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期末生物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期末生物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工具,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较模糊,可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B.对光时要把高倍物镜和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顺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顺时针
D.高倍物镜调换成低倍物镜后,视野变得更明亮了
2.鲸鱼需要浮出水面进行呼吸,该过程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A.生物的生长发育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生物对刺激的反应D.生物的新陈代谢
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
4.下图中,细胞甲经过a过程形成了细胞乙、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可以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B.丙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甲细胞的- -半
C.a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a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最明显
5.如图表示两类生物细胞分裂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B.两图中A时期细胞核内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的复制
C.细胞分裂先是细胞质分成两份,再是细胞核分裂成两个
D.C细胞与A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同
6.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体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
0.0570.51580.39
度(ppm)
A.A→E→C→B→D
B.D→B→C→E→A
C.
D.
7.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欣和同学做了探究“酸雨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

下表是记录的实验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模拟酸雨清水(pH=7)pH=5pH=4pH=2
种子萌发率
911320
(%)
A.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C.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用等量的多颗黄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黄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
8.下列植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
A.油松B.墙藓C.满江红D.水绵
9.我们常见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但生物圈中还有一些肉眼很难看见的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B.都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D.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10.表所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
...的是()
实验名称实验材料使用目的A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酒精脱色
B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生理盐水为细胞提供营养C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D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湿棉絮保持小鱼正常呼吸A.A B.B C.C D.D
11.小波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如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
C.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丙中的②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12.依据图①﹣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生物①是动物,②③是植物
B.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
C.图示生物②是由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营养组织等组成
D.图示生物①②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
13.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中②的结构名称及功能是()
A.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细胞壁―保护作用
C.细胞核―生命活动控制中心D.叶绿体―能量转换器
14.图甲、乙分别是菠菜叶肉细胞、某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的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B.热水烫过菠菜后,水会变绿,是因为菠菜的②被破坏
C.菠菜有③,能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
D.克隆羊多莉的实例说明④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15.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的未遮光部分变为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实验
B.该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产生了蛋白质
D.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掉原有的有机物
16.如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叶脉
B.图中②是下表皮
C.图中③是叶肉
D.植物蒸腾作用“门户”是图中的④气孔
17.衣藻、苔藓、水杉、小麦四种植物具有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A.都无种子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都有根、茎、叶D.种子外都无果皮包被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18.在观察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液体分别_____、_____,目的是_____。

(2)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补充完整:取镜安放→_____→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3)显微镜现安装有10×和40×两个物镜,观察时,首先应选择其中_____的物镜进行观察。

(4)正确地盖盖玻片是成功制作临时装片的关键。

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_____。

(5)如果视野中有污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排查:首先移动_____,若污点不动再转动_____,如果污点还不动,说明污点一定在_____上。

19.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利用盆栽植物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对实验中的黑纸片进行了创意处理,即将黑纸片中间镂空形成各种图案(如图一为五角星图案),用这种镂空的黑纸片对植物叶片上下两面进行遮光处理,经过系列实验过程,结果如图二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须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图二中叶片上五角星图案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
C.图二中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图二中五角星图案越明显
20.17世纪比利时的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范·海尔蒙特从柳树栽培实验中得到启发,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
A.二氧化碳B.水C.氧气D.无机盐
21.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二氧化碳还有物质 A水
B.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D.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以外,还有物质 B无机盐
2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阳光、二氧化碳、水及矿物质等为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_____因素。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者。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__________流动。

平衡状态下,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

(3)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尸体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细菌、真菌等_________者能将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4)自然界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

23.春天是桃花开花的季节,桃树的果实是人们夏季喜爱的水果。

下图是桃的一生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花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___,其结构中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是最重要的部分,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2)当花的各部分成熟以后,要结出果实,还必须经过___________这两个生理过程。

(3)水蜜桃果大、味甜,其鲜嫩的“果肉”是由___________(填名称)发育而来。

(4)春节刚过,小明同学就把自身具备萌发能力、不在休眠期的桃的种子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里,一个月都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4.下面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方案。

在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5分钟后,统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下表是全班八个小组实验的结果。

组别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明亮处/只 2 3 3 1 3 2 1 2 阴暗处/只
8
7
7
9
7
8
9
8
(1)在研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作___________。

(2)该班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___。

(3)统计并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____________,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4)若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

25.如图,甲、乙、丙表示植物所进行的不同生理活动,①②③表示相关物质。

请根据图示回答
(1)图中丙表示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

(2)生理活动甲可用式子表示为③+②a 叶绿体
有机物+①,其中a 表示进行甲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该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

