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胥伏桂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直觉观察能力情感想象思维情感体验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尤其是学生到了初三,重视语文技巧讲解,忽略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尤其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教育要求全面地开发人的智力。

实践告诉我们,直觉思维能力与阅读、写作能力关系密切,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极为重要。

直觉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严密推理与验证,凭直观迅速“猜度”到问题的精要的心理现象。

直觉思维往往把不相干的人事扯在一起,又带有或强或弱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受到时空远近的影响,因而就可能作出错误的直觉判断。

因此,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好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沿着健康、正确的轨迹发展。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欣赏物景中生发情景。

《春》是初中生直觉观察、触景生情的好范文。

教科书上明确规定了学习重点有二:一是抓住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春景,二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体现触景生情的直觉观察的灵活性。

作者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进行描绘,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参与其中:
盼春,不是抽血寫“春天来了”,而是凭直觉把春天拟人化:“春天的脚步近了”。

绘春,也是绘出一幅幅能直觉感受的图画。

春草图:作者敏锐地地观察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感觉,“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花图:色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觉:“蜜蜂嗡嗡地闹着”。

真是缤纷浓华,声色味俱佳。

春风图:先从触觉突出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接着从嗅觉来写春风“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最后从视觉、听觉写出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的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唱,牧童短笛“嘹亮”的音响。

于是,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通过作者的直觉观察与感受,就变得声色情感交融了。

春雨图:观察极细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也能通过直觉,感觉到春雨的“轻柔”与“湿润”。

这时,形象与抽象思维全融化其中了。

赞春,连取三喻,像小娃娃,突出新;像小姑娘,突出美;像健壮的青年,突出力。

三者都从直觉上给人以优美如画,欣欣向荣的感觉。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景中生情。

语文教学的直觉思维过程与美感直觉的心理过程更接近。

因此从审美感觉的角度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他们置身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中,当他们徘徊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青城山幽林里,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展现在眼前,这些美景必然在师生心中产生愉悦之情,这就是美感,这样的美感积累多了,储存于大脑中,在描述画面或写作需要时,就会变成自我需要的直觉形象。

直觉思维的培养,主要把对景物、环境、人物的观察描写结合,开拓观察范围与直觉感受的广泛性。

观察的范围包括事物的总体、过程、意义与特征。

总体,指从运动中观察事物之前,要对事物的概貌、轮廓有个总的直觉印象。

要注意观察它的各个部分的组合是否和谐、匀称、合理,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直觉印象,这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过程,指要从运动中观察事物。

意义,指通过观察揣摩藏在事物背后的社会价值。

特征,就是要对人与事物的差异、个性进行观察。

例如有位同学写的《风》:

“呜——呜——”,北风呼啸着。

那气势,犹如千军万马在空中奔腾、咆哮,仿佛是林海的涛声时起时伏,又像是被激怒了的雄狮、猛虎在怒吼着,森林可畏。

或者不如说它像是一个泼妇在撒野,或是一个顽劣的富家骄子,因为什么事不顺心,使着性子,任意地摔打着身边的一切器物。

你看,那晾在场边上的衣、被、床单,被它扔得老远;你听,“哗啦”一声,门窗上的玻璃被它撞了个粉碎;“叮——咣——”一声又一声,门板也成了它出气的对象,它像是有意地撞击着门板,放肆地施展着种种无赖的手段;它把灰尘、砂石、枯枝、败叶,胡乱地抛撒着——直刮得天昏地暗,连整个操场也似乎颤抖起来。

我硬着头皮下了楼梯,和几个同学一道,顶着刺骨的寒风,踏上了回家的路。

……
风,一个劲儿不停刮着,给教学楼披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罩衣。

逆着北风流动着的河水,“哗哗”地,但也是艰难地流动着。

水声与风声汇合在一起。

河面上一皱一皱的鳞波——看来,这凶恶的北风竟然想阻止河水的前进,这岂不是太狂妄了吗?
自然现象中有些东西也像精神现象一样难以捉摸。

风就是这种难以捉摸的现象。

这篇习作的初稿表现的风,给人的直觉感受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形象。

老师要求小作者重读《白杨礼赞》的全文和《秋色赋》的结尾,并向他提示两点:“风”是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树”的弯而不折象征了什么?于是他作了修改。

事后他深有体会地说:“老师提了要求后,我怎么写呢?我望着窗外苦苦地想着。

当时正刮着西北风,风大极了。

朱自清先生能够把荷塘上空那片月色写得那么优美,我为什么不能把风写好?放学回家,一路上我注意观察,看山、水、天空的变化。

蓝蓝的天,黑青色的山,都变成灰蒙蒙的,四周是茫茫的一片。

我发现,风是迎面吹来的,水是顶风前进的。

望着水,我想,风再大也不能使水倒流,再糟糕的时间也会成为历史。

这样,
就有了思想、意境,也产生了文章的主题。

只要你仔细观察,又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不愁没有材料可写了。

”从总体看,作者对风的直觉把握是准确的;从过程来看也写出了人物景物和谐配合的流动美;从对意义的揭示来看也自然深刻。

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通过细腻的直觉观察,形象生动地把握了风的个性特征,由景生情,习作也因此而富有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专才向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重要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语文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常地、不失时机地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初中学生语文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语文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