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
(三)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深度学习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或方法,营造出与教学
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融入历史现场,能够身临其 境地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中的人,从而积极参与教 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影视图片”、“史料呈现”、 “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 出发,在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社会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让学生消除对历史的隔阂感、陌生感。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教学进度:根据教研室安排期中考试前完成《中外历史 纲要》上册1-15课的新课内容,期中考试后完成《中外历史纲 要》后半部分16-29课的学习。每周两节正课两个晚自习,人 均3-4个班,课程内容多,杂,进度比较紧,任务重,初步估 算期中考试争取留一周复习时间。我们主要以导学案的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老师的讲授少而精。
3.关键能力,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 能力。
4.必备知识,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 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 知识。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秦统一疆域图 材料三: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 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pí皮,通“疲”)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财匮(kuì愧,缺乏)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 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 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 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 心功能的概括。
——为什么考 “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 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考什么 “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
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 新性” 。
即在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 的发掘;对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 运用创新思维,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情境”——高考的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
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二)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1.总的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以培养历史学科素 养为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激 发学生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2.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 习知识的方法。 4、加强备课组的交流和建设: (1)切实抓好的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的合力。我们学校施 行每日一小研,每周半天大教研活动。集体教研中心任务就是 集体备课,组长每周将本组的教学活动进度,教研主讲人,主 讲内容,所需材料等作统一要求。集体备课分工到人,每人分 工内容具体明确,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说课、上课、听 课、评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全面优化,做到课前充 分准备,课中高效落实。
——《汉书·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五: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
——《汉书·贾山传》 3、核心问题: (1)“简牍”史料的表层信息汲取: (2)“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层信息分析: (3)“史学思想方法”归纳:
我们的认识转变
1. 由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由教书到育人。 2. 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3. 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 过程。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2)以听课、评课的方式带动全组的教学。半天大教研要先 听两位老师的课,然后组织全组老师进行互评,促进组内的 交流和提高。 5、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并在此基础 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 的基础。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作业要 求全批全改,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
3、思考以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提出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秦的建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秦朝灭亡的原因 有哪些?”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探究,寻得答案。
这个预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 解,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为课堂学习提高了针对性,同时也 推动了“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 能力。
四翼:怎么考
(一)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
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注重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线索,考查基础 的学科方法、能力、素养。 (二)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载体。
(2020山东卷1)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 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2020山东卷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 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 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2020山东卷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 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 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 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2020山东卷18)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 记的工作笔记。)
体现在历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历史知识体系 的内部联系,强调历史各分支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多 层次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即在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 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 的借鉴;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四)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
(一)主题教学:重组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进行单元设计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立意,是教师基于对课标、教
材的理解和深度把握,对蕴含在基本史实背后的历史智慧、人 文情怀和价值追求所作的点睛提炼。它直接指向立德树人的要 求,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以主题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素 材的选择和教材资源的重组就能够聚焦,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会 更强,教学过程也会更加通透顺畅、连贯有序。2017年《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 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 素养的落实。通过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整体学习,使学习内容围 绕着一个主轴展开,层层推进,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的认识逐 渐得到完善和提升。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 明起源 到秦汉 大一统
民族交 融与隋 唐大一 统
多民族 政权并 立与交 往
元明清 大一统
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
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就会发现秦统一中国的真正意义: 秦的统一,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中国 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 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这样不仅能够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培 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层:考什么
1.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养、道德 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要求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意识、培育 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科素养,历史学科包括六大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怎么考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立德树人”
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 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根本任 务,进而围绕立德树人确立了高考 其他两项核心功能,即服务选才和 引导教学: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 还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都要坚持 以德为先,各个方面均围绕立德树 人开展。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以大概念来整体设计教学,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学 习主体内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 (二)学生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做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好办法,有效的预习 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上起课来自然事 半功倍。以《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为例,可以让学生分 以下步骤预习: 1、快速浏览,列出提纲。用1-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了解 本课的大体结构,列出提纲。 2、精读教材,解析历史信息。在知识结构后面可以给学生继续 提出问题,比如在标题“秦的统一”之下可以进一步提问:秦 统一的原因?过程?制度?带着这些问题去精读课本,完善、 补充先前的提纲;并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记录下阅 读中的疑惑,这样可以在上述提纲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更细致的 知识体系。
1、学习指南:通过“里耶秦简”户籍简,结合所给出的其他史料,汲取简牍 的表层信息,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层信息,体会其对创建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历史影响,形成相应的历史思维与能力方法。 2、学习内容: 材料一:里耶秦简户籍簿(图) 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设置的 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 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在破解 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是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通过以课本 中的材料“里耶秦简”为主体,分别设置了学习指南、学习内容 和核心问题三个部分,格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