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护坡工程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一汽金融大厦基坑护坡工程
施工单位(章):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项目技术负责人: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8月3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1.1前言 (1)
1.2项目概况 (1)
1.3地勘情况 (1)
1.3.1 地形地物 (1)
1.3.2 地层岩性 (1)
1.3.3 地下水 (2)
1.3.4 抗震设计条件及场地评价 (2)
2 编制依据 (3)
3 施工部署 (4)
3.1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4)
3.2岗位职责 (4)
3.3管理目标 (5)
4 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6)
4.1技术准备 (6)
4.2现场准备 (6)
4.3劳动力配置计划 (6)
4.4物资配置计划 (6)
4.5基坑排水措施 (7)
5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8)
5.1设计主要因素分析 (8)
5.1.1 设计原则和重要性等级 (8)
5.1.2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对比 (8)
5.2支护设计 (8)
6 边坡位移监测 (9)
6.1监测目的 (9)
6.2监测项目 (9)
6.3巡视检查 (9)
6.4监测点布置 (9)
6.5监测方法 (10)
7 应急预案 (11)
7.0.1 应急事件处理组织机构 (11)
7.0.2 信息反馈制度 (11)
7.0.3 监控应急措施 (12)
8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3)
1 工程概况
1.1 前言
本施工方案是长春市一汽金融大厦工程基坑护坡专项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护坡设计方案、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组织安排、位移监测、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等。
1.2 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一汽金融大厦基坑护坡工程
设计单位:吉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一汽财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彩宇大街以东,银杏路以北
计划工期:2012年8月5日至2012年8月14日,共计10天
边坡形式:自然放坡。
1.3 地勘情况
1.3.1 地形地物
本工程场地地貌为伊通河一级阶地,场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势东高西低,地面标高约205.47~206.18m,高差0.71m。
1.3.2 地层岩性
拟建场地主要地层为:
①层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和建筑垃圾回填形成,局部为素填土,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层结构松散,密实度不均。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7~1.5m。
②层粉质粘土(粘土):褐黄色,可塑~软塑状态,属高压缩性土。
全场均有分布,层厚0.5~2.3m。
③层粉质粘土:灰色,可塑状态,中压缩性土为主,局部为高压缩性土,该层多数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47%,该层全场分布,层厚5.1~7.6m。
④层粗砂:灰色,顶部为中砂,底部为砾砂,局部混粘性土,中密~密实状态,该层全场分布,层厚大于3m。
⑤层全风化泥岩:棕红色,泥岩全风化呈坚硬状态的粘土状。
⑥层强风化泥岩:棕红色,泥岩强风化呈碎块桩。
1.3.3 地下水
场区地下水属于埋藏在砂层中的承压水和埋藏在粘土中的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及地下水侧向径流等方式补给。
本次勘察期间初见水位比静止水位低1.0~1.5m左右,现场与钻孔内实测到的地下水稳定水位为5.2m~6.0m,其标高为199.47~200.94m。
1.3.4 抗震设计条件及场地评价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为Ⅱ类场地土,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m,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地段为一般地段。
2 编制依据
①招标文件;
②施工蓝图;
③工程勘察报告;
④主要法律、法规、规定(见表2-1);
⑤主要规程、规范及标准(见表2-2)。
表2-1 本方案编制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定
序号名称编号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46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5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6 建筑安全生产监理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3号令
7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5号令
表2-2本方案编制依据的主要规程、规范及标准
序号名称编号类别
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
2 国家
2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国家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国家
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国家
5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国家
