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草药香散文(共5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草药香散文(共5则)
第一篇:端午草药香散文
每年的端午,不是粽香萦绕,而是各种各样草药的回味。
母亲在的时候,在端午前,就有各种草药卖了,我们还小的时候,母亲就会根据自己每个孩子的体质,买到各种草药,有清热解毒的:鱼腥草、薄荷、车前草、白蛇舌草、金银花藤;温胃补气调经:艾叶、白花益母草、大牛奶、香藤仔、鸡血藤、七片健季、野麦冬、山调蛰子;增强骨质:痛风劫、波节草等等,有可以煲汤的、有洗澡的、外用的、内服的等等,犹如药铺里中药,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当时年小时,时常好奇问母亲:这些树草根和叶子有用吗?母亲总是笑笑。
记得有一次的夏天,我们姐妹因为天热,一边扇着老蒲扇,一边在席子上打闹,姐姐嘴馋,还没有等西瓜凉透,就啃了几块。
半夜时,闹肚子,一个晚上来回折腾五六次,整个人都快蔫坏了。
母亲见状,赶紧在她的“草药袋”抓了几把草药,掀开锅盖,放入草药,一会儿功夫,滚烫滚烫的带着草药味的汤汁,给姐姐喝下,直到天亮了,姐姐又活蹦乱跳起床。
不知道母亲的草药竟如此神奇,不得不佩服啊!
端午季节雨水多,且天气变化无常,时常听到母亲在雨天时,摊开簸箕,摆开各种草药,一刀刀把草药切削和剪短,一股股草药味迷漫全屋,一会儿一簸箕一簸箕的草药,就在母亲的手指中变了个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有序有节的。
有时,我们姐妹们淘气,母亲切碎的草药,在撒雪花般游戏,浓浓的草药味,又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游戏,让我们捂鼻子开怀大笑。
等端午午饭的端出来的鸡汤,就更是浓浓的草药鲜香味了。
闻着、吃着,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草药味,更是母亲对孩子们浓浓的平安祝福味。
等我们有孩子了,母亲就会更悉心的准备健脾开胃的草药,有:白马骨、核杉子等,洗净、晾晒、切段、切片,以便随时可以用,浓浓的爱意,在一片片叶子、一条条藤里,更是那杂草和气熬成黑黑的洗澡水中。
有一种味儿就是令人难忘的,母亲端午当当当当的切草药声,无法再现了,还好有点母亲的小小草药传承,算是端午情怀的向往吧!
第二篇: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将来,街头巷尾早已溢满了艾草的香味。
说到艾香,更多人会想到端午的粽子,想到各家门楣上悬挂着的那一棵棵辟邪香草。
而我偏偏要想起母亲,想到母亲刻意为我栽种的那半分地的艾草。
小时候,没有灭蚊灵,也没有杀虫剂。
那时蚊子似乎不怕我们。
夏的夜晚,土房茅舍里是绝不能睡得住的。
一是太过于闷热,二是蚊虫多得数不清。
每到夜晚,村里人都要挟一把扇子,拉一条蒲草席或芦苇席子,去打麦场或是很少长草的河堤、路边,迎着风睡。
有风的路口,蚊子是很难停得下脚步的。
怕我们被虫子叮咬,母亲就用艾草抡在我们席子的周边。
说也奇,有艾草保护着,蚊子相应也会减少,就连蚂蚁、蜈蚣等害虫似乎也不敢靠近。
若是天阴潮闷,蚊虫会成群结队来,来了就不想走,一阵阵一团团,哼哼唧唧,直吮吸得你呀呀地暴躁。
母亲见状,就用她收藏的艾草熏出一缕缕青烟来,驱赶那些不知好歹的蚊子和飞蛾。
青烟缭绕,见我们睡得安稳,母亲才小心地离开。
夏夜,那一个个香甜的梦里,似乎都是艾草的一丝丝清香味。
一开始,我是极讨厌艾草的味道的,一股子薄荷的怪气。
后来,久而久之,便觉闻得习惯。
再难闻的味道,似乎要比蚊虫叮咬要舒服得多。
那时艾草,多野生,从没有人去刻意种植。
它长在渠头田边,长势喜人,葱郁郁茂盛若苇。
艾草性格乖癖,很少招来虫害,更少有人取来喂牲口。
所以那时,它们只负责茂盛地生长,从不闻不顾这世间的事。
