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7题;共248分)
1. (15分)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①最近,不少地方出现学生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后,便采取极端行为结束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思考。

②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特定的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受到过多的宠爱,听的多是表扬、赞赏。

孩子平时有了错误,家长也较少批评,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过于膨胀,受不了一点委屈。

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

因此,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是家长、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③首先要让学生直面挫折。

正确认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很少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

当代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在过完21岁生日后,被确诊患上“卢伽雷氏症”,除了大脑,身体的各项机能大部分严重损坏,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

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由于他对量子宇宙的杰出贡献,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④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因此,要教育学生,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⑤让挫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流过失败的泪水,才能在挫折中学会坚强。

学校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挫折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磨炼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对困难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挫折,使学生对事、对人、对物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少一点偏激、多一点自信,从而更好地成长。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第三段列举物理学大师霍金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
2. (9分)(2012·云南) 阅读下在贩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苦读到乐读
张明源
①读书有苦读和乐读。

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的纵横家苏秦,不分昼夜、苦读兵书。

每当夜深人静,
头昏眼花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清醒后又苦读;汉代政治家孙敬,爱好读书,经常苦读到深夜,每当疲惫不堪时,就用绳子把头发系起来,拴在旁梁上,继续读书。

乐读的事例也不少。

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说“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②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

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

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

③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

胡适曾说:“幼对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

”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

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

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丈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④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

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⑤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

“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更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⑥“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从苦读达到乐读的佳境。

(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③段中划线的“这样”具体指什么?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
(3)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读书感受。

(不少于50字)
3. (16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小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
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

(每空不超过4个字)
例如: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就选段看其原因是什么?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
(3)
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
为什么在“蟋蟀”和“覆盆子”前面加“我的”后面为什么加“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20分)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守住信念才有成
王慧敏
①有关理想信念教育,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

然而,前不久的井冈山学习,对心灵造成的冲击尤其强烈!
②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

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

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

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③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

④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

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⑤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

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以致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

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走出沙漠”的故事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

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几天后,老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

可助教
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

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

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

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⑧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

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

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
⑨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选自《人民日报》2015.05.26 有删改)
(1)
下列最符合选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 守住信念才有成。

B . 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C .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D . 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

(2)
选文第⑤段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 比喻论证
B . 道理论证
C . 对比论证
D . 举例论证
(3)
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①②③④)——分析问题(⑤⑥⑦)——解决问题(⑧⑨)。

B . 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坚定革命信念的事例在文中既是一个引子,又是强有力的论据。

C . “走出沙漠”的事例,意在高度赞美老教授甘于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D . 文章末段意在进一步强调千万不要忘记“守住信念”。

5. (9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茶
①中国茶种类繁多,花色品种齐全,品质风格独特。

其中,名优荼品种就有600多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提并论。

②中国荼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观外形、评内质。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嫩度差、锋苗少、、香气淡、滋味杂、,是劣茶。

③有了好荼,还要有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合适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

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忌用有烟气及异杂味的燃料。

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中、低档茶可用93℃—100℃水冲泡。

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

据试验,93'C、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来掌握。

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热水瓶等。

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具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上的泡沫刮去,冲沏即告完成。

④中国茶艺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茶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物的形神结合。

饮茶是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要以文化素养和灵感培养为基础。

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冉冉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消失。

⑤中国是茶的故国。

优越的生态条件,使之富含近5 0 0种营养保健成分,应该成为人类最佳的纯天然营养保健饮品:让我们在继承优秀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吧!
(1)
阅读第②段,完成填充:
反之,、嫩度差、锋苗少、、香气淡、滋味杂、,是劣茶。

(2)
第③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中国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它是21世纪的饮料之王。

B . 中国茶有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差别很大,选择方法不同。

C . 选用茶具宜讲究,多数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

D . 中国茶艺博大精深,一般饮者较难达到这种境界,故需要普及。

(4)
下面一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后最为恰当?请说明理由?
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氛围的。

