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脉络、特点与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脉络、特点及历史意义
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特有产物,在巴洛克时期。
歌剧最终以意大利正歌剧定型,在意大利正歌剧的影响下,法国抒情歌剧、德国歌唱剧和英国假面剧都根据自己本国的素材发展歌剧。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已经形成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正歌剧逐渐在逐渐发展中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的艺术理想,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都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意大利正歌剧。
由此正歌剧进行改革,并且喜歌剧的兴起与逐渐繁荣,这两点是早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发展重点,而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代表了成熟古典主义的歌剧发展。
正歌剧的改革
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经典题材为基础,一般以英雄或恢宏大度的统治者为主角,他们经常在爱情上陷入某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在经历各种壮观的场景之后,英雄以他的辉煌业绩或对爱情的最终放弃使戏剧冲突得到解决。
歌剧常有三幕,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何尝和重唱较少,形成ABA返始咏叹调。
因为在反复段A中要求歌手对咏叹调旋律增加装饰,从而导致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单纯的炫耀声音技巧,过分的华彩段以及不恰当的替换,使正歌剧逐渐僵化,对于正歌剧的这种僵化现象,格鲁克进行了歌剧改革。
他在1762年完成的《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他最早体现改革主张的歌剧。
他在1767年《阿尔采斯特》的总谱序言中陈述了他的改革思想。
他指出“我寻求把音乐限制在它真正的功能中,即: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不要让无用和多余的装饰使情节中断和冷却”“我相信我更大的任务是寻求一种单纯的美,避免复杂段落牺牲了清晰地段落”
在这些歌剧中,格鲁克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紧密联系;消除歌唱家炫技的花腔段落,把声乐线条从多余的装饰中解放出来;减弱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对比,取消割裂歌词的乐队间奏,避免了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管弦乐队根据内容需要烘托剧情发展,不在处于伴奏地位;减少独唱并加强舞蹈和合唱的不哗众取宠的协调作用。
他克服了过去正歌剧中的音乐与戏剧脱节现象,综合了德国法国歌剧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成熟的歌剧风格。
他的歌剧成为后来法国歌剧作家的样板,对卡鲁比尼、柏辽兹等人19世纪的歌剧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喜歌剧的诞生
在18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正歌剧处于逐渐衰退状时,来源于幕间剧的喜歌剧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正歌剧的反叛,受到观众的喜爱,喜歌剧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地艺术表现。
歌剧内容不在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穿时装,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音调。
各国的喜歌剧都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
在意大利,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充当咏叹调,采用干念宣叙调,重视男低音,还创造了“终曲合唱”的形式。
代表作《女仆做夫人》就是来源于佩格莱西1733年创作《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它在那不勒斯的首演引起轰动,甚至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喜歌剧就此诞生。
在法国,喜歌剧被称为诙谐剧,它源于17世纪法国集市上兼有戏剧性对话、流行歌舞及乐器伴奏的戏剧,采用听众熟悉的民间流行曲调填词而成,它以专门上演集市戏剧的平民大众的巴黎喜歌剧院的名字命名。
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在巴黎演出《女仆做夫人》,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提倡平民文化还是弘扬贵族文化,这场争论导致法国喜歌剧的的诞生,法国喜歌剧以对话代替宣叙调,以法语演唱副歌歌曲代替大合唱,代表作是《狮心王理查》。
英国的民谣剧源于1728年《乞丐歌剧》,它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以民歌和城市小调、
流行舞曲为主,吸收少量人们熟知的其他歌剧咏叹调旋律,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演唱。
德国的歌唱剧以大段的德语对白发展剧情,咏叹调常用德国的利德歌曲,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剧本多移植英国民谣剧,代表作《魔鬼出笼》是德国歌唱剧的先行者。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
西方歌剧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莫扎特都将其之前的歌剧创作成熟经验及原则,提炼和综合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之中,使歌剧构成他音乐创作中最辉煌的领域。
他创作的重要歌剧有:三首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一部正歌剧《蒂多的仁慈》,两部德语歌剧《后宫诱逃》《魔笛》。
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它是一部强烈讽刺社会的戏剧,抨击贵族的荒淫和赞颂第三等级的机智勇敢。
他出现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体现进步思想,成为喜歌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
莫扎特的音乐强化人物性格的发展,使用重唱和终场重唱突出各阶层人物间的紧张戏剧冲突。
《唐璜》重述了中世纪的传奇,但莫扎特用音乐他主人公刻画利己主义的浪漫的英雄而不是浪荡子。
《魔笛》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最伟大的德语歌剧。
它以德语歌唱剧形式为主,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既有优美深情的演唱,又始终贯穿着生动幽默的气氛。
莫扎特是继格鲁克之后,给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格鲁克的不同是,他强调诗词服从音乐,音乐至上的原则,巧妙地将音乐的旋律结构和戏剧情节完美的连接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
古典主义时期除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海顿和贝多芬也都有写作歌剧这一体裁,海顿的《创世纪》体现了启蒙思想对宗教题材的影响;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写了四首序曲,并单独演奏,这部歌剧带有贝多芬所处时代的鲜明特点,选择了贴近生活的德语对白形式,也是德国民族歌剧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历史意义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形式、艺术特点,进一步把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基本形式能和结构,并注入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比如精炼朴实的语言结构、明细匀称的形式,还预示了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因素。
古典时期的歌剧,经过改革重新焕发生机,并找到一条更适合的路,其中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歌剧的类型,这也是因为观众的诉求。
古典主义成熟时期,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不仅是他创作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体裁,他的歌剧创作也使观众和作曲家感受到德国歌剧的魅力,为后来的作曲家打下了基础。
在古典主义时期,歌剧追求自然,反对过分华彩,这也预示了浪漫主义的歌剧的因素,如会更加追求真实现实的生活体裁和更具个性的音乐语言,和继承古典管弦乐烘托情节的优点来表现浪漫时期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