在人们的视野里,大家似乎也不再留意。
只是到了夏,确切地说是到了端午。
大家才忽然想起要割三五株,插在自家的门楣上,避鬼驱邪,一任风吹雨打。
那时荒地较多,生长这种草的地方也多。
从没有人想起,要把它当宝物来收藏和经营。
入了秋,一小部分作为柴火割回家,一部分当做肥料埋进了土,更多的是散漫在风雪里腐烂成泥。
艾草的生命力可谓强,春刚来,就和其它小草一样长成一片片青葱。
后来,地分到了户。
沟渠湖塘边的废地,都被人家相继开垦。
艾草,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生长的空间。
偶尔有三五十株,十棵八棵,生长在私人家的宅头或墙旮旯间。
后来,我去了很远的城。
只有端午回家的时候,才能见家家门楣上有朵朵鲜绿。
时间久了,仿佛记忆里已不慎凸出。
端午正是小麦覆垄黄的时候,乡下很少有人闲得下来,去太多地关注艾草,关注屈原。
小时候,感觉从没见过香囊,也没吃过粽子,更没见过龙舟。
直到后来上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原本就是中国的端午。
端午来时,母亲就用艾草煮鸡蛋给我们吃。
艾草煮出出来的鸡蛋确是有些怪味,母亲偏说吃了它能防病除湿,逼着我们吃。
不吃又不舍,一年里难得有一次这样丰盛的蛋吃。
吃完后,就和大人们一起去割麦子,捡拾麦子。
端午以后的一段日子,整个身心里都是无边无际的麦子了。
乡下的端午,很简单。
无论如何简单,端午的艾草还是要必挂门楣的。
听说这小小艾草能够辟邪,只是听说。
难怪小时候,很少听说村子里有邪魔鬼道的事,怕是与这辟邪神草不无关系。
母亲喜欢收集艾草,当初不为别的。
只为夏来的时候,去熏杀那些害人虫。
间或,也有人找去泡茶喝,说是能治妇女的病或寒湿。
这些收藏的习惯,可能都是外祖母留下来的,被母亲学了去。
村里人若有人真的用到艾草,第一个就来向母亲要。
母亲从不吝啬,因为收藏就是为了急人所用。
上高中时,我的关节得了一种风湿痛。
一段时间,行走都成问题。
母亲就用艾草,每日泡水给我浴治。
一年端午,母亲又用艾草叶子汁水,蒸山芋馒头和玉米馒头给我吃。
馒头很绿,是青青的一种绿。
味道算是好,一股股艾草的清香气,又带着玉米和山芋干子的一丝丝甜味。
同学见我吃得香,有几个还要了几回。
他们吃不惯,偏说味太浓烈咽不下。
那几年,艾草的确少。
母亲就去遥远里四处寻,有时竟能跑到几十里开外的山上。
后来,母亲就在自家的宅头,辟出一小块地来栽种这些从远方移来的野艾草。
母亲小心地伺候着它们,就像伺候她的儿女们。
每到端午时节,都要认真地一株株收割,认真地用水一棵棵洗
净,认真地搭在房檐上晾晒。
然后用剪子,认真地裁成一节节一段段,捆成均匀的小捆,小心地装入袋子,安放在东屋房梁上。
看得出,母亲是极其用了心的。
每一年都要收藏,留作他人之需和我整年之用。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里的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
母亲就用沉了好多年的艾草,熏蒸浸泡我的腿疾。
说也神奇,现在我的疼痛基本治愈,只是天气特别阴湿的时候,才偶尔感觉得到。
遵照母亲的嘱咐,晚上泡脚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即便现在,母亲还一直为我栽种那些艾草。
每次闻到艾叶的香气,我就会想到母亲。
想到母亲那一份浓浓的爱意,我的周身都会洋溢着汩汩爱的暖流。
一次去南方出差,在一家超市里看到艾草制作的糕点,心里忽然间温热许多。
这不是三十年前,母亲包裹给我们吃的那些艾叶馒头吗?没想到,三十年后我们又一次重逢。
仔细看包装,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
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青团。
青团是很好吃,可就觉着少了当年那一股股浓浓的艾草香味。
