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三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
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的结论。
12
1.走近作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 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 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5
二、自主学习
2.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 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 子的政治主张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
14
三、合作探究
写作借鉴: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方法,使文章气 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15
四、迁移拓展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 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威天下”靠“天 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 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9
三、合作探究
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仁政”。 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
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 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 通过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怎 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10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
20
二、自主学习 1.文题诠释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在论述什么样的人才能称 大丈夫中的一句话。 2.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清文章思路,指导背诵。
全文可分为二部分。 第1段:景春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第2段:孟子认为大丈夫的形象。
21
三、合作探究 1.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称为“大 丈夫”?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 与国之间的战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是了不起的男子汉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能称为“大 丈夫”?
29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 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 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 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30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 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 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 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 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等与之相同。
28
二、自主学习
1.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 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 顿及重音。 (3)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 人和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
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 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 本文的中心认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 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11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4.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交流点拨]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
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
16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 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感情 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17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8
第2课时 (学习《富贵不能淫》 )
19
一、激情导入
孟子是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 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 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 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 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 出人才的成长观放射出智慧的 光芒。人们常说: “大丈夫说: ‘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 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 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 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 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
25
26
第3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7
一、激情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水的 锅里;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 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 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 这个热水澡好呀!结果?青蛙熟了!也就是说,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 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 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
35
(2)相关的事例有: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打进北 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直青蛙丢进沸水中, 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 的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 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从防守一方而言)。
8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2.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 不是。 理由: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
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 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 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 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 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
31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 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 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2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 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 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 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 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 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 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 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 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 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 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3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 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将六位逆境中成才 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 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4
四、迁移拓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 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 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1)相关的名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3
5.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 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24
四、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 路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 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 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到这段话时, 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36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孟子》三章,对孟子的思 想和主张有所了解,也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 道理。
六、反馈训练 1.背诵《<孟子>三章》。
2 .尝试完成海韵图书有关作业。
37
板书设计
38
6
二、自主学习
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 什么?
[交流点拨]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 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7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
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
的?
[交流点拨] 例一:环而攻之不胜—— 突出地利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课
《孟子》三章
1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 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 孟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果。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
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原则, 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 道”。
22
3.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呢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才能称得上大丈夫。 4.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还要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说: “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5.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交流点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
文三层, “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13
三、合作探究
写作借鉴: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这层结论,层层深入。文章第一层,开 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 重要;第四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 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国境线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 和极强的逻辑性。
2
第1课时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3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 ? “四书五经”。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 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4
二、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