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题】《管子 小问》(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
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
(选自《论语·为政》)[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诛A暴B禁C非D存E亡F继G绝H而I赦J无K罪L则M仁N广O而P义Q大R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 “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
D. “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 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 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14. 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
10. DHL 11. B 12. A
13. (1)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
(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
14. 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名师讲题:
10.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DH两处断开;
“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L处断开。
故DHL三处需要断句。
11. A.正确。
B.错误。
通“嘉”,嘉奖、赞许。
/假借。
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
/善于借助外物啊。
C.正确。
动词,厚待。
/形容词,丰厚的。
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
/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讨好楚国。
D.正确。
统治、治理。
/养,此处引申为“约束”。
句意:凡治理人民。
/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12.“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
13. (1)“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
(2)“地方”,土地方圆;“该”,具备;“何为”,宾语前置,为什么。
14.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
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
”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
”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
”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
”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
”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
”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
”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
”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
”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
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
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
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
材料二:
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