端午要到,母亲早把一包包艾草准备好,打电话让我回家取。
艾草飘香,母爱飘香。
这种爱香,怕是将会一直深入到我的血液和未来。
第三篇:又到端午粽香时的散文
刚从外地回家放下行李,小荣也下班回家了,他把单位发放的一袋真空包装的粽子奉送给了我。
我微微地一愣,也许,留在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很快乐的。
感动,也许是在不经意间的,而可以感动的情愫却是需要早早地根植在心底的。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也只是在这端午粽香的时刻想起儿时的快乐片段。
端午是我国的民俗节日,而端午包粽子又是民间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在我很小的时候,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总会早早地起床。
用来包粽子的米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淘洗干净,并且换上新打的河江水浸泡半个晚上。
母亲选糯米时一定会用竹筛将糯米过上好几遍,将碎米统
统筛掉,只留下那些颗粒细长、饱满的,然后放进清水里浸泡。
至于包粽子用的叶子,我们都叫做粽子叶。
有些年我们还会使用往年用过后再晒干的粽叶,因为这样就不必每年都上街去买新粽叶,节省一点钞票,不过用新摘的叶子包出来的粽子会比较清香些。
到了初四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熟练的不熟练的,手拙手巧的,都一齐动手包起粽子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色。
但在我家里包粽子往往是由母亲和奶奶来做的,我们这些小孩子能够做的就是替个帮手在灶肚生个火,加点柴。
粽子包好后,母亲就在一口大铁锅里倒上水,水的多少以能浸住粽子为宜。
然后生起微火,慢慢烧煮,往往要经过一个晚上的蒸煮,才能食用。
母亲夜里总是要起来两三次,给锅灶里加柴禾。
我们小孩一觉醒来,锅内的粽子香味早已穿透锅盖充满整个厨房弥漫了整个屋子,我们三姐妹就围坐在桌子旁,眼睛死死地盯住冒着香味的粽子。
当我们剥开一层又一层煮成黄绿色的粽叶,白色的糯米便露了出来。
在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碗里蘸一点红糖,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小口,顿时,牙缝里都充满了粽子的味道。
于是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再补上一大口,慌得母亲赶紧拍着我的后背,边拍边说,“慢点儿吃,小心噎着。
”
记得有一年我父亲曾给我们讲过粽子的故事,父亲告诉我们说有一个叫做屈原的诗人,他曾经是一位大臣,一位很有才能和思想的大臣。
可是他怀才不遇却又遭人所害,最终被流放。
当他得知自己的国都被敌人攻破、自己的祖国被敌人侵略,心痛而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老百姓怕鱼吃掉他的身体,所以将饭团包成棕子投入水中。
后来,在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用包粽子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岁月流逝,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吃母亲包的粽子,再也没有听过父亲讲起关于端午节及吃粽子的来历了!在经济发展、物资充裕的今天,在市场里、在超市里、在商店里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
