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铁性异物剔除2018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膜铁性异物剔除201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角膜异物的病因及后果,异物剔除后的成效进行分析及预防方式。

方式用%倍诺喜表面麻醉,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一次性针头剔除异物及锈斑,术后常规滴抗生素滴眼液。

结果麻醉成效好,减少了薄翳,视力无明显下降,未见感染。

结论在裂隙灯显微镜剔除异物,创伤减少,但应踊跃预防,及时、合理医治。

【关键词】角膜铁性异物裂隙灯显微镜%倍诺喜%氧氟沙星滴眼液角膜异物在眼外伤中甚为常见,为临床多发病,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剔除角膜异物2018例(2086眼),成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样资料角膜异物2018例(2086眼)。

男1670例,女348例,年龄15—65岁,绝大多数为20—45岁青年男性患者。

右眼1250例,左眼836例。

发病季节:冬春天726例,夏秋季1292例。

本组病例异物深度均不超过1/2角膜厚度,就医时刻30分钟—5天,就医时均无感染。

诊断方式多有异物进入眼内病史。

病症:有异物感、畏光、流泪或视物模糊等,检查多有结膜充血,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发觉异物可确诊。

医治方式滴%倍诺喜滴眼3次角膜表面麻醉。

将患者头部固定于裂隙灯架上,光源对准角膜异物处,右手持号无菌针头从异物边缘以30—40度倾斜刺入后轻轻向外剔除,剩余锈盘及锈环,可用针尖在其周
围边缘向底部方向轻划轻刺,使之悬浮松动后较完整地剔除,再有剩余小点片状锈底用针尖剔除,异物剔除后角膜上的锈环用湿棉签擦拭掉。

假设锈盘及锈环粘连较深,可先去除铁屑,待二天后再去除剩余锈盘及锈环。

深部磁性异物用电磁铁吸出术,术后常规以%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2小时1次,每日4—6次。

异物较深者配合睡前结膜囊涂%氧氟沙星眼膏1次。

持续3d以后,慢慢减量并停药。

2结果
2018例(2086眼)角膜浅层异物大部份均一次剔尽(1821例),一样2—3天痊愈,二次剔尽(197例),3—5天痊愈,未发生感染,部份角膜留下薄翳,在瞳孔区者对视力稍有阻碍,视力均无明显下降。

3讨论
本组以工人为多,且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异物的性质多为铁屑。

咱们采纳%倍诺喜代替丁卡因表面麻醉,显效快,成效也中意。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1]目标清,组织层次也清楚。

术者定位准确,对异物的部位、深度易把握。

传统的角膜异物针针头呈棱形,针尖宽钝,对角膜损伤面积大,锈迹不易剔净,消毒不严还易致感染。

现剔除异物时用1ml注射器带号针头,无菌、方便、轻巧,针体短,针尖锐利,折光小,与角膜接触面积小,定位准确,划动深度和广度易操纵。

角膜异物常被患者以为是“迷眼”,是一件小事,其实眼部有异物感要及时就医。

术后选用价钱高的药物患者常不易同意。

国产%氧氟沙星滴眼液价钱低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较强的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必然的作用[2],对预防细菌感染具有较好
的作用。

铁屑异物来源多不在阴暗潮湿处,而是具有必然温度的环境中。

异物携带霉菌机遇相对较小。

角膜知觉极为灵敏,大多数患者伤后刺激病症明显而及时就医,异物表浅,有部份暴露的刺激病症重,而异物较深,暴露较少的刺激病症轻,就医较晚者多为电焊工,刺激病症常误以为是电光性眼炎所致,经数天病症无改善才来诊,但来诊较晚者多已自购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就医时均无明显感染。

金属铁性异物存留了1—2d后可在其周围显现棕色的锈环,个别患者通过数天后异物周围组织软化,异物极易剔出,且无锈迹,但多数患者角膜异物停留时刻愈长,棕色的锈环浸润愈重,故异物应在当日及早剔除。

但关于角膜多发异物、深层异物、已感染病例采纳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应用泰利必妥、贝复舒等滴眼液,给予综合医治为宜。

为有效预防角膜异物的发生,咱们必需做好如下工作:(1)增强宣传,按期以报告会或黑板报等形式对工人进行预防眼外伤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眼外伤的危害性,把握眼外伤的急救常识,知道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使工人重视眼外伤并能踊跃进行自我预防。

(2)工人在工作中应遵守平安制度和操作规程,戴上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以预防铁屑、砂轮屑等进入眼内,避免电弧光外伤及其他热烧伤性眼外伤,因此对机械性眼外伤除增强预防外,必需对已受伤者进行必要而适当的检查,以便能够得出正确的诊断而后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处置,减少损伤的破坏,避免感染,适时摘除异物,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或保留视功能。

(3)对接触这些有害因素的工作人员,应增强眼睛的防护,强调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应常常对有关人员进行平安教育,严格职业劳
动爱惜制度,制定、完善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有效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817.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33-6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