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玲 娄底一中 《电动机》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机》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电与磁
二、实验器材
玩具小车,小电机,学生电源,U型磁铁,金属导轨,直导体,开关,自制器材1,自制器材2,自制器材3,自制器材4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思路
(一)教材处理:让通电线圈直接在U型磁铁中转动(如图片1),
弊端:1、线圈上方的导线会扭转缠绕而无法继续转动。
2、线圈经常被两边的磁铁吸附,而左右摇摆。
改进处理:自制器材1,用中间由吸管固定,且放入绝缘物体—泡沫的轴固定
线圈,且线圈接出的导线用胶固定在两根中间绝缘的轴上。
这样,
接出的导线随着轴一起转动,有效避免导线扭转缠绕,并且避免线
圈左右摆动。
(如自制器材1)
图片1 自制器材1
自制器材1(分解图)
(二)教材处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仅仅是立体图片,
弊端:部分学生的几何理解能力还不够,看不懂这三维图。
(如图片2)
改进处理:自制器材2,用亚克力板制作一个模型,边演示边讲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为何只在平衡位置来回摆动,却不能持续转动。
(如自制器材2)
图片2
自制器材2
(三)教材处理:“想想做做”中的实验:小电机,
弊端:无法让学生感知线圈的通电情况。
改进处理:自制器材3,通过加入一个二极管,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小电机中的奥秘,一会通电一会断电,让线圈靠惯性越过平衡位置。
(见自制器材3)
自制器材3
(四)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定子”和“转子”,在最后留了一道思考题,“隧道小火车”为什么能自动?(见自制器材4)
自制器材4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生活物理社会
实际小电机中的线圈抽象出一根通电直导线单匝线圈多匝线圈
实际模型实际(二)教学主线(问题教学法)
1、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吗?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一直转动吗?
3、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一直转下去?
4、怎样才能让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及换向器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电动机持续转动的原因,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就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学科素养。
六、实验教学内容
1、展示电动玩具小车,是什么让它动起来,拆机。
发现是电动机在起作用,可电动
机的轴如何动,学生看不清,于是用胶粘了张小纸片在轴上,通过叶片转动知道
轴的转动。
2、再把电动机拆开,发现电动机里有线圈,有磁铁。
现在电机已经被拆开,里面的
导线是怎么转动的,我们无法直观实验,现在用一根心形导线来代替,看通电导
线是否在磁场中转动?实验结果,心形导线欢快地转动起来。
(生活)
3、提问:为什么通电导线会在磁场中转动呢?
复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那磁场对通电导线是否有力的作
用呢,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结果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
受力的大小和电流大小、磁场强弱有关,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磁场方向有
关。
(物理)
4、再提问,刚刚我们是用一根直导线做的实验,那换成单匝线圈,通电线圈在磁场
中会一直转动吗?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一点,换成多匝线圈,通过实验得出,通
电线圈只能在磁场中转动一定角度后,不再持续转动下去。
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
突。
(认知冲突)
5、提问,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一直转下去?
通过亚克力模型的展示,通电导线ab,cd边在磁场中受力,使得导线开始转动,但转过平衡位置后,动力变为阻力,但由于惯性,线圈继续转动,但转动变慢,
最后又转回来,如此反复,线圈只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摇晃几下就停下来。
(解决
冲突)
6、再提问,那要怎样才能让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思考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思考:一般会得出两个方案,
a)阻力变动力(改变力的方向)
弊端:手动很麻烦
b)去掉阻力靠惯性
展示“想想做做”改进实验,线圈持续转动,发现二极管一会亮一会灭。
学生思考:说明一会有电流,一会没电流。
原来是导线的一边刮掉了所有的
漆包线,另一边只刮掉一半。
这就是去掉阻力靠惯性实现持续转动。
弊端:动力不足
7、交流评估,继续提问:
怎样把人工换向改成自动换向?电源和线圈每半圈交换接触点换向器
8、得出换向器的结构:两个铜半环,两个电刷组成。
并展示电动机。
(实际)
转子:能转动的结构(例如:通电线圈)
定子:固定的结构(例如:磁铁)
9、总结:
a)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磁场强弱有关
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方向有关
b)电动机:基本构造:换向器,定子,转子。
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
10、课后思考:
“隧道小火车”为何能动起来,哪个是定子,哪个是转子?
让学生加深对“定子”和“转子”的认识。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展示电动玩具小车,是什么让它动起来,拆机。
发现是电动机在起作用,发现是
电动机在起作用,可电动机的轴如何动,学生看不清,于是用胶粘了张小纸片在
轴上,通过叶片转动知道轴的转动。
2、再把电动机拆开,发现电动机里有线圈,有磁铁。
现在电机已经被拆开,里面的
导线是怎么转动的,我们无法直观实验,现在用一根心形导线来代替,看通电导
线是否在磁场中转动?实验结果,心形导线欢快地转动起来。
(生活)
小纸片放大
轴的转动
3、提问:为什么通电导线会在磁场中转动呢?
复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那磁场对通电导线是否有力的作用呢,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结果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和电流大小、磁场强弱有关,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磁场方向有关。
(物理)
4、再提问,刚刚我们是用一根直导线做的实验,那换成单匝线圈,通电线圈在磁场
中会一直转动吗?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一点,换成多匝线圈,通过实验得出,通电线圈只能在磁场中转动一定角度后,不再持续转动下去。
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
(认知冲突)
5、提问,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一直转下去?
通过亚克力模型的展示,通电导线ab,cd边在磁场中受力,使得导线开始转动,但转过平衡位置后,动力变为阻力,但由于惯性,线圈继续转动,但转动变慢,最后又转回来,如此反复,线圈只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摇晃几下就停下来。
(解决冲突)
6、再提问,那要怎样才能让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思考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思考:一般会得出两个方案,
c)阻力变动力(改变力的方向)
弊端:手动很麻烦
d)去掉阻力靠惯性
展示“想想做做”改进实验,线圈持续转动,发现二极管一会亮一会灭。
学生思考:说明一会有电流,一会没电流。
原来是导线的一边刮掉了所有的
漆包线,另一边只刮掉一半。
这就是去掉阻力靠惯性实现持续转动。
弊端:动力不足
7、交流评估,继续提问:
怎样把人工换向改成自动换向?电源和线圈每半圈交换接触点换向器8、得出换向器的结构:两个铜半环,两个电刷组成。
并展示电动机。
(实际)
转子:能转动的结构(例如:通电线圈)
定子:固定的结构(例如:磁铁)
9、总结:
c)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磁场强弱有关
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方向有关
d)电动机:基本构造:换向器,定子,转子。
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
10、课后思考:
“隧道小火车”为何能动起来,哪个是定子,哪个是转子?
让学生加深对“定子”和“转子”的认识。
八、实验效果评价
整堂实验课很充实,有教师的阶梯式提问,有学生的自主活动,例如:电动机的拆除,心形电机的转动,实验方案的研究,“小小电机”的实验,最后引出换向器的巧妙设计。
学生经历“好奇”电动机的动,“为什么”动,经过实验得出“原来如此”的惊叹,教师的引导提问“为什么”通电线圈不能持续转动,再次经过物理分析“原来是这样”的理解,又经过“思考”如何让它持续转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考虑弊端,综合出最好的自动换向的方案——引出次课重点“换向器”。
整节课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学习,重新走一遍科学研究创造过程,很有成就感,对科学家们更是充满了敬意。
实验美观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