如肉粽、豆粽、豆沙粽、小枣粽、蛋白黄粽等等,很多传统的东西不用自己动手制作就能取得,一切变得轻而易举。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从网上游览,也有好些不同的说法。
除了纪念屈原之说之外,还有伍子胥之说;也有人认为五月初五是龙的节日,此为图腾祭祀之说;还有恶日之说。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故在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传统习俗已经在中华民族传承了2000多年了,而时至今日端午节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法定的节假日。
现在有好多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或者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认为是老习俗,缺少新意,所以逐渐冷落而日渐遗忘。
采粽叶,过端午,吃粽子,已经是小时候发生的往事了,但我回味往事,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亲切。
正因为有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才让我们享受到了永恒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篇:家乡那端午的粽香散文
近日,县上的文友养锋弟来访,特意带来了老家灞源的斛叶粽子,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
春节才刚过去几天,转眼已是端午了。
说起这斛叶粽子,那可是很有讲究的。
初夏的山上百花尽绽、万木峥嵘,秦岭山上生长的一种灌木,叫斛腿子,个儿不高,叶子却很硕大厚实,绿色的叶面上生着一层极细的绒毛。
端午时节,山民们携篮背袋去山的阳坡面釆摘斛叶,要不了多久,就篮满袋鼓了。
拿回家中,置于盛放着山泉水的面盆里浥洗,除去浮尘的阔叶便绿油油翠生生地展现在面前,稍作荫凉,归摞备用。
米要挑上好的江米,用清水泡约两小时左右,云豆、大枣、核桃仁、花生豆等配料,如法炮制。
还有另类点的,用新鲜的猪膘肉,以盐腌过之后备用。
包棕子之前,先在大锅内放适量泉水,柴火加热至渐开。
取新鲜斛叶置于左手掌面,右手三指为撮,取泡过的江米于叶面摊铺,二次再取云豆、核桃仁、大枣、花生豆各数枚放于摊好的米之上,复撮江米上覆之,然后三角折叠,用水浸过的稻草枝捆扎成三角
形状,如此反复,逐个完成。
如果家里人多,大家围桌而就,有说有笑,包粽子如同玩游戏一般,驾轻就熟,不一会工夫,一箩筐包好的粽子便堆成一座小山头。
至于风味,皆因各家个人喜好,有放入老黑糖的甜味粽子,有放五香调料的五香味,有什么调味也不放的原味棕子,有放入猪肉片的荤味粽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这时,再看看灶间,一锅热气腾腾的开水正沸腾着,倒入包好的棕子,急火煮上二十分钟左右,再煨以小火持续煮约二十几分钟,粽子便可新鲜出锅了。
只见,原来墨绿色的斛叶颜色变成了黄中淡绿色,有些蓬松的叶孑下面已经鼓实起来,那是生米及佐料吃水以后形体膨胀而紧致密实起来的。
伸手拿起一个,解开稻草枝上按压的活扣,细致地剥开包着粽心的斛叶,只见一个紧致有形的三角状米团,其间夹着枣的红、花生的黄,隐约看到黑中有红的晕色,这便是甜味粽子。
取中碟一只,根据个人食量,绽开三二棕子不等,原味的再浇上点蜂蜜,一盘白里透红的棕子,便呈现在了面前,那米的筋道,紧致入口,米的糯香夹着斛叶的草香味,沁人心脾,浇上蜂蜜晶萤剔透,咬上一口甜中有筋,其间的大枣、花生、肉菜类早已糯化了,只需舌头轻轻一压,便随形散开,和着米粒的筋道,紧致入喉,顿觉口舌生津,真是别有一番甜味在心头!
