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历史上册(部编2017)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十四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解析: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 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的指挥下发动淮海战 役,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D项错误, 本题选D项。
答案:D
例3 (广西来宾)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 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毁于战火,但事实 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这主要是由于 ()
(2)人民解放军如果在东北战场初战胜利则意义重 大:①东北野战军可乘胜挥师入关,极有利于华北、华 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②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 国战争。所以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 的关键。
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英明决策,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③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拥护,这是尤为重要的因 素。④国民党统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败亡。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读图时重点关注三大 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地点战略大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战略大决战包括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不包 括渡江战役。
(2)概况
项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9-11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时间 月
1949年1月
林彪、罗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林彪、罗荣桓、
指挥者 荣桓
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
东北人民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 东北人民解放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会师大西北【答案】A【分析】本题是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知识考查。
【解答】据材料“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故A项正确;百万雄师过长江属于1949年渡江战役,故B项错误;挺进大西南属于渡江战役之后,故C项错误;挥师大西北也不属于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故D项错误。
选A。
2.【答题】图文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反映的战役直接导致了()A.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D.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分析】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解答】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的标志则是挺近大别山。
故应选D。
3.【答题】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A.徐州B.沈阳C.北平D.南京【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他做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北平,选C。
解放军攻占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战,封闭了国民党进出东北的大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占沈阳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所以答案选C。
4.【答题】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课件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共39张PPT)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948年11月
(2)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3)战术:关门打狗 (4)作战地点:锦州等 辽沈战役的关 键在于取得哪个城 市?为什么?
锦州 营口
沈阳
辽沈战役示意图
和平解放
林彪
罗荣桓
(5)战果:歼敌47万余人 (6)意义: 使解放战争有了巩固 的战略后方,为平津 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
为什么说《中国土地法大纲》是 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不 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 了1946年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 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同
人民解放战争不断胜利的关
系是什么?
土地改革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 极性,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还 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农民群众的 积极支援,使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三大战役歼敌势如破竹
毛泽东、朱德向人民 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 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 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 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 民党反动派。
2.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年4月20日 (2)路线: 西起江西的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3)结果:
1949年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背景: 决战时机成熟
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示意图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课件: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9张ppt)课件ppt
52万
东北 全境 长江 中下游 华北 全境
国民党军 队的主力 基本上被 消灭,大 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 战争在全 国的胜利。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 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 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心
跃 参
军
❖ 过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 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 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 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荆芥疏风清热为臣,竹叶清心火、桔梗宣 肺走上焦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热象
麦粒肿
较重加黄芩、黄连、夏枯草。若麦粒肿 反复发作,需扶正去邪,可用四君子汤 (党参10 白术10 云苓15 甘草6)扶正。
平津战役
傅作义和平改编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有 什么好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为什么和平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避免 战争的破坏。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傅作义部接受和 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 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相关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背景:史料展示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共23张PPT)
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 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 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国 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顺民意 得民心
民众支持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合作探究3
党中央为何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 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 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 了良好的范例。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间 点 队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指 挥 员
概 意
况 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解放军 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指 概 意 间 点 队 挥 况 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华Hale Waihona Puke 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战役1949.4
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解放 南京 1949.4.23,国民党政权垮台。
论一论:国民党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
-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进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等。
5.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 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
6.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 教学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5. 史料实证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工具,如地图、图片、文献等,进行史料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创新与实践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 history学科素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从史料中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探究、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战役,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共领导人的雄才伟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下面图片: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能够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原因是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通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设问: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线、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材料研读。
)出示相应内容: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斗争第24课人民解放斗争的成功一、学习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能简述并驾驭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
3.理解人民解放斗争快速取胜的缘由。
二、自主预习1.抗日斗争成功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政策改为实行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3.1947年夏,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4.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据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三、合作探究1. 下图是明明在某一主题图文结合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加这次探究会活动:请回答:(1)图片A.B.C.D反映了的斗争(或事务)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2)从图片A.B.C.D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3)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知道明明探究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吗?四、随堂演练1.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目的是()A.探讨停战问题B.筹备政治协商会议C.争取国内和平D.争取时间,打算内战2.下列不属于《双十协定》内容的是()A.坚决避开内战B.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C.快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3.美蒋发动全面内战起先于()A.1945年8月B.1946年6月C.1947年3月D.1947年夏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务是()A.三大战役起先B.渡江战役起先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5.率西北人民解放军同敌人周旋的是()①彭德怀②陈毅③贺龙④刘伯承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2.《中国土地法大纲》3.刘伯承、邓小平4. 1949年4月三、合作探究1.(1)图片A:北伐斗争。
取得巨大成功,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7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7 年。影响: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 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 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据材料二,说说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 期间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决战是什么?
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战略决战: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右图为人民解放军正在对某一城市发起总攻。1948 年 10 月, 解放军攻克该城市,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该城市是
(B )
A.长春 B.锦州 C.沈阳 D.天津
《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 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 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
们了解( C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
了。这番景象在沿街自动列队欢迎解放军的市民中轰动起来,人 们都以惊奇的眼光拍着手赞赏着在南京第一回看到的新奇舞步。 有的学生在街上散发油印传单、张贴标语口号,有的就用白粉刷 子或粉笔在马路上、人行道上、墙上写出欢迎解放军的标语。有 一个青年居民情不自禁地爬上新街口街边的树上,大喊“我们解放 了”,燃放鞭炮。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目标导航
熟知目标,把握全局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历史上册(部编2017)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
【新课学习导航】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2.法令的文件及内容:
(1)法令: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
(2)内容:。
3.土地改革总路线:。
4.土地改革的成果:。
5.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反攻:
(1)开始的时间:
(2)开始的标志:。
(3)重大意义:。
2.战略决战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战略决战概况:
(3)辽沈战役采取的战术是“关门打狗”,首先攻占的城市是:。
(4)东北解放军参加的大决战有:和;
(5)三大战役中,有两部分解放军合力进行的有:和;
(6)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国民党将军是:
三、南京解放
(1)时间:
(2)战役:渡江战役
(3)意义:。
【知识总结】
一部法律:1947年
一个总路线:总路线
三大战役:
【课后作业】
1.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
2.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运动是:
3.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
4.战略大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5.辽沈战役发起后,首先解放的城市是:
6. 林彪罗荣桓参与指挥的大决战:
7. 东北解放军参与的大决战:
8、解放东北全境的大决战:
9.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大决战:
10.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大决战:
1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的战役:
12.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的标志:
13.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14.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15.淮海战役的指挥者:
16.平津战役的指挥者:
17.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