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4.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 在读中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6.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

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举动神志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2)指名读。

(3)男女生读。

(4)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
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师总结: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

这句话就象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无疑《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
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七、布置作业
1、把本课词语书写美观。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老妇人
身体虚弱、多病神志不清
两个小姑娘
嗤笑傻笑老兵说出真相
车厢里的人们一片寂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