近端午节前一天或是端午当天,用一种近似于长方形叫做“马提笼”的篮子盛好,家人会蒸上一屉“糖包子”,去孝敬刚度过春荒不济的老人,然后去走访各处的亲戚。
为了面子,礼成双数,出门入户走各家不同辈份的亲戚,还得往笼子里放上三至五个不等的糖包子。
刚过门的新媳妇,端午一定要提着包好的棕子,新蒸好的糖包子要去看自已的娘家老人,逢节必送,久成礼数。
庄户人家生个大胖小子,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带把的”、“顶门杠子”,语气里不乏自豪。
如若生个女子,气势上先输了三分,乡邻问起生男生女时,则陪
上笑脸说“糖包子”,那意思便在于此,女看娘要拿糖包子的,生女子是“糖包子”的绰号便由此而来。
我家住在川道,端午节包粽子必不可少,惯常用夏时的芦苇新叶,因芦苇古称荻或者荻子,荻草,叶性甘凉平实,有清热润肺、泻实火之特效,其叶性韧,多叶相叠而包棕,无不尽其叶之天性微甘、温凉之利。
吃着兄弟带来的粽子,家乡的风味,含饴于口,意犹未尽;和着夏晚的凉风,美味溢满唇齿、甜到心里,油生出思念家乡之情,丝丝缕缕,在心头萦绕着,萦绕着……
第五篇:关于粽香端午作文(共)
关于粽香端午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粽香端午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粽香端午作文1
今年的端午,与以往不太一样
节日的前两天父亲就宣布,今年我们不包粽子了,仔细想想也难怪,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爷爷还得一直陪着她,而父母工作在外,更抽不出时间来,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无奈。
我不禁回想起去年的端午,那时奶奶的身体还很硬朗,提前好多天,节日所需的物品就已经买好了。
此时家里便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不仅是端午,更酝酿着整个夏天的热闹。
我最喜欢的事还是看爷爷,奶奶包粽子。
材料自然是很重要的,选好粽叶,还要在水里泡上一段时间,以此达到最佳状态,棕馅也有很多种,红枣,葡萄干,花生……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咸肉粽。
开始包粽子了,其实呢过程说难也不难,可是自己做起来却总是失败。
只见他们熟练地扯出两片粽叶,双手灵巧地一翻,将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状,在里面塞满糯米和粽馅,再用剩余的粽叶将他们包裹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粽叶尖穿进针里,以针为引,将它从
另一边带出来,一个不好,弄断了粽叶,一切又得重头再来,我也尝试过几次,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再熬过几小时煮粽子的时间,我们终于能享受到那难得的美味,此刻,每片粽叶似乎都褪去了她们的青涩,泛着微黄。
香气也因此被完全的激发出来,老远就能闻见。
此时,我们也顾不上烫了,抓起一个,剥掉粽叶,张嘴就咬,糯米独有的清香和咸肉的美味混合在一起,经久不散。
可是今年我却再也没感受到那种味道。
节日那天一早,我起来洗漱,竟发现桌上有两个粽子,听了父亲解释,我才知道这是他从街上买来的,算是营造气氛吧。
我只吃了几口就不愿再动,虽然也不错,却少了家的气息。
逝去的端午,我何日才能与你重见?
关于粽香端午作文2
朦胧的月光下,一个熟悉的背影在厨房里忙碌着。
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她身旁的那口大锅里散发出醉人的粽香。
那个忙碌的背影就是我的外婆。
童年的端午,我几乎都是伴着这粽香起床,再蹒跚着步伐向餐桌走去。
家里虽不挂艾叶,不点雄黄酒,但,这粽香却为端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年端午,外婆都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馅儿的粽子倒入锅中,彻夜的煮,她自己,也守在锅旁,盯着炉前跳跃的火苗,眼睛也随着炉前的火焰一闪一闪,闪动着慈爱的'光。
当天已泛鱼肚白时,那粽香便愈来愈浓,直沁肺腑,直至雾气弥漫了厨房。
粽子熟了之后,外婆便总会用筷子把锅中的粽子轻轻挑出,分门别类地摆好放在盘子里。
粽子的品种可多了:有的一溜儿是蛋黄莲蓉馅儿的,有的统统是红豆馅儿的,有的清一色是花生馅儿的然后,便是等候我们醒来一起品尝。
我最爱吃外婆包的蜜枣粽。
剥开苇叶,深吸一口气,那粽叶的清香便如丝如缕,沁人心脾,令人垂涎三尺。
终于剥开了粽叶的最后一层,红白相间的粽子便映入眼帘,红的是蜜枣儿,白的便是那香喷松软的糯米馅儿,一大口咬下去,那香甜软糯的味道便悄悄潜入腹中,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每次外婆包的粽子都能成为了桌上的抢手货,
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抢外婆包的粽子。
当别人问她这其中的秘诀时,她总是笑而不语。
又是一年端午节,街上超市里一个星期前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粽子,尽管包装精美别致,配料也极其讲究,可我就是吃不出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来。
其实我心里知道,那不是粽子的香甜,更是包裹着外婆对子女,对小辈浓浓的爱,那就是爱的味道,外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