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劳动教学: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的劳动教学: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究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一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互通共生。
一是整合教学目标,体认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以“价值体认”为核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学校应整合教学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化劳动观念的培养、加强劳动精神的塑造。
在劳动课程中坚持实践探究的宗旨,通过亲身参与、手脑并用的劳动,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是融合课程内容,实现综合育人。
新课标将劳动课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在不同学段下设10个任务群。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内容编排,但其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质,足以让学生从中选择与劳动课程相适应的主题。
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劳动创造,打破劳动课“僵化”“窄化“异化”的现实困境。
三是选择活动方式,丰富教育途径。
没有实践的劳动教育就像是“空中楼阁”,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致力于帮助学生与现实世界重构一个沟通渠道,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劳动、从劳动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这也决定了劳动课程实施途径的多元性和实践场域的广阔性。
而具有历史积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恰具备这两种特质,有效利用
已有资源能够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很多地区和学校在践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都开发了校内外资源,如校内种植园、校外农场,有条件的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活动教室,或是与校外社会机构进行长期的合作指导。
这些都能帮助劳动课程快速有效地落地实施,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角色。