些医家有不同看法,像张景岳他们就说,你这三味药分别上中下,它这个清热解毒燥湿。你比如说黄芩,你说它作用于上,它下的不管了吗?他认为也可以。所以并不完全统一,当然讲的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共识。
普济消毒饮
下一个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饮是Ⅱ类方,性质是常用方。因为这个方,它针对性,历来主要用于大头瘟。对这个方出处,经过多次考证很难确定,当然一般都叫它《东垣试效方》,李东垣的方。但是李东垣的方里有人参,没有薄荷,所以后来从李东垣之后这样组成的方,药味也有一些出入,这类治大头瘟,上部热毒,这类方也不少,《医方集解》的时候把它定下来,等于说是不用人参,用薄荷。所以将来看到真正《东垣试效方》里,东垣方里有人参,这个和李东垣的这个,他是补土派,他的特点这个有关,他考虑到有一定脾胃不足的,用一点人参扶正,在实践当中后来实际基本都不用了。到现代一般普济消毒饮,就没有人参,而是有薄荷,要说明一下这个组成。所以你要到《东垣试效方》里面找这个方,它的组成和这不同。
从证候分析来看,有些本科学院初起学习时候,觉得这个方的主治很复杂。有的又说这个证候涉及面相当广,像大热、烦躁这一类,那它类似于比如咽干口燥,大热烦躁,错语不眠,这在气分热盛的时候可能出现。有的说具有气分热盛的一些特点,那它又有出血,那热迫血妄行这种吐血、衄血,以及热毒引起发斑,那又是涉及血分了。同时主治当中还结合了热毒的外科疮疡肿毒,涉及到热毒在肠道造成了痢疾。所以它的一个适应范围是很广,那这个就是说要理解它在各种不同的这类证型当中,都可以包有热毒的成分,都可以达到热盛,壅积成毒这种情况,都可能形成这种情况。而不是说主治那这已都是包容在内,要理解这个精神了,就是热毒可以发生在不管气分、血分、外科疮疡肿毒、热毒下利以及热毒引起黄疸等等,从湿热壅积也可以成毒,可以造成胆汁外溢发为发疸。所以它的主治病证看起来复杂,实际上讲了一个意思,在各种热证当中,只要热壅可以成毒,可以产生在很广泛的病变当中,是这个意思。也并不是说,就这类、这些病,也不是说这些病同时出现,只要符合热毒,出现在某一类这种证里边,都可以以这个基础方来进行化裁,或者和其他方剂一起治疗。所以这是在讨论这个方的主治的时候,一般本科学院开始一看这个方好像涉及面太广,没有针对性,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捕捉它的共同那个精神实质。
作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在前面主治来看,因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很难把它囊括进去。那就是说有基本的热象,而且热程度较重,再加上热毒的特征,所以很多教材是沿用了一些大家习惯的近年来的一些教材是这样确定辨证要点。实际上作为清热解毒的这个作用来讲,应该说有热毒的一些特征,应该反映在里边。但由于这个方,它的功用,我们放在清热解毒里边,它又不是说只有清热解毒,这个思维可以作为清热燥湿用,栀子也清热利水了,可以针对这种湿热来使用,不仅针对热毒来,也能针对湿热来使用。当然在临床运用当中,针对主治里的一些情况,如果内热盛,引起了有大便干燥秘结,这个方配大黄,作为清热力量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相结合。所以在历来用法里,针对不同部位,经常用这个方里的药调整,结合大黄,这是一种方法了。如果是出血在血分,热邪、热毒迫血妄行,当然要加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防止留瘀。热毒引起黄疸,那是一般配像茵陈、大黄这些,增加清热作用,同时还能利胆退黄。外科方面常用的加味,银花、连翘都称为疮家圣药,都是较大剂量的运用了,蒲公英也是清热解毒力量很强的,也有凉血作用,这是一般的运用了。这个方很苦寒,所以它作为脾胃虚弱,或者火毒不盛,一般不用。如果说过服、久服,过量久服容易伤脾胃了。刚才讲这个黄连解毒汤是个基础方,基础方要针对具体热毒出现的部位、热毒的程度,而且具体证型来加减组方运用。
它是清上泻下同治的,所以功效泻火通便和清散上焦的郁热了,清散中上二焦郁热结合的,所以叫清上泻下。这个方方解里边,连翘用量最大,连翘这个药,在到宋代前后对它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所以张元素说这个连翘有三大作用:一个清心热(它擅长于);第二个,清上焦,上焦包括头面。清心热、清上焦热,这是连翘的两大方面;第三个,外科常用。张元素说它治痈疡,痈疡是外科的肿毒,它是后来叫它疮家圣药。这三个方面在这里都要符合,治痈疡它解毒力量好,疮家圣药,这是有热毒证了。它质地较轻,善走上焦,所以认为它能够清、能透散,所以清热解毒和透散相结合的,用量较大,解毒力量强。银花、连翘要清热解毒为主,必须用量大,所以这个方里,作君药用量最大。下面臣药分两组:黄芩、栀子联合擅(长于)清上焦,所以很多方里基本结构,黄芩、栀子相配的,都往往用于胸膈、胸胁以上,这类配伍方法,这是能够清热解毒,能够引热从小便排出,用来协助连翘清解;大黄、芒硝,是用来釜底抽薪,清热泻下,以中上二焦热邪从下排出,所以从大小便都结合排出热毒。薄荷和竹叶,在这里它有清散作用,增加连翘这清散透邪,对郁热易散了,竹叶还能保护心神,清心、保护心神。甘草,它有保护胃气,防止这些苦寒药物伤胃。用蜜来煎服了,少量白蜜煎,它一个有缓和作用,也协助甘草保护脾胃,这药比较苦寒;第二个,它有润肠通便作用,能够引热下行。所以凉膈散这个方它体现了一种治法,体现了一种中上二焦的热毒从下窍排出,它不仅仅有泻下作用,它(还)有利水作用。所以历来把这个方作为“以泻代清”的一个治法的代表性方剂了,以泻代清,釜底抽薪。因为像从宋以后,到后世很多医家都认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锅水开得很旺的时候,你给它泼点冷水,相当于用点清热、降火方法,清热泄火方法,像三黄这一类。但是如果你把那锅水底烧的那个火撤掉,那个退热更快。所以这个方是一种两者结合的方法。
黄连解毒汤
所以作为这个方来讲,清热解毒一张代表方,以及它是基础方黄连解毒汤。这个方过去当过Ⅱ类方。由于它作为一种基础方概念,体现了一种三焦热毒,针对上、中、下三焦热毒的一种清解方法,所以把它现在当Ⅰ类方了。黄连解毒汤,我们现在这个名称来考证是《外台秘要》上引的崔氏方,崔氏方这个书没有了,其里边出了很多方剂了。但是从三味药相同,应该说见于《肘后备急方》,所以产生年代是较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