6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国家
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行业
8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行业
9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行业
10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159—99 行业
1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行业
3 施工部署
3.1 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我项目部组织以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以保证土方开挖的质量和安全。
图3-1 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3.2 岗位职责
1)项目经理:代表公司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是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按照法律和项目合同组织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3)总工程师:全面负责项目技术(方案)、质量、资料、试验、管理体系运行、总(月)进度计划等工作,主管技术质量部、测量组、实验室、资料室。
4)生产经理:全面负责项目施工生产、进度控制、质量监管、对外协调,主管工程管理部。
5)技术质量部:协助总工,主管技术方案、施工交底、创优及日常监理报验等工作。
负责施工质量及日常监理报验工作。
6)工程管理部:负责进度、组织协调、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成本控制、施工日志及日常监理报验等工作。
7)安全管理部:全面负责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化境保护、民工管理、CI 创优等。
8)物资设备部:负责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及物资部日常管理工作。
9)商务合约部:全面负责项目商务、预算、合约、索赔、成本管理工作。
3.3 管理目标
①进度目标:计划总工期10天,8月5日开始进行测量放线并施工,8月14日完成。
②安全文明目标: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100%,零伤亡零事故,轻伤率在0.1%以内,设备损坏事故为0;
2)文明施工达标率100%,争创省、市级文明工地;
3)坚持“四节一保”、“绿色施工”的原则,争创市级绿色环保样本工地。
③质量目标:质量达到国家现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的合格工程。
4 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4.1 技术准备
①认真熟悉图纸,做好图纸会审。
②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③红线桩及建筑物定位需经规划、测绘部门检验核准。
④做好测量放线、定位及控制桩点保护工作。
4.2 现场准备
①对现场的地上障碍物、渣土等进行清除,对场地进行平整碾压。
②在三通一平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场地围挡,根据施工的要求接好电源及水源。
③建设好施工人员卫生间,做好夜间施工照明暂设。
4.3 劳动力配置计划
为确保该工程顺利进行和优质、高效按期完成,我单位配备长期从事边坡防护施工的各工种工人及技术人员,详见表4-1。
表4-1 劳动力投入表
工种技术员力工
人数 1 8
职责负责技术质量负责篷布覆盖
4.4 物资配置计划
根据施工前编制的材料需用量计划及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安排施工物资及时进场。
篷布应具备出厂合格证,为施工提供合格材料。
材料需求详见表4-2。
表4-2料需求计划表
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
1 篷布6m*50m ㎡2600
2 Ø50钢管6m/根根160
3 铁丝8#镀锌公斤若干
4.5 基坑排水措施
在基坑下坡脚和上坡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边坡与排水沟相接,以利于排水。
排水沟向集水井找坡,集水井中的水通过污水泵抽到基坑外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及集水井平面布置见附图5-1,做法详见土方开挖方案。
5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5.1 设计主要因素分析
5.1.1 设计原则和重要性等级
建筑基坑支护设计的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从而确保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基坑边坡稳定、基坑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安全。
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尚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基坑周边荷载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测。
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5.1.2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对比
本工程设计±0.000=208.0m,场地自然地面标高约为205.47~206.18m,地下室基底标高为-5.600m,局部为-6.500m。
因此基坑埋深为:一般地段3.3m,局部地段4.2m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规定,对于一般性粘土(硬)临时性挖方边坡值取1:0.75~1:1.00,考虑到本工程土方开挖处于雨季,边坡采用篷布覆盖护坡防护。
根据我单位施工经验,结合现场土质情况,确定边坡按照1:0.75放坡,统一明挖至-5.400m后再进行人工清槽及承台开挖。
5.2 支护设计
按1:0.75放坡,采用篷布覆盖的方式进行围护。
