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1.1
2.2
3.3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因为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017-08-22 08:32:29 | #1楼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很有难度,但它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如何把这个基础打好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到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所以本单元的重点不应放在如何让学生牢牢记住计算法则上,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而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分母不变上,即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因为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只要学生明确了为什么分母不变,即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变的这个算理,哪怕他们记不住具体的法则,当他们拿过一道题时,同样会做,因为他们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学学习的。
这正体现了数学《课标》所倡导的学习理念。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2017-08-22 08:30:10 | #2楼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
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
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
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1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1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教后反思:
初次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很新鲜。
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古文,但这篇古文篇幅短小,而且有趣,我相信学生会喜欢,于是就开始我的教学。
我想,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我应当帮助他们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这样才不至于他们在理解中出错。
如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我想得让他们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
我琢磨,古文要读好,首先要理解意思,在此基础上,学习适当停顿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些。
可尝试了一遍后,发现学生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
于是我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就这
样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终于找到了一点古文的感觉。
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生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入《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篇《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让学生自学。
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
学完古文,我感慨万千,祖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它灿烂的光辉必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11宴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
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教后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
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
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
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
“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2半截蜡烛
4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
(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
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
(学生准备──指名演。
)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
(“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
再演一次。
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
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
(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
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5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郑颖备用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
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
(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
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
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
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
说明她很聪明。
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
说明她很机智。
)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
(天真、纯洁。
)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
(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对话之前一般有
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
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
(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教后反思: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
其实写的过6
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教后反思: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
《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
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1.在前一天预习时,我告诉同学们:“明天我们要举行讲相声比赛,这段相声就选自13课《打电话》,请每小组选出两名同学参赛。
”
2.第二天语文课,比赛如期进行。
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笑声。
最大的收获:没想到有的同学真很有才呀!这么长的段子,居然
背得滚瓜烂熟,演得惟妙惟肖。
还有的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创意,用温州方言演,很搞笑。
看来对同学们有兴趣的再长也能背下来,没有兴趣的再短也不去背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