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目标导航】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根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根底知识梳理】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
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
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
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点名师透析】
一、散文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标准〞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适宜。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
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句子的含意有根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句子的根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根底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2.隐喻意义
〔三〕、句段作用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慨,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照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衬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局部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
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根底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局部。
第一局部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局部描写新屋的新潮。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藏,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到达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比照、衬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开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②思考有依据。
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④答题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
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
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根底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
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根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二、小说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
5.常见考查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故事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开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假设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根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根底,也是推动情节开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那么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开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开展的表达,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效劳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开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照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3)情节安排根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开展脉络清楚,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表达下去的
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表达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④补叙:在表达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表达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局部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开展、高潮和结局四局部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表达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开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效劳。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三〕、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
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
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环境描写概述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无视。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这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这些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2.常见考查题型
(1)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2)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效劳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气氛,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衬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开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开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根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挖苦、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常见题型
(1)找出表达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表达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表达技巧
1.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比照、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
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到达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六、探究题〕
小说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能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阅读和探究。
而高考卷的探究是立足于文本、对文本的艺术处理作出探究,以探究赏析型为主。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情节具有生活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考以后的探究命题方向。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①探究情节
a.说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认〕。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②探究结构
a.说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a.说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感悟高考真题】
一、〔202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
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
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
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
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
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
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
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快乐。
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
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
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答复:“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
“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
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
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
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
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
谁也不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