坡顶及坡脚采用带钢管骨架的篷布进行覆盖,钢管骨架与篷布之间用丝径2mm 的镀锌铁丝进行绑扎,防治篷布被大风吹跑,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具体做法详见基坑防护示意图。
边坡坡顶向排水沟处找坡1%(见附图5-2)
6 边坡位移监测
6.1 监测目的
基坑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基坑本身及基坑周边道路的安全。
根据基坑支护有关规范要求,结构主体地下部分施工阶段必须对基坑支护系统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基坑支护系统受到许多难以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支护坡体水平、垂直位移加强监测,及时掌握支护系统及周围环境动态变化,应用检测所得的信息指导施工,使施工过程科学化、信息化,确保支护系统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6.2 监测项目
本基坑属于三级基坑,根据规范规定,仪器检测项目主要为坡顶水平位移及坡顶竖向位移。
6.3 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施工员及安全员应随时对边坡进行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内容包括:
①边坡成型质量及坡体有无较大位移或裂缝。
②场地地表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面有无超堆载情况。
③临近道路有无裂缝、沉陷。
④监测点是否完好。
6.4 监测点布置
根据规范要求,在基坑周边中部、角部设置,另在基坑边坡与③轴相交处、与⑨轴相交处、与○C轴相交处、与○J轴相交处设置观测点,每边4个,共16个。
工作基点采用甲方给定的坐标控制点。
观测点设置办法同场地内的控制点,用钢筋打入地下不少于1000mm,露出地面250mm,并在钢筋头周围用C20混凝土浇筑半径不小于200mm,高度200mm 的混凝土墩进行保护,并用钢管围护,做好明显标志,防止破坏。
具体位置详见附图5-1。
6.5 监测方法
根据本基坑等级为三级,确定变形安全报警值为50mm,监测频率为1次/5天。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提高监测频率(1次/2天):
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坡顶水平位移:累计绝对值80mm,变化速率20mm/d;坡顶竖向位移:累计绝对值80mm,变化速率10mm/d);
②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③长时间连续降雨;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
⑤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⑥基坑底部、坡体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⑦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⑧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 应急预案
7.0.1 应急事件处理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总指挥的应急事件处理领导小组,作为应急情况发生时的组织领导机构,选择20名身体健康、体健的工人,成立应急情况处理突击队;在施工现场应始终保持2台挖掘机,随时待命,作为抢险使用。
应急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图7-1 应急事件处理组织架构图
7.0.2 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天应向业主、监理汇报监测结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信息反馈程序如下:
测量者→总工程师→监理单位→建设单位
当坡体及附近建筑物变形超过报警值或变形速率超过规定值时,应及时通知业主、监理、总包方进行会商,查找原因并作好应急措施。
7.0.3 监控应急措施
边坡工程施工出现险情时,应作好边坡支护结构和边坡环境异常情况收集、整理及汇编等工作。
当边坡变形超过报警值,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根据险情原因选用如下应急措施:
①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
②坡顶主动区卸土减载,并严格控制卸载程序;
③作好临时排水、封面处理;
④对支护结构临时加固;
⑤对险情段加强监测;
尽快向勘察和设计等单位反馈信息,开展勘察和设计资料复审,按施工的现状工况验算。
边坡局部坍塌,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例如用砂袋堆、压浆等,防止险情扩大,时效不超过4小时。
8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①施工机械应设定专人负责,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②施工机械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
③现场用供电系统,非电工不得操作,电工每天对供电设施进行检查。
施工机械不得碰撞支护结构及供电、排水系统。
④正在施工中的支护结构做好防护装置及保护设施,不得任意拆除、随意挪动各种防护设施、警告牌和安全标志等。
基坑围护采用钢管脚手架,在边坡外侧1m处设置,高度1.2m,立杆间距2m。
立杆通过钉入地面内的Φ18钢筋加以固定。
详见基坑防护示意图。
⑤施工前项目部对所有进场人员应进行安全消防入场教育,施工中应明确分工,统一指挥,设专人负责。
⑥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配置安全帽、安全带等必要的防护用品,教育工人进入现场应戴安全帽,操作人员应集中精神,遵守有关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有专人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纠正,必要时进行处罚。
⑦支护施工中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场时有专人检查,做到持证上岗,证件必须在有效期内。
⑧保持施工现场的道路畅通无阻,夜间应设照明,并加强值班巡逻。
⑨作业胎架及安全护拦等做定期检查,及时维护,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