若在茂林修竹、空谷幽兰的环境中,邀上三五知己,品茗、赏景、赋诗,便会进入一种乐而忘归的境界。

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失乐趣。

“选段放在第段后,因为
(5)
请介绍一种你知道的传统中国茶。

6. (20分)(2017·崇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手帕趣事多
①手帕,也叫手巾、手绢,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当时炎热的气候和社交礼仪使手帕首先出现在古罗马高官显贵的生活中。

那时,手帕的主要作用是擦拭汗水。

而擦鼻子必须私下进行,否则会被人看成缺乏教养而大遭讥讽。

古希腊时期的手帕是用亚麻布做成的,出门时塞在腰带里。

②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

最初,人们把手绢看做是荣誉的象征,倍加推崇,就连国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严禁下层社会把手娟作为礼物相互赠送。

到17世纪时,法国的手帕异常精致,那时的宫廷显官、名门望族乃至闺阁名媛,使用的均是以金箔薄片镶边的手帕。

18世纪,西方国家妇女化妆已成习俗,五彩缤纷的手帕也随之出现。

③在我国,手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当时人们称为“巾”。

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可见当时的手巾显然是擦拭眼泪用的。

“手帕”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唐朝。

唐初宫廷诗人(也有说词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之诗句。

宋代继续沿用“手帕”这一称谓,有“以帕拭泪”之说。

④随着时代的推移,手帕不仅仅用来擦拭眼泪,而且还具有表达情谊的作用。

到明代中叶以后,有的女子二三十人相约结拜,民间称为“手帕姐妹”。

在孔尚任《桃花扇》的第五场《访翠》中有这样的台词:“相公有所不知,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姐妹,就像香火兄弟一样。


⑤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的诗句,在今天的戏曲表演中,手帕常常是旦角演员必备的道具:A演员把手帕向上一抛,再接住,然后踏着碎步下场,活画出少女娇憨活泼的形象;若香口咬住手帕角,是怀春少女思恋情人,坠入缠绵沉思的绝妙神情;若两手捏着手帕扭转,面对情人欲言又止,腼腆羞涩,则给热恋的姑娘增添无限柔情。

在戏曲舞台上,舞手帕的功夫恐怕首推东北二人转了。

⑥在民间,手帕不仅是生活用品和装饰物,而且还具有象征性的作用。

在福建南平、尤溪一带,有中秋之夜“抛帕招亲”的习俗。

时逢中秋,会在空地上搭一彩台,一些未出嫁的少女,乔装改扮,装扮成“嫦娥”的模样,登上彩台。

B先同大家一起唱歌,然后把一些绣有不同花色的手帕抛向台下,围观者纷纷争抢。

如果抢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剩下的一块手帕花色相同,就可“领赏”;如果领赏者是未婚男子,爱上了这位“嫦娥”,就应主动上前去把手帕亲自还给她,当姑娘默许后,小伙子便可向她赠送礼物定情。

⑦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帕已逐渐被纸巾、卫生纸所取代,现在随身携带手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不过,在西餐酒宴、戏曲表演、刺绣等方面,手帕的作用是其他物品所无法取代的。

(1)
阅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手帕的趣事的?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手帕,有何作用?请各举一例具体分析。

(4)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7. (19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

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看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

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 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

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

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

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我”见到摇船人时“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是因为________ 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3)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

”这是为什么呢?
(4)
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8. (25分)(2012·大连) 阅读《名》,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渴望成名。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

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

”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

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

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

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

他说:“身
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

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

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

”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

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

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

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选文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

(3)
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4)
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9. (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问题。

谈欣赏
①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可口可乐。

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瓶体更是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

这个独特的瓶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青年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非常欣赏女友穿的套裙,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并且在1923年被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

正是欣赏激发了路透的创造力,可见,欣赏十分重要。

②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

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

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

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

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

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③ 。

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