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异化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

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

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

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

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蜕变成了“一种两个抽象的、两个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

雇主与雇员、商人与顾客、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关系,都把对方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不仅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和理解,人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相分离。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已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他必定丧失自我意识,完全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而要由外物、由市场来裁决。

他的人格塑造,学习内容,努力方向等完全取决于市场风向。

人只是一味的适应外界需要,而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我只是你所需要的没有自我的物品。

“他的声望、地位、成就,以及在他人眼里他所是的那个样子,替代了真正的同一感。

这种情况使他完全依赖于别人对其看法,并使之继续扮演曾经使他获得成功的那个角色。

假如我和我的力量被互相分离了,那我的自我确实已由我所能卖到的价格构成了。


弗洛姆对西方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异化的描述,使他感叹到:“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二、人与自身相统一的未来设想:健全的人格及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不单单揭露和批判病态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格,其人本主义
伦理学的宗旨则是要致力于以人道主义为本质特征,以爱心、理性、自由、创造性为内涵的非异化的、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的建立。

弗洛姆认为承认并接受人类“生存的两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
就束手无策了,我们毕竟还有第一条道路可走,尽管它荆棘丛生。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为着自己。

”潜能的实现意味着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个体充分地发展他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惟一的、与他人有着种种区别的人,他感到自己就是自我行动的主体。

而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弗洛姆认为只有生产性性格才能实现。

生产性性格不同于非生产性性格以对外界的屈从、占有、破坏和退缩等消极方式来“填平”自我与世界的鸿沟。

它是以爱、理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来最终获得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真正统一。

价值条件化
(2010-10-19 10:43:09)
转载▼
标签:
分类:心理咨询
杂谈
人本中心主义
人:有自我实现倾向;有有机体评价过程;可信赖的自我成长能力
自我概念:经验;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认知、评价);价值条件化(没有以自身有机体评价过程评价经验,而以别人的价值标准评价经验)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和经验的不协调,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治疗的实质:重建自我概念和经验的和谐
问题,总有些规范是必需的,并且与有机体评价标准是不一致的,这时候如何协调,如何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避免价值条件化,避免自我防御,调和冲突?
比如小孩子打破杯子,有机体评价标准是好玩,社会规范是不能破坏,此时如何调和?价值条件化的过程是,打坏杯子,大人不高兴,我不好,所以不打坏杯子,大人高兴,我好。

最后标准从好玩不好玩,变成大人高兴不高兴。

健康的过程也许是,打坏杯子好玩,大人不满意,在我觉得好玩的同时也要顾忌到别人是不是高兴,比较以后。

价值条件化的过程就是失去自我的过程。

当真实的自我经验和现实条件冲突的时候,如何才能形成和解?内化价值?杯子摔坏了是不好的,不是因为大人不高兴,而是因为杯子坏了不好。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给予孩子的爱常常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大多数父母只是在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望时,才会爱孩子;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时,就会收回给予孩子的爱。

孩子逐渐懂得只有做了让父母满意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自己获得积极关注和尊重是需要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条件的。

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使孩子学会了抛弃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只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只将那些最可能被父母赞许、获得父母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观念。

最终,他们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他们的幸福也就渐行渐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