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题】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

初尚明,已而沉黑窗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许。

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客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缚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

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节选自袁枚《游桂林诸山记》)材料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世有A自谓明B于理C行乎D义E而终身F面墙G者H率类I是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晡,申时。

与《孔雀东南飞》中“鸡鸣”“黄昏”“人定”同属中国古时的十二时辰。

B.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词义相同。

C. 俾,意思是“把,使”。

与《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词义不相同。

D. 其,表示反问。

与《种树郭橐驼传》“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中的“其”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游桂林诸山,精心选择游历路线,从独秀峰,到栖霞寺,再到木龙洞,详略得当,错落有致
B. 材料一第二段叙议结合,描写了栖霞山洞上下四周的景观,天、地、池、幔、柱、栋梁,井然有序,姿态各异。

C. 材料一结尾补叙先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知山水之乐,衬托如今对自然且喜且愕的深切感慨。

D. 材料二以游洞为喻,以“力”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实现宏伟的目标和“志”“力”“物”之间的联系。

13. 材料二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袁枚游山的经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石钟山记》)
参考答案:
10. CEH 11. C 12. D
13.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游玩时碰到困难,如果没有外物的辅助,是不能尽兴的。

②袁枚游山时有道人引导,火把照明,否则就会陷入险境。

14. (1)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名师讲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明于理”“行乎义”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的后面断开,CE处断开。

“而终身面墙者”,“者”,……的人,句中为判断句的主语,H处断开。

故在CEH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句意:当地人就拿出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列出单子给我看。

/父亲去世抛下了我。

C.错误。

两个“俾”都是“把,使”的意思。

句意:把白天变成了黑夜。

/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

D.正确。

语气副词,表反问。

/语气副词,表大概。

句意: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力’为中心”错,结合“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分析可知,应是以“志”为中心。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意思是游玩时碰到困难,如果没有外物的辅助,是不能尽兴的。

结合“道人秉火导入……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分析可知,袁枚游山时有道人引导,火把照明,否则就会陷入险境。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夷”,平坦,“众”,多;“险”,危险。

(2)“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应为“铿然有声(之)石”;“皆是”,到处都这样;“名”,命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

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

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画中一样。

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爬在地上。

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栖霞寺。

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

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的感觉。

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

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列出单子给我看,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

算起来。

大约走了二里路。

把白天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白日。

呀,真危险啦!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

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

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最后一天,游览木龙洞。

游览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挂着,似乎随手可摘。

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如此。

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

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轮明月。

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承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乐趣。

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生出感慨,这山令人惊喜又惊讶!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记叙不详细,又写成游记来补充。

材料二: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向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