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选(3)篇2024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
教材简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词风清新明丽、浅近淳朴的作品之一。

作者将茅屋、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儿子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仅有 46 个字的词作中,赋予了这些乡村的平常之景以宁静祥和、朴素安逸的意境,恰似一个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
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
(1)词牌名
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
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引导同学们发现词的上下阕,并发现其字数上的奥秘。

上阕,每行的字数不同;下阕,每行的字数相同。

师总结:《清平乐·村居》上下阕每句的字数都有明确的规定:第一行必须4个字,第二行必须5个字,第三行必须 7 个字,第四行必须6个字,上片共 22 字;下片必须每行6个字,共24个字。

所以,句有定字。

(3)节奏
师: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1. 教师出示课件: 《清平乐·村居》的画好的诗韵节奏。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总结: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诵读时尤其重视节奏,把节奏读准,旋律就美,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4)合辙押韵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上阙和下阙可以换韵。

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现在请大家放声读一读上阕。

看看你读后什么感觉。

同学们发现上阙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ɑo”,都是第三声。

教师适当引导: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所以,字有定声。

拓展知识:“清平乐”上阕定的都是仄声韵,(就是三声和四声)下阕必须要有三个平声韵。

(就是一声和二声)“冬、笼、蓬”这三个字词就是平声韵。

师总结: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这么多严格的规定,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要把一首词填好了是要有智慧的。

来,让我们齐读一遍,读好这首词。

生齐读。

三、品读字词,感受画面。

(1)检查预习,了解词义。

主要针对“亡赖”(古今异义)“翁媪”“相媚好”“吴音”(解释一下,古时候的吴地范围还是很广,他指的是江西的一部分地区,还包括浙江、江苏的一部分地区。

向我们今天的上海和苏州都属于吴地。

他们说话软软的,跟唱歌似的,所以常说吴侬软语。

)教师总结,在预习的时候认真读了词还查找了工具书,下面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用他的朗读把我们一起带着这户人家,看看他们生活的场景。

指名读。

提出问题引出小溪。

从词中不难发现小溪贯穿了全词:“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同学们,古人写诗词可是最忌讳重复用字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三个溪呢?
生回答师总结:这条小溪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幅画,去看了这家人的生活图景,而这幅画就叫——村居。

同学们,听,溪水声响起来了,你能合着溪流的欢唱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2)自由畅读,总结方法。

师生齐读走进画面当中。

读懂一首诗词可绝不仅仅是读通顺、读流利会背这么简单,还要学着慢慢地从诗词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这就是把一首词读厚了。

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的每一句里都隐藏着一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配乐再读并提问: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通过抓住“青青草”一词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去想象和生发。

在第二句中重点问同学们对于翁媪喝酒的感受,从而总结方法。

结合板书总结方法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走进词中感受画面。

生自由讨论,师巡视。

(3)交流汇报,感受画面。

大儿锄豆图:大儿锄豆溪东——勤劳能干
中儿织笼图:中儿正织鸡笼——心灵手巧
卧剥莲蓬图:最喜小儿无赖,低头卧剥莲蓬此图重点讨论“卧”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玩耍的情景。

总结:一个“卧”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把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写得活灵活现。

翁媪亲热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与学生共同交流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一起喝酒交谈的场景。

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媚好”来点拨,看仔细说生动,抓住关键字,加入想象。

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中,展现相媚好的状态。

四、抓住词眼,品读词情。

师过渡:同学们真棒啊!全词短短46个字就这样被你们丰富了。

信不信咱们还可以把这首词读薄呢!请你们默默地读这首词,假如让你把这首词都读成词中一个关键的字,你会选哪个字呢?拿出笔来圈一圈吧,说说你的理由。

生各抒己见。

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个醉字,并由醉字展开讨论:1.这个醉仅仅是喝酒喝醉了吗?——还有令人陶醉之意
2.白发翁媪因为什么而陶醉?——教师引导陶醉的原因并配乐朗读对应的词句。

3.再看这首词,还有谁醉了?——作者辛弃疾。

4.共同探讨诗人沉醉的原因。

生根据对于诗词的理解侃侃而谈。

可是想要真正地走进词的意境就要真正地去走进词人辛弃疾。

师配乐介绍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一生的抱负就是要收复失地,拯救在金兵铁蹄之下水深火热的百姓。

