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华侨陈嘉庚
——论陈嘉庚倾资兴学,赤诚爱国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陈嘉庚一生开拓实业、倾资办学、团级抗战、赤诚爱国,他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伟大精神赢得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名人学者、社会团体等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陈嘉庚的一生致力于爱国主义事业,他光荣的一生中倾资办学创办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并且捐助了多所希望学校。
在他的一生中,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的传统,始终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努力践行自己立下的“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诺言。
他一生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曾经激励和感召了无数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侨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团级奋斗。
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秉承和发扬。
关键字:无私奉献勤俭爱国伟大
陈嘉庚-----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他的一生中,为祖国教育事业和革命做出了伟大贡献。
陈嘉庚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19世纪末在集美村创办“惕斋学塾”开始,其兴学历史长达67年,为教育事业所捐献的财力,几乎等于他创业所赚得全部的资产。
陈嘉庚先生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并不是最富有的,但为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始终如一地毫无保留地慷慨捐赠钱,而自己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1这种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的爱国精神,让人敬佩。
陈嘉庚先生上的一生不仅在国内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也即集美学村等以外他还在海外办学,如新加坡道南学校、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
鼓励了广大华侨兴办教育,为海外办学开启了新风。
1
一、矢志兴学奉献祖国
1893年,陈嘉庚奉母命回乡完婚。
1894年冬,陈嘉庚有感于南轩私塾停办,社里儿童求学无门,便捐资2000银元,在集美创办了惕斋学塾,供本族贫寒子弟入学就读。
这是陈嘉庚捐资兴学的开始。
辛亥革命之前,陈嘉庚先生还先后捐助同安县阳翟小学建筑和经费计5130银元,占该校全部侨捐资金的四分之一被推举为阳翟小学永久校董。
此外,他还于1906年在新加坡集资创办了道南学堂,这是嘉庚先生兴办华侨教育的开始。
为统一办学,他于1912年9月从新加坡回归故里开始筹办集美小学校。
并创办了集美小学。
1916年,也南渡新加坡的陈嘉庚派遣胞弟陈敬贤回集美创办师范和中学。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人,他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更是一个教育学家,他提倡让女孩子上学,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事。
为了能让更多的女孩子上学,陈敬贤和其夫人王碧莲深入各家各户,努力劝说,甚至有时为了让一个女孩上学,要说服三代人。
嘉庚先生还给每个女孩每月补助2元的生活补贴,鼓励女孩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启了办学的先河,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师资缺乏是导致同小学教育不振的一个主要原因,1916年他派遣胞弟陈敬贤回到集美,创办师范和中学。
1918年,集美师范和中学开学。
1919年,我国由国人创办的较早的一所独立幼稚园——集美幼稚园由陈嘉庚委派陈敬贤创办。
看到我国航业的落后,陈嘉庚又在集美学校开办了水产航海教育。
之后,他又先后创办了商科、女子师范、消费公社、储蓄银行、成人之美储金、同安教育会、农林部、国学专门部、幼稚师范以及著名的厦门大学。
二、勉力维持百折不饶
陈嘉庚先生一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也从未放弃过。
他的这种百折不饶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敬佩。
陈嘉庚先生为创办学校不惜向银行借贷巨额的款项。
但因日货的倾销和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他所经营的各项企业,连年盈亏,入不敷出。
1926年至1928年,胶价暴跌,每担由约180元下降到约80元,他所经营的各业“均无利可收”,而支出达490余万元其中厦集两校校费220余万,银行利息130余万,无奈,只有出售11000
英亩橡胶园以填充。
1929年至1931年8月,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袭击,胶价持续下跌,由约80元每担下跌至七八元,这时嘉庚先生已积累负债400万元。
橡胶品制造厂,也因为他带头抵制日货而被奸商雇人放火焚毁。
1936年,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因病逝世。
陈敬贤协理集美、厦大校务,长达13年,两校师生皆称他为“二校主”。
他的英年早逝对嘉庚先生办学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2在这期间曾有好友劝说嘉庚先生减少逐月汇给集美、厦大的经费,他坚决不肯,说“余不忍放弃义务”,“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
”3坚决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表达了“毅力维持”集厦两校的决心。
同时他为了维持厦大的发展做出了“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的决定,同时他变卖了原本留给儿子的三栋别墅作为厦大的经费,这个便是有名的“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陈嘉庚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来维持了集厦两校的决心。
陈嘉庚先生为了集中力量维持集美学校,到了1936年春经费困难日趋严重,他考虑到集厦两校的发展,无奈之下将厦门大学无条件捐给政府,改为国立。
至此,16年间他为创办与维持厦大支出的款项与当初认捐的400万元相符,甚为凑巧。
同年,福建省政府教育厅以“统制”为名责令集美师范停止招生,嘉庚先生为此据理力争,但最后还是不得已于1936年停止招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厦门失守,迫于战争形势,为使教育事业不致中断,集美学校辗转播迁,几度分合。
至1945年才陆续又迁回集美学村原址开学。
战争结束后,校破烂不堪,嘉庚先生依靠校友与部分亲友的帮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才完成了复原计划的前两期工作。
三、学村复兴呕心沥血
新中国成立后,嘉庚受到极大的鼓舞。
他回到集美定居,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着手筹划修复、扩大集美学校,喜绘新学村的宏伟蓝图,实现他依靠好政府发展集美学校的愿望。
这一时期,人民政府贯彻执行鼓励华侨在祖国办学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发展的”的政策。
陈嘉庚对新中国的一系列教育方
2陈嘉庚精神读本62~69页
针政策衷心拥护。
尽管他已届高龄,又担任许多要职,但是他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修复、扩建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上。
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发展十分重视,从规划、设计,也即备料、施工,以及经费开支、工人生活等,都亲自过问,既注意质量,又力求节约。
数年间,每天不辞辛劳,持拐杖步行,巡视各处工地。
即使是在北京治病期间,还通过书信、电话等指导工程的进行,为两校复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4陈嘉庚先为减轻国家的教育经费负担,他便奋其风烛余生,向海外亲友筹措经费,并尽力办好集友银行,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扩大发展,继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四、结语
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不求回报,为国为民。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着人们对他得事迹了解的加深,陈嘉庚威望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成为一位海内外人士敬仰的人物,“陈嘉庚精神”的提出与探究成为必然了5。
作为一个集美学子的我们,我们是很荣幸的。
但是我们除了要感谢这位伟大的爱国华侨外,我们更应当去继承和发扬那一份赤诚的“嘉庚精神”。
他的精神是我们今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部重要的教科书。
为我们以后为人处世起到了模范的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竞争更加日趋激励的今天,我们更要从骨子里有那样一股“嘉庚精神”。
有钱了不忘记国家。
有钱了要带动一方的教育事业。
有钱了要懂得去帮助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命运与我们息息相关。
再发展自己的同时“忠、公、诚、毅、勤俭、革新”时刻牢记心中。
作为集美学子应当做到人在那里“嘉庚精神”带到那里,并且将“嘉庚精神”加倍珍视与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林斯丰主编:《陈嘉庚精神》,厦门大学出版社。
4陈嘉庚精神读本77~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