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南泉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尽趣尚浓 世态人情薄——《范进中举》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尽趣尚浓世态人情薄——《范进中举》反思《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在教材和教参中它的主题都被定位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群儒生的畸形状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讲解这课时,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字词后小说三要素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分析方法——牧羊式教学法,即在宽松的环境里进行师生交流,形成一种独特的话语场,让教学具有开放性。

因为《范进中举》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背景模糊即课文没有交待范进中秀才之前偶遇周进的那些心酸场景,也无中举之后在众清客面前出尽洋相的辛辣疯刺,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范进形象的理解出现偏差——范进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加之学生认知有限,(1)学生对小说“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特性认识不足,对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认知不足。

(2)鉴赏文学艺术的能力有限,对某些小说中惯用的技法比较陌生,对小说中某些精彩的情节或丰满的形象,无法形成独立的认知。

学生往往关注表层的情节。

(3)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在涉及到小说主题时,学生往往提升不到一定的高度。

鉴于以上原因,我把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范进中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范进中举》前,大部分学生已经预习过,所以上课时,我什么也没有讲,只让学生观看视频:下载的《百家讲坛》之《范进中举》,由大连大学高日晖副教授主讲,分为《范进发疯》《范进其人》《胡屠户》。

虽说用了整整三节课看视频,可学生的收获特别大。

在原来,介绍背景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学生厌烦,可这次看视频直接就解决了范进中秀才之前偶遇周进和中举之后在众清客面前出尽洋相的事;有关科举的知识: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具体分科有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具体分科的主考部门及每级考试前三名的俗称等,学生通过视频很乐意的就接受了,我的“淘神费力”没了用处。

人物分析及主题等在视频中都得到了详尽的讲解,我分析小说三要素时的“长篇大论”没了发挥机会。

通过视频,学生积累了有关科举的诗句:白居易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视频看完后,我单独用了一节课来进行鉴赏,采用牧羊式的教学,因为有时候在进行文章赏析时,我发现我使尽浑身解数,一再给学生放下包袱,让他们随意发言甚至欢迎随意插嘴,说对说错都没关系,但常常事与愿违,课堂上仍一潭死水,千个石子激不起一层浪。

而有的时候,教室里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发言,学生热情很高。

半期后我意识到,课堂的冷寂与课文有关,比如上《孤独之旅》就是这样;课堂的热烈与教师创设的氛围有关,在上《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时,有关剧集的播放,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课堂讨论热烈。

但我也发现即使是热烈的讨论,有时也有很多东西没什么价值,白白耽误了时间,
活跃的课堂中,许多人并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师生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

之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是因为教师在新课程中再也不是知识的化身,学术的权威,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对话,要和学生共商他们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视学生为自主发展的主体。

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咀嚼知识,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目的。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牧羊式教学能让我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知识的启迪,品味成功的欢乐。

在《范进中举》的鉴赏课中,学生通过课文和视频,提出了超乎我备课时的准备:
彭远冬是我班的历史迷,他读了许多有关历史哲学的书,他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见解让我眼前一亮。

他说:“科举制从隋代建立,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政治、文学各个方面影响非常巨大,尤其是唐宋时期,打破了贵族对权力和文化的垄断,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

18世纪来华的一名西方传教士在给红衣主教的信中就以羡慕的口气说:‘(在中国)贵族从来不是世袭的。

……当一个省的总督或省长死去,他的孩子同其他人一样要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不管他们所继承的父亲的名字多么显赫,对他们也无济于事。

’据说西方现在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参考了我国的科举制。

况且《范进中举》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提出质疑,甚至暗示。

我认为视频里讲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只不过是我们后来的人给它强加上去的一个载体罢了。

这科举制同现在的高考选拔人才是相似的,我们现在也有人参加高考考了许多年都没有考上的例子,有的人甚至走了极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高考失败,以及因高考失败所导致的一切悲剧都归罪于高考制度的身上,就认为高考制度残害了现在的学生呀。

所以我认为视频里及练习册说揭露了科举制对人的毒害不是很恰当,不是吴敬梓写作的本意。


有同学也赞成他的观点,龚圆艳紧接着说:“高日晖教授自己也讲了,明清时把《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只是儒家思想学说,而隋代建立的科举制并不是仅这点内容,所以科举这种制度选拔人才并没有错,错在当朝统治者所定的内容限定了人的思想。

所以小说中写范进不知道刘基在元代就中了举士,不知苏轼是何人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你考试指挥棒在哪儿,我就怎么考,大家就这怎么学。

你考哪一科我就学哪一科。

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指责我们的祖先所创立的科举制。

这篇文章的主题把它归纳为揭露科举制对人的毒害有点牵强,应该是明清时期的考试内容对人思想的限制。

主题应该从胡屠户邻居等人的身上去找。


听着他们的见解,我心里暗暗叹服学生能辩证的看问题。

语文科代表万语特别喜欢看文学书,她说:“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
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特殊的个人经历,所以他写《儒林外史》更多的反映当时中国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漠。

我认为范进的疯是被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逼疯的。

老丈人瞧不起他,左右邻居打击他,亲朋好友讽刺他,连自己出去考试七八天,家里的老娘都饿了两三天,邻居都不管,没有人可怜他们一家人,没有人送来一粒米。

这不是范进为人差劲,全篇文章我们看不到范进整人,看不到范进奸诈,也不是邻居穷,而是邻居们都是同胡屠户一样的角色——嫌贫爱富的势利眼,这正是当时世态人情薄的写照,也是吴敬梓的经历写照。

因此我觉得《范进中举》的主题,应该理解为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普遍心理。

这也能从后人品评《范进中举》的一副对联找到印证: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在我班有小作家之称的刘少东说:“我也支持万语的观点,这在书中有多处描述:范进中举后,物事人非。

那些曾经轻视他的、奚落他的、挤兑他的、嘲讽他的,如今一并前来道贺,如亲人的一般。

胡屠户的前倨后恭、粗俗势利就不用我多说,单是众乡邻就‘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等,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主动拜访,赠银送房。

众人的讨好恭维,阿谀奉承,充分表现了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势利市侩的丑恶社风。


邓微微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世态人情薄不仅仅从众人身上表现,其实范进本人身上就有,你看他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对人打起官腔,这不是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思想在作怪吗?”
“老师,我觉得通过他们的争论,我的看法也变了,我也觉得把主题定位在世态人情薄更好些。

我去网上看到了这几句诗‘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认为就是在反映世态人情薄。


……
上完这堂课后,学生和我都有课尽趣尚浓之感,更在《范进中举》中读到了世态人情薄。

通过这牧羊式的教学,给学生搭建了创新思想的平台,使得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