可是,四十多岁时他就被夺去了兵权,在江西上饶农村地带一隐居就是十八年。

遥想当年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景,他曾经在《破阵子》中这样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永遇乐》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豪迈啊!可是现在他跟农田里的农夫一样,身上没有了盔甲,手上没有了兵权,但是心忧天下的他仍然忧国忧民。

你想他看到这样一家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刻的他心中有怎样的愿望呢?
引出词的主旨:没有战争,百姓们安居乐业。

(教师板书)
师总结: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在战场上搏杀的词人想拼出来的不就是个太平盛世吗?“醉在村居”,这才是词人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正
所谓铁汉亦有柔情时,在这首词中我们便是看到了辛弃疾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他心灵总最柔软的角落,最诗意的寄托。

百年之后,这盛世已如你所愿,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词。

师生齐唱《清平乐村居》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自有诗意,经典永远流传。

课下大家运用今天所学去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下课。

五、课下作业:
推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其中的乡村风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于古诗词教学似乎总是有迹可循,但是把诗词支离破碎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吗?我也曾苦恼过古诗词的教学,越是方法明明白白想突破就越难;越是博大精深在讲解上就更应该还原他们最初的模样。

相对于古诗而言,词的长短灵活更能吸引人去朗读。

我选择的这首词是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孩子们首次正式接触,为了让孩子们在头脑中留下词的正确意向,我讲了关于词的起源,以及通过诗词的对比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具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顶针中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环环相扣,要求严格,从而明白填词是需要才情和智慧的,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火花的闪现,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无论是齐读
还是展示读都是为了在读中让学生加深印象,每次读的任务不同,感受的点也是不同的,层层加深中学生明白了词的独特之处。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位于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这两点去锻炼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的能力和畅谈感受发散想象的表达力。

在课堂伊始,同学们由于紧张还不敢去发言,课堂一度有些冷场。

我已经意识到同学们的紧张了,因为平时的他们不是这个样子,于是,我从小处开始,上阙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处环境描写,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说,说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总结好了方法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研读下阕的内容。

这时候课堂开始慢慢回暖,同学们开始慢慢打开自己,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象几个儿子的不同场景,尤其小儿部分最为精彩,生成了很多精彩瞬间,我看到有的女孩子笑起来了,我心里更有底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会在后面达到一个小的高潮。

果不其然,在讲述白发翁媪相媚好的情景时,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引得课堂笑声串串,此时的课堂就像真正融进了词的意境——美好和谐。

词人辛弃疾是个要挖掘的点,我选择把他放在了最后,在抓词眼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针对这个醉我们探讨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跟主题相关,可是如果只停留在向往乡村的美好未必浪费大词人的才情与抱负。

一个词人的标签是跟他一生的经历相关的,跟时代背
景相关的,基于此我们走进辛弃疾,走进他的村居,走进他的精神寄托,这个醉字便活脱脱出来了。

醉在村居,渴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作为板书似乎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我向来不认为人人回答问题的热热闹闹就是一节好课,真正的好课是让学生切切实实收获些什么,文字是有温度和力量的。

一堂课有静静的思考,有思想的碰撞,有想象的放飞,有情感的熏陶,有畅快淋漓的表达,有引人动容的回味才是我向往的,我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
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
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

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
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3】篇〗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明快质朴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编者将这首词安排在本单元“人物篇”这一专题下,目的是让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行为,体会人物情感。

同时,这篇作品也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

二、学情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渠道接触过词,但对词的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认识词的.特点。

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除古诗之外,还没有在课内接触过文言文,所以学生对词作中的字词,在理解上会有一些难度。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联想、综合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自主理解字词的意思是可以做到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课标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其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想象全词所描绘的意境”为教学重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师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解决问题,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四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认识词牌名,指导读好课题。

(二)通过比较,了解词的特点
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直接将词的特点讲给学生,必然印象不深,所以我将题为“村居”的诗和词出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词的两个特点,在知道词的特点的基础上读好韵脚和停顿。

(三)引导自悟,理解词句意思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在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的基础上,我梳理出三个重点句子: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引导学习。

学习“白发谁家翁媪”的“媪”字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猜“媪”的意思,让学生不仅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更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时,将讲解与启发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词句的意思,而且知道词句里蕴含的情感。

学习“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时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语意思,进而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语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四)启发想象,感悟情感
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并通过板书给学生的想象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头脑中浮现词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在此,我还拓展了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辛弃疾词的另一种风格,对词产生兴趣,能在课后主动学习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