(3)为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除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外,也可适时喷施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和对应的相关物质)来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它也被称为“气肥”。

(4)植物通过甲生理活动吸收③释放①,维持着生物圈中________的相对平衡。

(5)苹果存放久了,会感觉到甜度明显下降,这一现象与图中的________(填甲、乙、丙)生理过程有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显微镜的结构由光学部分、支持部分及调节部分三部分组成。

光学部分由镜头(分为①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两者的乘积)和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外界光线较弱时时使用);调节部分由转换器(安装物镜、转换物镜的结构)、遮
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可调节进入镜筒光线的强弱)及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两者都是调节镜筒升降,区别是,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小);支持部分包括镜筒、镜臂、载物台、镜柱及镜座等;压片夹起固定玻片标本的作用。

【详解】
A.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楚,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较模糊,可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A不符合题意。

B.对光时,应选用低倍镜大光圈,这样视野最大,光强度受镜头玻璃折光损失最小,B符合题意。

C.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

因此,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顺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顺时针,C不符合题意。

D.因为高倍物镜的镜片要比低倍物镜的镜片小的多,故换成低倍物镜后,进入的光线明显变多了,所以视野变亮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
解析:D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详解】
鲸鱼不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需要浮出水面进行呼吸,该过程体现的生命现象是新陈代谢。

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D
【分析】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植物的分布.沙漠干旱缺水,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植物稀少,据此解答。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因此影响这些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4.D
【分析】
图中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之间、新细胞与原细胞之间结构形态相近,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

【详解】
A.该图中细胞结构有细胞壁,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A错误。

B.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
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因此乙细胞和丙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甲细胞的一样,B错误。

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由图可知,分裂产生的两个新细胞之间、新细胞与原细胞之间结构形态相近,则a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C错误。

D.a过程表示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的变化最明显,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注意理解。

5.B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详解】
图甲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因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

所以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两个细胞,A错误;
在细胞分裂时,两图中A时期结构2细胞核的变化是染色体进行复制,细胞核变大,为分裂作准备,B正确;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分裂为二。

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1个细胞变为2个细胞,C错误;
图中C所示的新细胞是由A中所示细胞分裂产生,A中所示细胞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加倍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故新细胞的遗传物质与A中所示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D错误。

【点睛】
细胞的分裂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对比掌握。

6.D
【分析】
食物链定义: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捕食者。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

所以,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人体,接触的污染物最多,对其危害也最大。

【详解】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低有毒物质越少,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越多。

从表格中看出各生物体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58。

其中E0.39、C0.51有毒物质浓度差不多,可
能营养级别相同。

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故选D。

【点睛】
掌握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是解题关键。

7.B
【分析】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

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详解】
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所以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A正确。

B.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B错误。

C.实验材料越多,实验结果更准确,所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用等量的多颗黄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C正确。

D.由图表可以看出,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黄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步骤和要求。

8.A
【分析】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
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油松是裸子植物,因此能产生种子;水绵是藻类植物,墙藓是苔藓植物,满江红是蕨类植物,因此三者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分类。

理解掌握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概念及区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D
【分析】
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详解】
A.单细胞的生物结构简单,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故A正确。

B.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能独立生活,故B正确。

C.单细胞生物多数生活在水中,故C正确。

D.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等,有害:危害健康,造成赤潮等,故D错误。

故选:D。

10.B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用碘液来检验淀粉。

(4)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详解】
A.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使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由于0.9%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故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细胞因吸水膨胀,也不至于因失水而皱缩,故B符合题意。

C.碘液遇淀粉变蓝,所以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碘液是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小鱼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因此,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分,是为了保持小鱼正常呼吸,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及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11.B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少了细胞壁(这是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大液泡和叶绿体。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
图甲中,视野内出现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缓放平,造成的,故A正确;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近似于椭圆形,而图乙细胞为长方形格子是洋葱表皮细胞,故B错误;显微镜镜筒下降时,为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所以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丙中的②物镜,故C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目镜与②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制作生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

12.B
【解析】
【分析】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植物体的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和营养组织等。

动物,植物和真菌细胞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生物分为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图中①是动物、②是植物、③是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解答即可。

【详解】
①蝴蝶属于动物,②是植物,③蘑菇属于真菌,故A错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细胞核内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DNA,故B正确;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动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图示生物②是植物因此没有上皮组织,故C错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图示生物①是动物、②是植物,植物与动物比较少了系统,它们的结构层次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的结构层次,动植物的组织类型。

13.C
【分析】
图中①液泡,②细胞核,③线粒体,④细胞质,⑤细胞膜,⑥细胞壁,⑦叶绿体,据此分析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